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剖析《隐入尘烟》的镜头,我才看懂了它!

 玩转手机摄影 2022-09-11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我是喜欢手机摄影的大叔助理!

我说的摄影,大概率是说拍照。随手咔嚓一下,就能进行影像创作,谁不爱呢?

至于时髦的拍短片,想想自己既不会高超的运镜、酷炫的剪辑,又没有灯箱、摇臂、滑轨这些专业道具,不小心把片子拍成录像,那不是很社死?


不过,这样的顾虑,在我看完最近票房逆袭的文艺片《隐入尘烟》后,瞬间就消失了。

这部电影以久违的朴实叙事,对人的处境、品质和情感刻画入微,又极具美学意味。而这些,根本不需要繁复的技巧。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剖析它是「如何将普通故事拍出美感、拍得动人」的,相信它会给我们拍视频带来很多启发!


ONE.
ˉ
爱情萌发


电影最温情的部分,莫过于有铁和贵英之间的爱情了。

一个埋头干活、沉默寡言的特困户,一个患有尿失禁、不能生育的残疾妇女,经双方家庭“撮合”,即将成家。

那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画面饱和度很低,显得一片惨白。他们的第一次对视,是在框架式构图中,意味着不由自主;虽然处于同一画面,他们却在镜子内外,一虚一实,衬出了两个世界的隔阂。


镜头一切,就是拍证件照了。他们坐在画面两端,视线投向画面之外,这样的布局,传递出明显的疏离。而长时间的固定镜头仿佛一种审视,盯着他们走过这煎熬的一步。


婚后,有铁带着贵英去祭拜家人,这里是典型的大场景小人物


沙丘占据大部分,两人被顶到边缘,给人一种压抑、逼仄的感觉。背对背的姿态,既与沙丘一同形成居中对称,又表现了他们的陌生,未来会怎样,跟大漠一样茫茫。

两个被包办婚姻拴在一起的底层人,要在艰难中谋求生存,这种情况下,他们怎样产生爱情?或者说,能产生爱情吗?

影片就通过层层递进的情节和画面调度,让人物情感在平淡生活中泛起了波纹,逐渐升温。

有铁给三哥儿子拉家具,很晚才回来,贵英给他递热水,他给贵英披大衣。冷暖色调的对比,把他们在寒风中感受到的温暖,彰显得淋漓尽致。


为抢救盖房子的土坯,他们在暴雨中不断摔倒,又相互扶持,悲极生乐。一同经历过窘迫,使他们变得更亲近,这些都在切换的中近景镜头中清晰显露。


在出穗的麦子地里,两人得知早在小时候,就遇到过同一个可怜的疯子。这种莫名的缘分、共情的相知,使他们倍感惊喜。

这一次,因为心灵相通,他们不自觉靠近彼此,并肩前行。影片则采用长镜头跟拍,完整记录下这个爱情萌发的过程。


麦子脱穗后,有铁用麦粒在贵英手上“种”了朵花,作为他们相认的“记号”。正值金黄色的秋天,温暖的光线铺满整个画面,渲染出他们心中的柔情。


晚上,贵英也给有铁“种”了花。他们开始畅想未来:给贵英买大电视、带贵英去医院看病、一起到市里浪……新房子的红色暖灯,象征着无限希望,映出他们脸上的神采。


有铁和贵英之间的相处,基本发生在劳作休息时和日落后,这就是农民的日常,平实、单一,由此萌生的爱情,反倒恬静而隽永。


TWO.
ˉ
苦难锤击


关于这部电影,网络上传播最广的一句话是:“全片没说苦,却苦出了天际;全片没说爱,却爱到了极致。”

这份爱情为什么如此动人?因为它被埋在苦难的深土里,却能破土而出。

他们的结合,只因双方家庭的嫌弃。有铁给三哥当了大半辈子的免费劳力,贵英住在哥嫂房后的窝棚,残疾就是被殴打出来的。

苦难,仿佛是他们生命的母题,就像几乎贯穿全片的暗角(画面四角变暗)


