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到1000:精确诊断风湿疑难病的背后

 无明7782 2022-09-11 发布于广东

2021年,43岁的刘燕鹰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

她离开风湿领域的“高地”北大人民医院,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风湿内科主持工作。北京友谊医院风湿内科是一支娘子军,医生到护士清一色女性。

图片

北京友谊医院风湿内科团队,前排右三为刘燕鹰教授

照片已获得知情同意

在新的平台上,刘燕鹰表示自己从不缺少应对挑战的勇气,“平淡的生活可能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在挑战中得到成长,会使我觉得快乐。”

正是基于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刘燕鹰成为风湿领域疑难罕见疾病——IgG4相关性疾病的专家。有的医生全年才能见到10多例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而刘燕鹰累计经手上千例患者,是国内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医生之一,近5年发表文章46篇,其中IgG4相关性疾病相关的文章有30篇。

重视临床中的细节

国内的风湿免疫专业起步较晚,1980年才正式成为隶属于内科学的一个独立专科,此后进入蓬勃发展期[1]刘燕鹰亲身经历了这股风湿免疫学科发展的浪潮。

风湿免疫并不是刘燕鹰的首选项。当时,本科课程里,风湿免疫相关的疾病只有2种: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因此风湿病对于她是陌生的。然而,住院医轮转过程中,风湿病多系统受累、复杂、疑难的疾病特点深深吸引了她。

 “风湿系统的疾病覆盖面越来越广,从头到脚、从皮肤到内脏,各个器官都可以受累,和绝大多数科室都有关联。患者往往因相应器官受累,首诊于其他科室。”

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复杂,对从业医生来说富有挑战性。风湿科基本涵盖了全院各个科室的疑难杂症,“很多科室诊断不清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到风湿科就诊,结果往往证实是风湿免疫类疾病。”

在临床工作中,刘燕鹰常常教育科室的年轻医生,“任何一个临床上给我们带来疑问的细节,都是解决患者诊疗问题的重大线索。”

病人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等临床问题,如果用常规的疾病知识不能解释,就需要医生紧紧抓住线索,不停地去探索、挖掘,直至能解释患者的全貌,最终给患者一个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是刘燕鹰的引路人,她身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受栗占国教授的影响。“原来我不是特别注重细节,但栗主任查房的时候,会严谨地对待患者的每一份临床资料,甚至亲自查看患者几十年前的老病历,这些深深影响了我。”

从小医生到科室领头羊,越来越多风湿领域疑难杂症的患者来到刘燕鹰的门诊。有的患者诊疗过程相当复杂,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甚至PET-CT等等,她需要反复询问患者的病史,结合历次的化验检查结果、治疗手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如果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病人在短时间内明显好转,会特别有成就感。”

对于门诊的患者,刘燕鹰会反复叮嘱他们,风湿免疫病是慢性病,它的治疗和高血压、糖尿病相似,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长期规范治疗是战胜风湿免疫疾病最关键的要素,甚至是可以作为诀窍的手段。

“如果不能遵医嘱,擅自减停药,只会导致病情进行性恶化。”这句叮嘱源于刘燕鹰刚工作时,遇到的一位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小女孩。

小女孩发病初期表现为狼疮性肾炎,治疗过程中经常自行减停药。在两三年之内,患者就出现肾功能衰竭。刘燕鹰至今还记得她特别无助地躺在床上,说:“刘大夫你快救救我吧。”

那个绝望的眼神让刘燕鹰心碎。“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求生的欲望非常之强烈。可是到了那个阶段,真的回天无力。即使我们有再多的经验,有再先进的药物都无法逆转病情,这对大夫也是一种煎熬。”

但是,刘燕鹰也会告诉患者,现如今,风湿病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填补IgG4相关性疾病领域空白

刘燕鹰在门诊中经常遇到一类误诊误治的患者——IgG4相关性疾病。某在线医疗网站上, 刘燕鹰163个诊后评价的疗效满意度和态度满意度均为100%。

其中,不少误诊误治的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经过刘燕鹰的诊疗,身体各方面的功能有了明显改善。

图片

图片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2010年才被命名的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伴纤维化的疾病,主要组织病理表现为以IgG4+浆细胞为主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并伴有席纹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

这种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类肿瘤样病变和显著升高的血清IgG4水平,患者极易被误诊为肿瘤[2]。

2012年,刘燕鹰接触到第一例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

这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的诊断经历十分曲折。起初,他出现腮腺肿大,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为慢性炎症。没过多久,他又相继出现颌下腺、泪腺肿大。

