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没有人比我更懂摆摊

 陈健rlayz4t66x 2022-09-10 发布于四川

【来源:株洲日报数字版_株洲日报】

文章图片1

早在仍处于奴隶社会的商朝,“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这种简单粗放的贸易形式不久后转变成了用货币结算的商业形态,买卖货物求利的商人也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古代,商人有两类,在一个地方固定经营的人,被称为“贾”,比如说开个有门面的店铺;而没有定所,在室外不断流动着开展贸易的才叫作“商”,近似于我们现代人心中有关摊贩的形象。只是不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小摊小贩们,摆起摊来是个何等的画面。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商人的从业队伍也越来越庞大。除了“商”,他们也开始get了更多的称呼,摊贩、商贩、小贩、市井徒、商旅、行商、游商……越来越多的别名,越发丰富立体的民间形象。

文学艺术作品里的那些摊贩

北宋欧阳修的《卖油翁》是每一个小朋友的必背古诗,诗中那个手熟万分的卖油翁就是北宋时期典型的摊贩,流动着营生,行走着卖货,虽然没有可以用来遮风蔽雨的店铺,却也是当时货物流通最接地气的一环。比如这段: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生动描述了他们的生存和手艺。

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里,将普通小贩的悲惨境遇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写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摊贩的地位之低。现如今的小贩虽然也收入有限,但只要勤快肯干照样能拥有一份体面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里,北宋繁华的商业生态一览无余。车多马多人气旺,汴河两岸的茶楼、酒坊、商铺,还有那些用力吆喝着的小摊小贩,卖着各式各样的食品和生活用具。有些摊贩还支起了太阳伞和凉棚,让顾客可以多停留一会,多买点东西。你们看,就算是千年之前,改善用户的购买体验也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

商贩的唐宋盛世

关于摊贩的形象描绘多出于唐宋两代,这两个时代,国家较为兴盛,商业活动增加,让商贩群体也成了社会的重要部分。

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坊用来住人,市用来维持市场贸易,市、坊严格分开。白居易曾用“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描述当时坊市的整齐样貌。在市里,商贩们云集,各种摊上的货品五花八门,吃喝住行样样都有。

唐代后期,原本定时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夜市正式出炉,白天黑夜,灯火通明,商业气息喷涌而出。晚唐诗人杜牧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的就是当时秦淮河边的夜市景象。

到了宋朝,商业的发展就更快速了,坊市界限被打破,集市甚至是夜市的繁荣速度超乎想象。

《东京梦华录》里说,顺御街往南出朱雀门,一直到龙津桥都是北宋著名的州桥夜市。夜市里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水饭、熬肉、鹅鸭鸡兔、腰肾鸡碎……价廉物美,百姓最爱。

宋朝的商业如此发达,与当权者的支持也分不开。宋太祖就曾专门对夜市作出过指示:“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朝的街道司也是一个非常有存在感的部门,它类似于现在的城管,专门处理街道的日常管理,也维持各类街边集市的秩序。

古代的摆摊,有苦有乐,有萧条也有繁华,但归根到底,它的存在让一部分人有了生活的支撑,也给另一部分的人提供了便利。

本文原载“新氧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