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鉴赏潘天寿大师作品的笔墨与构图?

 长河渐落 2022-09-11 发布于吉林

潘天寿

在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上,潘天寿先生以“强其骨”“一味霸悍”的雄强气概,独辟蹊径,刚健为宗,立奇达和,以“不入时”的抗争,铸就了一种使人惊动的大力和大和谐,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伦理。投射到文艺中便有“道德文章”之说,在绘画中则有“人品画品”之论。我一直认为,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之本,也是中国绘画之本。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潘先生的识高和手高,终究与他的品高有关。他相信人品与画品是一致的。

对潘天寿大师艺术的高度加以分析,是涉及他整个艺术人生和艺术成就的大问题,下面我们就从笔墨与构图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鉴赏潘天寿大师的几幅佳作。


晴峦积翠图》

     《晴峦积翠图》中山峦之用笔沉着痛快,至为大气,而山岩结体奇崛自然,有荒率之感。山坡倾斜,斜得有气势,下段屋树,亦厚重稳实。上下部之间,用长行直款相联。款书中说,此图是背拟石涛之作,实则是鲜明的潘天寿面目。这幅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三段式”的构图,但潘天寿却在其中寻求造险破险的“势”,中间的斜线就是他造险的重要方式。和倪云林的萧疏相比,他的画显得十分厚重。历史上,南北画派常有门户之见,相互诋毁,潘天寿则主张“不以南北之见定高下”,并对八大、石涛、石谿各以自己的特色开派立宗表示钦佩。此画山石既含“强骨”“霸悍”的刚毅之气,又蕴藉含蓄而具有文人画之书卷气。因此到了潘天寿这里,山水画完全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他是在中国绘画的脉络中寻求中国式的创新。在画面中他将水看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所以在构图需要之处用两行题款切断,这是前人从没有尝试过的,正是这种大胆的现代绘画的美学追求,造就了他既继承传统,个人风格又很鲜明的面貌。


 《小龙湫下一角图》

      《小龙湫下一角图》属于创格,一般画小龙湫,多喜画悬空直下的飞瀑,潘天寿却自出机杼,独取湫下一角,从一鳞一爪中来窥见全龙。而且幽深静穆,砂崖转石,构成“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新奇意境,反觉比正面描写更弓|人人胜。画面中水石花草布置得很有层次,下部涧水流出画外,花露半株,见其深而无穷; 上部藤蔓抱石,离披下垂,见其高而无极,从有限显示了无限,全幅以一水斜贯中间,主题很突出,实而又虚,变化中复见统一。《小龙湫下一角图》充分发挥了方形画幅的饱满和紧凑,此中团块大在画面构图方面,都似方非方,基本属方。


《江洲夜泊图》

此幅《江洲夜泊图》是竖构图,尽管内容少,但是气势大。潘天寿先画大松树,把大势定好,从右下一直到左上冲上去,然后树冠向右下猛地折过来,把势向回拉,这样力度很大; 再从下面穿插了矮树,矮树的没骨点叶形成一个平直的块面,与上面松树树冠的块面形成呼应,避免了头重脚轻; 再画一棵直上的枯树,主千上画了两个九十度的转弯,这有点突兀,于是又补了一棵没骨浓墨的枯树将其破之,化险为夷。画面右边画了一块倾斜的大岩石,这块岩石似乎是从石涛来的,但是比石涛画得更强悍,更有力度,尽管是块空白的石头,但仍能感觉到它的坚硬、质地,正如潘天寿的性格; 这块石头的轮廓线与松树的向上的线形成放射状,增加了画面的张力。岸边的地面加了河埠头,旁边停了两艘船,藏在树的后面,而且岸面高,所以这里不需要画船头了。远处江边的岸石是用几根线表示,这几根线的难度很大,既不能飘,又不能滞,还要有力度,使整个画面协调这就是潘天寿的功力所在。最后以题款作结。这样右下角实,左上角也实,右上角虚,左下角也虚,画面的气势就拉大了。最后在峭壁边缘线的上方盖了“不雕”朱文压脚章,使构图更加平稳,在右边石头的空白处又加印了一方长方形的“寿康宁”朱文小闲章,十分奇巧。