这个基调,在电影开头就奠定了。

开场借助符号进行了隐喻:黑黢黢的洞就像苦难,充满不确定性,而主人公有铁一直隐身在洞内。驴是他维生的工具,也是他自己:总被使唤,却默默忍受,不停劳作。


成家后,遇到的头件事是召开村会议,看这严整的画面秩序,还以为是关乎全村的大事,却是首富张永福生病,要村民献血。


明明是求人,可永福儿子抱着手,挺立台上,村民正襟危坐,低头像在受训。画面语言与实际情况的不符,显出一种讽刺的戏剧张力。

转到正面,能看出村民的不满,可他们只是沉默。听到有铁的血型匹配后,却开始奚落他,原本阴沉的表情,瞬间快活起来。


面对上层和底层,这种无缝切换的态度,使有点偏见、势利的村民群像在固定镜头中展露无遗。

来到有铁家里,贵英说“我们不献”。可一个反打镜头(从前一个镜头角度的反面进行拍摄,常用于双方对话的场景),切到堵在狭仄屋里的永福儿子和村民一边,压迫感瞬间上来,强弱立显。


再看第一次献血,餐桌、贵英和有铁,构成了画面的前、中、后景,空间层次明显。这种纵深感中,对焦点的切换则更加意味深长:


有铁采血时,镜头聚焦在贵英身上,突显她的关切和担心;贵英起身去找有铁,焦点短暂停留在椅子上的塑料膜,暗含张家对他们的鄙弃;再转到有铁身上,显示他受压榨的处境。

至于精美的饭菜,因为没人在乎,始终被虚化。对张家来说,这只是富人的体面,对有铁和贵英,则绝无心领受。

献完血,新农村建设一声令下,久无人住的房子面临拆迁,暂住在别人老房子的有铁和贵英,只能搬家。

这里出现了初遇时的框架式构图,他们再一次面临变动,始终被推着走,无言的凝视中,有着太多无可奈何。


三哥借有铁的特困户名义买了公寓房。在干净宽敞的新房里,一边是代表权威的记者,一边是堂正如房主的老三夫妇,都舒展自如,唯有铁和贵英无地自容,瑟缩在角落。


在画面中的位置、占比的不同,巧妙地区分了这三者。


THREE.
ˉ
捍卫尊严


面对张家的压榨、亲人的调遣、拆迁的变动、村民的压力,大多数时候,有铁和贵英都是失语者。

但就像贵英在众人施压时,仍表明了态度上的拒绝。他们其实有所反抗,尽管它很无力。

给出苗的小麦除草时,贵英不小心铲断一棵苗,有铁说这是它的命数。这时,贵英处于画面中央近景镜头中,可以看到她紧蹙眉头,对着小苗出神——这也是她的命数。


但下一秒,她把它仔细埋回土里。命数不可改?她不认。这是她对自我命运的捍卫,就像那抹蓝色头巾,在黄土地上格外鲜明。


永福儿子用苞谷抵地租时,有铁要刨掉他送的大衣钱。不占人便宜,是有铁的原则,也是他在一无所有中,对自身道德的捍卫。

这时,他腰杆挺直,可两手垂握身前,站在一旁,永福儿子则闲坐正中,为有铁的“愚蠢”喜形于色。村会议中的反差和错位,再次上演。


除了生而为人的尊严,其他生命的尊严也要捍卫。

第二次搬家,有铁担心雏燕不能在房子倾塌时逃离,就不顾房主催促,毅然回到檐下,拼命挥动双臂,惹燕子飞出。

这时的他,有着跟贵英一样突兀的蓝色,那大步流星的姿态,也是高贵的反抗。


此外,也许你会发现,影片中还有一个线索——大红“囍”字。每次搬家时,它都被小心揭下又贴上。


新房子中,有了难得的太阳光线,投在他们身上,日子顿时充满盼头。“囍”字就是这个盼头,是唯一高于他们生存所需的装饰品,是他们捍卫生活的标志



FOUR.
ˉ
土地上的劳作


苦与爱、善与伪的叙事,虽然动人,却并不罕见。

使这部影片尤为珍贵的,是它极诚恳地还原了农民在土地上的劳作过程,并且以质朴的镜头,展现了四季轮转的美和日常的诗意。

干农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春天犁地、播种、除草,夏天扶正玉米,秋天割麦脱穗、种秋菜,收获苞谷和土豆。饱和度逐渐提高的色彩,使不同季节的特征得到了凸显。


