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挺进大别山,掀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梦想童年594 2022-09-11 发布于江西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战争武器的落后,解放军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阶段。但是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胜利,改变了这一颓境,解放军由防御变成了反攻。那么千里挺进大别山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又体现了怎样的军事计谋?

重庆谈判以后,毛主席等人认为蒋介石一定会撕毁《双十协定》,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蒋介石就公然发动了内战。而且蒋介石有美国的支持,军事武器非常先进,因此在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消灭了一块儿又一块儿解放区。

共产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边防御蒋介石发动的运动战,一边努力宣传自己的思想。经过一年时间,解放军已经有195万人了。共产党获得了打胜仗的资本,于是改变方针政策,决定由战略防御变成战略反攻。当时国民党占领的地方被称为国统区,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共产党占领的地方,被称为解放区,主要位于中国北部。在战略防御阶段,战场主要集中在解放区。毛主席在充分考虑以后,做出了挺进大别山的伟大决策。因为此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另一部分是重点进攻延安解放区。毛主席形象的比喻,蒋介石的两个拳头都伸出去了,但是他的胸膛却打开了,我们要给他致命一击,就要在他的胸口上插一把利剑。

刘伯承和邓小平主要负责实施这一战略,在战争前夕,邓小平就做了关于战争结果的报告,说此次行动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被歼灭了,第二种可能是被打败了,第三种可能是成功了,其中第三种可能性最小。但是邓小平并没有退缩,积极的动员部队,一定要取得战争的胜利。

中国的七月正好是雨季,降水量比较充足,黄河水位不断上升。邓小平率领军队渡过了湍流的黄河。但是黄河水位上升,淤泥不断堆积,形成了将近20多公里的黄泛区。蒋介石认为黄泛区就是天然的屏障,没过膝盖的积水,大片大片的淤泥,一定会阻碍解放军的行军,因此只是派了少量部队驻扎在黄泛区的尽头。

经过长征的磨练,中国解放军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在邓小平的带领下,第二纵队走过了黄泛区,打败了蒋介石的少量部队,然后部队迅速汇合,跨过了淮河,挺进了大别山。

大别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而且靠近重工业城市南京和武汉。中国共产党进入大别山,就相当于在蒋介石心口插了一把刀子。刘邓大军立马进行根据地建设,红色的党旗在国统区悄然升起。

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着我党开始战略反攻,战场也从解放区变成了国统区,为之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挺进大别山,需要跨越黄河和淮河,再加上雨季,河床比较高,很多重型武器被丢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