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的中华道统功能-天人合一河洛的文化

 shengdyx 2022-09-11 发布于河北

        《系辞·上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出现龙图,洛水出现龟书(图示1)。圣人看到了,便效法它的法则。相传伏羲氏在河图的启发下,和大自然的景象互相印证,终于体会、领悟出:大自然千变万化,却拥有共同的本质,并且遵循着共通的规律。伏羲氏是人,借由河图的“天垂象”,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奥秘之后,才一画开天。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把这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人生系统,用阴、阳两个符号,十分简易、方便、整齐、美丽、生动地展示出来。这种天人合一的举措,使大易成为十分珍贵的天人之学。

       洛书的出现,比河图略晚些。相传古时有神龟负书,出现于洛河。大禹治水时,看到洛书与河图的差异性,于是体会、领悟出很多治国的大道理。洛书为“天垂象”,大禹是“圣人则之”,这同样也是天人合一的象征。河图洛书的传说是真是假,很难考究。但能够流传后世,说明确有其事,据一些学术研究来看,很有可能是地球上上一轮高度文明的智慧物种,在末世穷尽时保留下来的。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根源,西方学者也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对中国,甚至于对全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系辞·上传》还有一段记载河图、洛书关于数的演示描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又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图示2)这一段文字为的是让我们更加明白其中的真义。天地之间,不过是一气而已。分而为二,便成为阴阳。阳气轻清而浮于上空,称为“天”;阴气重浊而沉于下界,称为“地”。天尊地卑,指的是天在上而尊,地在下而卑,是一种“位”的相对关系。阳数奇,所以“一、三、五、七、九”都属于天;阴数偶,因此“二、四、六、八、十”都属于地。天数和地数各以其类而聚合:五个天数加在一起,便是二十五;五个地数的总和,则是三十;天地之数,表示天数和地数的和,当然是五十有五。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从一到五为数的始生,称为“生数”,属于阴;从六到十,则是由所有生数,各自加五这个生数而成,称为“成数”,属于阳。一得五而成六,二得五而成七,三得五而成八,四得五而成九,五得五而成十。生数与成数,都是自然相配,所以说“相得而各有合”。由于生数在前,成数在后,我们只说“阴阳”,而不说“阳阴”,这也是一种理由。河图将五个生数安排在内层,五个成数安排在外层,象征“阴主内,阳主外”,和后来所倡导的“男主外、女主内”,也有关系。我们研究易学,若要追根究本,河图、洛书就是很好的根源。

       河洛文化的发展之所以根深蒂固,并不在于河图、洛书的名,而是其后世河洛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实际。《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对现代人来说,河图、洛书的名,已经不是很重要。我们所重视的是“中和”的思想,中和思想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易经》自卦爻辞以及易传作者,都奉之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大道。

       中和思想是河洛文化的精髓,河洛讲求天人合一,意思是从“天垂象”来领悟人生的大道。也就是向大自然学习,以大自然所警示的道理,来寻思人世间的法则(图示3)。“天人合一”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意思,不但可以消解天人交战的紧张与焦虑,而且能够调和人文与科技的异质相通。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尤为重要。从自然天道(天),寻觅人类行为(人)的合理途径,便是易经(传)所揭示的天人合一。

       易传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的或外在的动因所造成。它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和阳的互动、交感,可以说是天人互动、交感的结果。我们在“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的合一中,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合理定位。在敬天、顺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发挥人类的潜力,谋求天下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