《鱼乐图》

《鱼乐图》画面极为简洁,采用了画的四边向画中心包围的构图。这一类构图都有一个特点,即画面中部显得虚空,因而有一种空旷之感。图中画面的最前端,一条大鱼挣扎着从水中被钓出,跃人纸上,有一种鲜活的力量感,斜冲而上,成为画面的主势。左边一列题款由上而下,字的大小变化夸张,恰似随鱼挣扎而晃动的渔线。潘天寿把构成作品里“险”的因素用到了极致,但构图过于边角,难免造成一头沉的不平衡感。此时,水面之下一条小鱼似乎在悠闲地向左游去,细长的青灰色脊背在画面节奏中,显然有秤砣与秤盘的平衡关系作用,对画面过于紧张的气氛作了恰如其分的疏解,与大鱼亦构成近景和远景的关系。大鱼、小鱼、款书的三条趋向线集中于画面左方中段。三线交于一点,是中国画构图之忌,而潘天寿故意为之,可谓知险而进。此画的妙处恰恰在于画面上三线交集之处正好是虚空的,而让下端的大鱼尽量靠左翻跃,大鱼的趋向线不是正对上面的款字,而是略向左偏一点,交点被巧妙避开,画面既趣味横生,又不失稳定感。中国画的“空”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八大山人的荷,潘天寿的鱼,齐白石的虾,,在画上往往只是一两个孤独的物象,别无长物,却让人感到满纸活水,一片通灵。


《梅鹤图》

就画面构图而言,“平面分割”是从空白着眼来说的,是指布白; 而“骨架组合”则是从墨线着眼来谈的,是指布黑。二者本质上说的是一《梅鹤图》是骨架组合的范例。其中,鹤的双脚如同钢筋骨架,支承着大块泼墨的鹤身。浓墨涂抹而成的鹤身,留出空白为羽毛,于整体中见虚实变化。梅树的枝干自左上向右下从鹤的身后穿过,两端都延伸至画外,也给鹤以支撑,让画面更加稳定。墨线和墨块形成强烈对比,而又互相协调配合。有人将这种组合称为“钢筋水泥”《梅鹤图》是以结构,颇为形象。就布白而言,带长方的五边形为主调的分割节奏; 就布黑而言,则是以线条为主的梅树枝、鹤脚与以墨块为主的鹤构成的对比组合。另外,此图上端题款处理极佳,以字代画,别有情趣; 右下方题款拦住气机,颗印章也起到互相呼应、包住画面的作用。从题句“鹤与寒梅共岁华”也能看出,画家用了北宋诗人林和靖恬淡好古、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乐与“梅妻鹤子”相伴的典故,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松鹤图》

《松鹤图》是潘天寿指墨画相当成熟的作品,流露出指墨的沉厚老道。画中的石头,鹤腿的线条非常厚重,鹤身的轮廓有屋漏痕之势,力透纸背。石头上的苔点是连乱带滴形成的墨点组合,这是毛笔难以做到的。指墨画有其独特的优势,由于作画时运用的部位是“甲肉之间”,画出的线条既有硬度又有肉软的质感。但它的局限也很大,指头不比毛笔,作画难以控制,因为手指蘸墨不多,要求作画有一定速度,在转动提按之间容易失去内在筋骨。高其佩的指爪痕很重,因为他运指的过程过于简单平滑。潘天寿的运指很讲究,不求快,有金石气,往往能达到屋漏痕的效果。指墨画对于潘天寿来说并非游戏,他要求学生毛笔未精,不能作指画。自从金石人画以后,笔墨摆脱轻巧流丽,进人强悍凝重的审美境界。潘天寿在常规的毛笔用法基础上,追求更加复杂苍劲、厚重有力的笔墨境界,希望进一步提升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当他发现指墨画可以表现毛笔难以企及的涩感时,无疑是喜出望外的。所以他综合明清以来的写意传统,将指画和笔画相互参证,把笔墨的审美价值提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这一目的本身就是现代性的,是符合审美的现代意识的。


