分享

脉促也分虚实

 一得斋主人 2022-09-10 发布于山西

36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课前思考:

1.32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本条脉促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有何区别?本条下后为什么没有结胸?没有结胸为什么不是欲解?

2.桂枝汤为什么去芍药?

3.吴谦《医宗金鉴》:“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当补之。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微寒是不是微恶寒的意思?这里有没有汗出?

4.为什么加附子?

36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29条提出:“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所以本条下之就是误治无疑。32条进一步提出:“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脉促胸满者”,又出现“脉促”,但是与上条相比,明显是个虚证,是促而无力的脉象。《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上条出现“喘而汗出”,阳气盛,汗出多。本条邪气盛,阳气虚,无力与阴邪相争,故“胸懑”。有脉促,无结胸,没有心下痛,但不是欲解,而是出现胸满,“满”通“懑”,是个会意字,从心从满,是胸满烦闷的意思。《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实心脉”。水谷精微化生津液,清者为营气,营行脉中。浊者为卫气,卫行脉外。水谷精微之气还化生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主司呼吸,推动气血运行周身。以膈为界,膈以上为胸,胸为阳位,其气轻清。膈以下为腹,腹为阴位,其气重浊。攻下之后,太阳失守,退到胸中抗邪,邪气进入胸中,轻清之气变浊,故胸中满懑。胸中没有水饮,不能与邪气互结,故没有结胸。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桂枝味辛温,辛甘发散为阳,使气血向外、向体表发散。芍药味苦平,酸苦涌泄为阴,使气血向里,向体内涌泄,因胸中满懑,为了避免使气血向胸中涌泄,所以要去芍药。在伤寒论中,凡有胸懑之证,仲师都会加强阳药,不用芍药。比如治疗胸胁苦懑的小柴胡汤,以黄芩祛胸中热邪,不用芍药是防止芍药将气血引向阴位。桂枝汤去芍药以后,原先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苦甘化阴的平衡结构,就变成了偏重于桂枝甘草辛甘化阳的结构,补胸中阳气的作用被放大,侧重治疗脉促、胸满这两个主证。如果腹满腹胀腹痛,倍芍药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就变成了苦甘化阴为主,辛甘化阳为辅的偏重结构。如254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这是本条条文最有歧义的地方,有的注家认为“微”是脉微,“寒”是恶寒。有的注家认为“微寒”就是微寒,不是微恶寒,比如胡希恕胡老认为“微恶寒不对,他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的话,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门子附子呀?微寒是对的,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微寒,没有那个恶字,赵开美本是对的,在《玉函经》是'微寒’,不是'微恶寒’,就是微陷于阴寒证”。有的注家认为应该是“微恶寒”,比如吴谦先生认为:“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当补之。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恐人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我认为微恶寒是对的,“微恶寒”与“脉促胸满”都是太阳病误下出现的证候,胸中阳气不振,无力驱邪外出,则脉促胸满。胸中阳气更虚,阳虚生内寒,则微微恶寒。

微恶寒是《伤寒论》中一个很容易误诊的证候,“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临床上见到微恶寒,需要仔细辨证。

“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本寒而标阳,本寒可见恶寒,标阳可见恶风,攻下之后见微恶寒,既不是本证恶寒,也不是标阳恶风,而是少阴肾阳虚衰之恶寒轻证。265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也可出现恶寒,附子二枚以温阳,本条恶寒轻微,加附子一枚即可。将息法云:“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本方本来就是桂枝汤,攻下之后,胸阳被伤,寒邪留于胸中则胸懑,去掉阴性的芍药,只留阳药以振胸中阳气。若攻下之后而见微恶寒,再加炮附子,桂枝加附子汤中加的也是炮附子,二方将息同法。吴谦先生认为“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当补之”。个人表示异议,桂枝汤去芍药之后,偏于辛甘化阳,而不是调和营卫,是否还能如桂枝汤般治疗汗出?可以思考。《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桂枝加附子汤本来就有固表阳、温里阳的作用,为什么本方加附子就不能固表阳治疗微恶寒?而是“以防亡阳之变也”?我认为完全可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