之后,由于胰腺和胆管发生病变,病人全身出现黄疸。当地医疗机构以为是胰腺癌,劝他做手术切除胰腺。带着疑虑,他赶到北京看病,刘燕鹰是接诊他的医生。

当时的刘燕鹰只从文献和讲课中了解过IgG4相关性疾病。从这个病人开始,她逐渐地学习IgG4相关性疾病,并燃起对这个病的浓厚兴趣。

“IgG4相关性疾病既是疑难病,又是罕见病。临床漏诊、误诊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要去努力探索。”截至目前,刘燕鹰已经接诊了上千例这类疾病患者。

北京友谊医院风湿内科刘燕鹰教授
图片照片已获得知情同意

10年来,刘燕鹰深耕于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建立了上千例长期随访的患者临床数据库。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都进行有益的探索,填补IgG4相关性疾病不同领域的空白。

IgG4相关性疾病的综合诊断需要与临床表现、血清 IgG4升高、影像及病理检查结果相结合。在新的诊断标志物筛选方面,通过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分析,刘燕鹰团队发现了新的特征性的标志物,目前正在验证中。

除了血清学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容易累及颌下腺、腮腺、泪腺等腺体。刘燕鹰团队和超声科合作,首创建立了IgG4相关性疾病的超声评分系统,并在全国多中心得到验证;和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院长带领的影像团队合作,制定IgG4相关性疾病的影像学指南。“这部指南很快会在《中华医学杂志》见刊,相信会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针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影像手段。”刘燕鹰介绍道。

此外,刘燕鹰也在努力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当前IgG4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局限于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大、复发率高。我们前期已经证实了一些其他药物在IgG4相关性疾病中的疗效,后续还将进一步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去验证,同时对于一些新的诊疗手段也将不断地去探索。”

近些年,刘燕鹰在IgG4相关性疾病科研领域成果丰硕,累计发表30篇IgG4相关性疾病相关的论文,是国内IgG4相关性疾病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医生之一。

打造有特色的风湿免疫学科

转到友谊医院担任风湿内科科室负责人已经有7个月。

刘燕鹰坦言,万事开头难,既要融入新的团队,又要适应新的环境,方方面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确实难度还是很大的。

“这7个月的时间是不断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彼此之间互相适应、共同成长。”和科室团队的成员、医院领导、兄弟科室的同事交流沟通和开展合作,对于刘燕鹰,也是不断提高能力的过程。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风湿病学系的副主任,在学科发展方面,刘燕鹰也有自己的心得。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各有特色,每个医院几乎都有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强势学科,比方安贞医院的心内科、朝阳医院的呼吸科、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的神经科和友谊医院的消化科等等。

刘燕鹰表示,风湿免疫疾病是一种全身多器官受累的疾病,具体到某一家附属医院,风湿科的发展很可能要和其他强势科室的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比如,宣武医院神经系统相关的风湿免疫病见得更多;安贞医院心血管相关的风湿免疫病更多……

“具体到友谊医院,作为国家消化病中心,友谊医院的风湿科可以结合消化病特色,结合我院大影像的优势,做出我们友谊医院风湿内科的特色。”刘燕鹰说。

友谊医院血液科的王昭教授是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权威专家。王昭教授的研究显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率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占比高达12%[3]。刘燕鹰教授是国内首个发表免疫病继发噬血综合征相关研究工作的医生,因此,结合既往的工作,与王昭教授团队一起继续进行免疫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和推进中。

“只要每一个成员都万众一心,力争把友谊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好,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一定不是一件难事。”刘燕鹰对此满怀信心。比起制定长远目标,她更希望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我们和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这些强大的风湿免疫科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差距才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不足,鞭策我们努力前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刘燕鹰看来,风湿免疫领域仍有很多空白等待探索。这既包括很多未知疾病,也包括已知疾病的未知发病机制、诊断方式、治疗手段。风湿免疫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想在这个学科上有所建树,需要克服更多其他人不能克服的困难,才能脱颖而出。”

专家简介

图片

照片已获得知情同意

刘燕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

  • 北京友谊医院风湿科副主任

  • 首都医科大学风湿病学系副主任

  •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委

  •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IgG4相关疾病学组常委兼秘书长

  •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免疫净化和细胞治疗学组常委兼副秘书长

  • 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特聘专家

  •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共10项

  • 发表中英文文章77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42篇

参考文献:

[1]田新平, 张奉春, 曾小峰,等. 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成长看中国风湿免疫病学科的发展[J]. 协和医学杂志, 2010.

[2]张文,董凌莉,朱剑,刘燕鹰等.IgG4相关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3) : 192-206.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00803-00726.

[3]黄文秋,王昭.自身免疫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疾病[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5年19卷5期,289-291页,ISTIC PKU CSCD CA, 2015, 19(5):289-2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