《石榴图》

《石榴图》树干用笔显得生涩,有“屋漏痕”的韵致。中锋与侧锋交替转换并用,以求变化;石榴及小枝则用圆笔中锋,如“折钗股”,圆健凝重。此图笔意劲健苍老,是潘天寿的晚期作品,可见其晚年的用笔进一步向凝重生涩的方向发展。一是线毛而涩,如老树枝干,有许多飞白; 二是运笔的变化更为丰富微妙,使转、提按、顿挫浑然一体,难以分辨,而气韵已全在其间。画面分割以方形为主调,成直角折转的树干与横题的款书将画面分割成几块形状不同的方形空白,显得十分严谨而有变化。题款的位置,初画成时还要低一点,因款上款下的两块空白面积相近,作者不满意,故又将款字裁下,向上移动一寸许,方觉妥帖。可见作画时之匠心。石榴原产于波斯,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张骞带大队人马出使西域,历尽艰辛,最后仅带回一些石榴种子。款识“为忆横磨十万箭,可怜仅得石榴来”即是对此事的感慨。若将此图与1944 年、1960 年的石榴图作对比,可以看出此幅作品是最成功的。


《梅兰夜色图》

自然美的极致是“静穆幽深”潘天寿认为,这既是中国诗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他对于“静”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切的喜爱。潘天寿的作品,无论是表现人还是表现动物、自然景色,大都是静态的。他很少画风雨,却爱画雨后的清新和静夜的圆月。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指画与笔画的区别,仅仅是工具技法的不同,在章法结构、艺术境界等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由于他在笔画上的高度造诣,使他也成为运用指墨画形式的一代大家,继高其佩之后,独步艺林,将指墨画这种少有人注意的传统形式,推到了一个新的境地。《梅兰夜色图》是潘天寿的指墨画作品,画面左下角的山泉水湍急流淌,是画面中唯一的动势,而水的“动”则更衬托出整个画面的“静”。这一切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他有意识的追求。他将“静穆幽深”的境界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加上他的画面结构方阔稳定,笔墨凝重沉着,因而从意境到形式,“静气”是潘天寿作品呈现出静穆恒久的清趣。的普遍格调,加上题诗“野水空山春浅浅,云拖明月上龙池”的烘托,此图对“静”有了更深邃的阐 释。


《秋夜图》

潘天寿作指画,主要用食指蘸墨作线,其次亦用小指与大拇指,以配合作粗、细线。作线时,指甲与指肉同时着纸。墨水在手指上蘸不多,运线不易长,则往往以短线接成长线,随蘸随画,自然成稚拙之趣。《秋夜图》中,芭蕉主千、蛛丝的细线应该是食指作成,而芭蕉叶的笔线较宽大,就应该是两指或数指并用所为。中指与无名指,常用作大泼墨时涂抹之用。泼墨,将瓷盘中准备好的墨水泼倒在纸上,四指并下,迅速涂开,即成渗化变幻之迹。芭蕉后面的淡云即是泼墨而成,变化微妙而丰富。与此幅构图相同的作品还有另一幅,作于1948年,鸟停在芭蕉叶上,而此幅鸟在树下。两图均为指墨画,但从效果上看,前者用纸较后者为生,更有滋润朦胧之感。从墨色看,后者显得枯涩、紧凑,更具骨力和指墨画的特点。深夜、圆月、凉露、蛛丝,在这幅作品的画面上已经造成了一片宁静的气氛,再加上一只睡着了的鸟,显得更静。题画诗是作者自己所作的《静夜》。全画寂静、冷峻,与诗的意境互相生发,令人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