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真求动,写实生动——散曲创作中直露表达法的实现(之三)

 三阳居士 2022-09-11 发布于湖北

此文共分四篇,这是其中第三篇。全文在2019、2020年分别连载于《遂宁诗词》《马邑诗词曲》等刊物。】

图片

    散曲的直露表达还体现在物象描写上的细致入微,精雕细刻上,以写真场景,露真性情为尚。这就形成了布局的精巧化、手段的具体化的风格特点,再加上元散曲在语体的口语化、语句的自由化、风格的通俗化就给人们带来了鲜活明快的审美享受,表现为一种“精细的通俗”的审美情趣。

图片

一、笔写真性情

    散曲将白话俗语入曲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表达真性情,真性情就是要情真、意真、事真。如姚燧的〔越调·凭阑人〕《寄征衣》:

    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所运用的语言全是明白易懂的大白话,但偏偏是这种大白话让读者觉得感情真切,一个疼爱丈夫、又担心丈夫花心的聪明可爱的小媳妇跃然纸上。为让笔下写出真性情,大量的元散曲采用广譬博喻,且奇喻叠起,妙语如珠,变传统比兴的深婉隐曲为宏肆豪辣,令人耳目一新。又如马致远散套《夜行船.秋思》:

    “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作者把世间那群追名逐利的无耻之徒比作蚂蚁、蜜蜂、苍蝇,将他们庸庸碌碌、你争我夺的丑态在这个博喻句中逼真而形象地显示出来。有的曲作在比喻里还包含着典故,如邓玉宾的〔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闲适》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这首小令的博喻有多个比喻主体,有象流转不息之弹丸的乾坤、飞箭般运行的日月、风云变幻般的世事、玉门关般艰难的仕途,、长安近般的畅达的仕途、蜀道般艰险的处境、星星般斑白的两鬓。比喻中也包含了四个典故,“万里玉门关”是化用班超弃官求归的故事“七里钓鱼滩”是化用东汉严子陵弃官归隐于七里滩钓鱼的故事,“晓日长安近”是指晋明帝年少时答其父问“长安近”的故事,“秋风蜀道难”是化用李白《蜀道难》诗。通过博喻和用事,生动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否定功名利禄,肯定闲适处世的人生态度。

图片

二、写景以言理

    写景以言理在元代散曲中常见,然而这种言理并不是为严谨地探究人生哲理,仅是抒发一些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慨,且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来说,其理是主观的、浅显的、通俗的、感情化的,致使理中有情,语俏意真,并不乏味。在艺术表现上它常常把具体景象或物象作为理的背景把由形象引发出来的理直接道出。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山瀑布寺》: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挂冰帘。倚树哀猿弄山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此曲前五句写险景由此而引出“ 比人心山未险” 之理。这种理是通俗浅显的其中跃动着作者的愤激之情,其写法也是直露的。又如胡祗遹〔中吕·阳春曲〕《春景》)

    “ 几枝红雪墙头春,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清明?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前二句写景由此引出后面好景无多应及时行乐之理这种理则更加浅显、俗白,其中的主观感情色彩也十分浓厚。这样的写景言理之作,与诗词显然不同。

图片

三、意境的具体化与精雕形象

    为求真存实,散曲创作手段更多关注意境的具体化,通过具体物象来承载意象进而达到够拟整体意境的境界。如张可久〔双调·折桂令〕《村庵即事》:

    掩柴门啸傲烟霞,隐隐林峦,小小仙家。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

    这首小令所绘出的一幅春居生活图历历如在目前,构建出一种平淡中见清灵的意境,是一种真实场景的示现。为了表现村庵意境的幽雅,作者列举了柴门、烟霞、林峦、楼房、白云、纱窗、翠竹、水井、朱砂、西瓜、茶、蔷薇、梨花等物象,通过这些物象所表达的宁静美丽的意象来组合成一个 “村庵美不胜收的意境”,这就使得其意境创造具体而微,达到了形象生动的修辞表达效果。再如胡祗遹的〔中吕·阳春曲〕《春景》: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簾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在这组重头小令中,为了让春天的意境具体化,作者列举了雪、红杏、青山、闲花、细雨、绿窗、蜜蜂、蝴蝶、晓莺、桃花、柳影等具体物象,构成一组承载春天万事万物都欣欣向荣的意象,从而组成一种生机盎然、春意缠绵的整体意境,这种意境的刻画就显得生动传神,丝毫没有“意象干涩,语句委顿”的味道。

    为了达到真实感人,还可对描写对象进一步“精雕形象”,即对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进行精细的刻画,使得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比如孔文升的〔双调·折桂令〕《赠千金奴》:

    杏桃腮杨柳纤腰,占断他风月排场,鸾凤窝巢。宜笑宜颦,倾国倾城,百媚千娇。一个可喜娘身材儿是小,便做天来大福也难消。檀板轻敲,银烛高烧,万两黄金,一刻春宵。

    此曲精雕细刻了一位歌女的相貌、风情、才气,她有着千娇百媚的风情,有着桃腮脸、杨柳腰,有着敲檀板唱小曲的才气,因而她能够“倾国倾城”。这种对形象的精雕细刻,显得字字精当,整体布局显得非常紧凑,毫不啰嗦。这种意像的细微且直白的刻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事件在眼前发生、发展,从而具有了现场感,使得作品更显精神、生动、有趣、浅显、清新和灵动。

图片

四、化静为动

    对于人物描写,往往采用直陈感情加人物动作、语言的白描手法抒情写意,用人或物的动作、语言相济,使之虽无景语而生动活泼,韵味盎然。如商挺[双调·潘妃曲]

目断妆楼夕阳外,鬼病恹恹害。恨不该,止不过泪满旱莲腮。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债?

    全曲用生动具体的情感行为以情感的直呈方式代替了诗词中静态的意境渲染,既有“目断妆楼夕阳外”和“泪满早莲腮”的外部动作,又有独白式“骂”的内心动作,将一个相思女子既爱且恨的意态心绪完全“转化”为一种可感于心的直观感受。更重要的是,在语言上,作家使用了一种明朗化“情语”,即都用显豁浅显的语言“点破”情思,明白道出女主人公“恨不该”、“莫不少下你相思债?”热烈的情感,好似不如此便不能尽意般,使全曲呈现一种直观而显豁的情境。

    对于事物描写多用拟人,甚至化静为动,将其动态化、情绪化、感情化。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句中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拟人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群山攒立之状、华山飞奔而来之势。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后句续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