新房子也借着土地盖起来,从拉土坯、编草席,到竖房梁、和泥砌墙,最后铺草席、装排水瓶,一间宽敞的土坯房才算建成了。

这些大多通过推、拉、摇、移等简单的镜头运动,或只是固定镜头来真实呈现。


其中,拉土坯的镜头用得很妙。

有铁抱着第一块泥土,正俯身倒扣模具,“啪”的一声,就切到他扣出第N块土坯的画面。


土坯的制作虽简单,却费时,所以这里利用蒙太奇(将电影镜头进行拆分、重新组接的手法),既省去了这个单调过程的还原,又交代了有铁辛劳的成果。

做成的土坯被摆成一圈圈的圆,仿佛一个卦,而有铁站在中间。

这时,采用超广角、低角度的取景,且镜头逐渐拉远,我们看到广阔的大地和天空,还有亮度过曝的大太阳,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冉冉升起。


这也许就是人与天地的初始关系,我们依靠天地,也敬畏天地。

有铁说:土地不会嫌弃我们,只要种上一袋袋麦子,它能长出十几二十袋。的确,土地包容无私,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农民的信条,也是本就属于农民的、不可剥夺的尊严。


FIVE.
ˉ
隐入尘烟


不过,有铁还说:人长了脚,还不是被牢牢拴在地上?这样看,和地里的庄稼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铁和贵英边说边走,最后镜头固定,他们先后出画(人物离开拍摄画面)。无论是人,还是庄稼,都面临着困囿,都将消失不见,最终只剩天地。


从电影的名字,我们就能猜测主人公的结局了。

生活向好,贵英却突然发烧。有铁掰完苞谷,回家路上经过水渠,才得知贵英想给他送饭,不小心跌入了水。

有铁冲向水渠,下一镜头,他将贵英捞出水面,嘶喊她的名字。


还没让人搞清楚状况,紧接下一个镜头:贵英和有铁的结婚证。照片放大,贵英被单独截出来,一键黑白,就算死了。


本该是高潮的情节,导演却处理得极为克制,克制过头、节奏过快,就变成草率,甚至荒唐了贵英落水后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有铁失去了贵英,有多撕心裂肺?没人在乎。

一个边缘人,从来就无足轻重。一张照片,可以昭示她结婚,也可以宣告她死亡。这照片是她存在过的唯一证明,却还模糊不清。

她生命中的细节,既然不为人知,导演就只能采用这种留白式的叙事了。

至于有铁,领略过爱,自然难以再忍受没有它的生活。

他放了驴,驴不动,他骂:「被使唤了一辈子,还嫌不够吗?真是贱骨头。」他走上沙丘,回头望,驴终于走了。他放下的其实是自己。

黄土依旧苍莽,人依旧被顶在边缘,这回,却是孑然一身。同样的大场景小人物,当他转身离开,缓缓隐入黄土时,视觉上呈现的,仿佛一粒尘埃终将落定。


他坐在床的一角,看着正上方的遗照,而另一角,是一瓶农药,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表明了有铁的决心。

阳光再次洒落墙上,却有些惨淡——这里从前是“囍”,象征着生活的希望,现在却是贵英的遗像,是他所要奔赴的死亡。


有铁躺到床上,手里拿着贵英编的、已经枯黄的草驴。

接着,一个大光圈对准草驴上的麦芒、虚化了背景,一个移动变焦(焦距变化的同时,摄像机对应移动,使得主体大小不变,而背景空间被压缩或放大),使麦芒好像逐渐挣脱了窗框,来到一片混沌而自由的白光中,也许是有铁正通往他渴望的梦。


导演李睿珺在采访中谈到,这是莜麦的麦芒,它遇到水会自然旋转。这个意象,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的时间。我们也能看到,那麦芒由弯曲到挺直,再弯曲,就像有铁和贵英波折的一生。

影片最后,三哥儿子把有铁的家当拖走,永福儿子想带有铁去抽血。他们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看着高效的推土机,将有铁和贵英一砖一瓦搭建的房子瞬间摧毁。


自此,有铁和贵英的所有希望、努力和成果,随着这一声声轰鸣,完全消散在扬起的尘烟中……

无论是感动于苦难中的爱情,平凡而诗意的乡村四季,还是由有铁和贵英的命运产生反思,这部影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的镜头语言恰到好处地彰显了主题

所以,拍视频其实跟拍照一样,最重要的不是技巧有多炫、镜头有多好,而是运用技巧、掌控镜头的那个脑袋,是我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