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李少春、毛世来出路问题的大讨论,最终演变到李少春出路的讨论。《庸报》《新天津画报》《天声报》等先后参与。虽然是热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但也只是在天津范围内,其他的津门报纸虽未正式参与,有的也从侧面对李少春的艺术进行了评价。上期我们刊列了一些资料,本期继续刊登。 ![]() 李少春《战太平》 《再谈李毛出路问题》一文为行鱼所作,此君即最初谈李、毛出路问题,而遭少若先生等驳斥者也。余以李毛非一人,不必并于一谈,兹特先再研讨李之出路问题,毛则暂略而不谈。 李少春仅底音不如小谭好听,余如亮音、嘎调,实在不弱余富英,作派虽目下不如温如好,然若努力续事肄习,少春戏料固极好,我意其将来之成就,或竟在马上。初不仅限于作工也,矧(读shěn 况且的意思)李本钱,目下已在马上。念白现亦已较小谭清晰,艺又以全国公认为大贤之余叔岩为宗,取法乎贤,派别已较马正,而足与渊源家学之小谭抗衡也。 至行鱼“再谈”一文中引证某公对李所下评语,谓:“李之战太平腔调不似余,而似马”,姑无论耳食之言,是否可信,余请以李北来之始,即师事余伶,而不肯师事马一事驳之。盖师事马固较师事余为易,李不师其所易,而师其所难,则其不以马艺为然,要可知矣。余故敢下断语曰:李之《战太平》从不能尽似余叔岩,亦决不致有半点似马处。 编者注:看到这段,槽点很多,忍不住先批驳一下。这位是没闹明白还是装糊涂呢?虽说余叔岩退居二线了,但在梨园界的地位没有变。当时马连良确实很火,但地位绝对要比余叔岩低,李家父子来津拜师肯定要找名头大的,不能往低处拜,要是老谭和杨小楼都在,肯定不会拜余的。另外,余叔岩、马连良等都是由老谭派演化而来,如果说《战太平》这样的戏,有点似马的话,也不奇怪,毕竟都是一个渊源,没什么可辩解的。 矧行鱼所引证之某公,既未指出其人姓名,则吾侪目之为乌有先生可也?不必真听信其言也。李少春之《打金砖》,旨在卖弄唱与翻,不无过火处,然此戏未经叔岩指正,而伊贴演时亦未以余君亲授为号召,则纵病火,吾人亦不应即据此为李文老生戏不佳之口实。 ![]() 又该文中最后曾谓:“李以技论,文武皆可”,此语似忒模棱,实违研讨之初衷。更谓“以时论”则仍以演武生为宜。 我侪既欲对李之出路有所指示,则应为其毕生出路计,断不可劝其投时所好,此余所以坚持以往主张,以多致力从余伶习老生戏为正途,切不可盲从人言致入歧途也。 ![]() ![]() 连日本报迭有人讨论余大贤得意高足李少春之出路问题,大抵劝其努力研习老生戏者居多数,劝其趋重于武生戏者,则仅一人。 前《天声报》刊有一文,也讨论此问题,作者温公言论正确,不失评论家风度,亦极端主张李弃武习文,而极端反对其弃文就武。文中虽有倘“文武兼演,亦可获相当佳誉”之说,其意则以李今后宜以老生戏为主,武生戏则宜择剧情较佳者偶一演之,亦无不可,与兼演之说,仅微有差别耳。 闻李本人此次去沪出演,亦以老生戏为主,可知李固极端尊重舆论,以众望为依归,然则独排众议,甘冒不韪。坚持劝其弃文就武,而欲令其与温公所谓“野狐参禅者流”一较短长者,可以止矣。 若谓李作工不如马温如,即认为李不宜演老生戏,殊太武断。须知李从专演老生戏,戏路亦与谭似,而较马迥异。李之拿手戏,如《战太平》马亦未必敢演,然则马之拿手戏,如专重作工者,李又何必动。况李现若续从余伶肄习,则未来之成就,正未可限量,安知其今后作工必不如马三哉?然则独劝李弃文就武者、不愈可以止矣哉。 ![]() 这篇也是很多不实之处,“闻李本人此次去沪出演,亦以老生戏为主”,实际上津门的这场争论,李少春是否知道都未知,他不会因为这些而耽误买卖,即使他想多学,那还得问问老大王同意不同意。所以在上海,他文戏、武戏,猴戏照演不误。至于马不敢演,李又何必动之类的对比,毫无意义。马连良二十岁左右就大红大紫了,出道之初未必就没有演过《战太平》,而马连良演过的一些传统剧目,李少春倒是真未必敢演,就拿大路戏《借东风》来说,还得是谭、马的。 ![]() 余前曾写关于李少春出路问题一文,刊之本园,连日于新天津划报内又有饔飱、前人两君大作披露,主张与余相同,公论所在。不客强辩,余前所言,意犹未尽,兹更补述于此,就整于诸大方家之前,至其中有涉及他伶之点。亦纯系本诸艺术立场,绝非藉故攻讦之别有用心也。 按少春文戏,路数纯正,本钱亦足。始蒙叔岩垂青,允列门墙。 叔岩向不轻易收徙。富英名未大彰时,曾奉小培命,时至余处求敬。余以其材属可造,颇肯指授,后以富英出言不慎,开罪于余,遂致被摈。王少楼虽亦属余之徒,但仅徒有其名。 自其经叔岩指正之剧,次第露演后,内外行一致交口称赞,推为继叔岩后最有望之一人。其最令余欣快者,即当此马派流行,富英退化之际,小冬又不常露演,如无一鸣惊人,如少春作中流之砥柱,则行见是非混淆,每况愈下,剧界前途,不堪问矣。 余之绝对主张少春注重文戏者,以其英年美质,堪继叔岩衣钵,如能尽得余之真传,则匪特可执须生界牛耳,而于国剧在艺术界之真价值,亦可赖以保持,否则如任马派长此横行,专以贫腔取胜,则将淆惑观众耳目,于剧界前途,将有重大损失。惟最应注意者,即未经叔岩改正之剧,万不宜露演,致反为盛名之累。 叔岩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少春宜常侍师侧,朝夕承教。叔岩才兼文武,昆乱不挡,能剧不下百余出,即终日躜研,悉力以赴,犹恐不逮,何可常走外埠,惟利是图。明如少春,当以毕生荣辱为依靠,而不应斤斤于一时之利害也,少春共勉之。 ![]() 这段中提到余叔岩不轻易收徒,而收李少春则是多方运作的结果。小达子肯花钱,又有多位闻人周旋,况李少春的义父是张壁,余叔岩谁也得罪不起,不得不收,才有了约定:老生戏未经传授归置不得演出,这就限制了李少春演老生戏,或许这是有目的的约定,但唯一受实惠的是孟小冬得以拜师。后来师徒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关于拜师的经过,可以参考本系列的寻找李少春(02)拜师求名。 ![]() 不愿再多谈这个问题,但有数点需要解释: 一、少春的《打金砖》我看过,同时我还主张他不可因非余派亲传而搬演,因那是一出已失传的好戏。少春在后半部随马武出场,即摔一圆脆整个抢背,紧接一小滚,便大甩水发,然后坐地唱回龙腔,紧跟着见姚期摔尸倒,见邓禹摔大型之钻被窝,见马武来个硬折肱式之倒扑虎,请问现在唱老生的有几个?说少春卖弄固然,说舍少春外无人敢动,又谁曰不然。故吾倡之,但其后半之腔,决不用一点余腔,而纯用老调,绝非马腔,有一似马腔之腔,但溯其本源,系张二奎之腔,由孙菊仙润色,又被老旦偷去,作成一个官中腔。马连良系偷老旦之腔加以润色,少春则只按官中韵而已。此无它,慎之之故,不然用上一两个余腔又待何妨。奚啸伯即可以不在乎,少春则必在乎,此是自然之理也。 二、少春之长靠不成功,因躯矮气魄小,《挑滑车》较好,但仍不及《武文华》好,《两将军》更不足道矣。 三、毛世来的出路,我也不愿多说,...... 最后,向温公先生致谢,因他对于李少春的事实,更加开发得透彻,殊合抛砖引玉之旨焉。 ![]() 《打金砖》早先是秦腔,后来徽汉各班都唱,不过汉剧班的场子很复杂,有许多场次,如姚期向西宫求情,责打西宫,邓禹修本,法场受刑等等,其他各班则是减去不演,显得有点穿插紧张不驰。 京班的伶人演此戏多宗徽班路子,以余三胜、王九龄等最善演。此戏唱功繁重,金殿绑子一场的大段唱腔,有一百零八句之多。一般都是江阳辙,唯谭鑫培是人辰辙。因词句颇多,故多视为畏途,轻易不动,后来有的演员改成三十六句或二十八句,流传至今。 李少春所演的《打金砖》,是李桂春第二次去上海时所排。当时时慧宝也在上海演出,贴演了李家的《逍遥津》,而时慧宝的杰作《上天台》却没有贴演。 ![]() 李桂春为争强好胜,以徽班的《上天台》为蓝本重新加工,并添加二十八宿归位等情节,改名《打金砖》贴演,轰动沪上,连演数年不衰。 李少春的《打金砖》由光武帝庆贺万寿起,接二本姚期,收牛毛,绑子上殿、姚期被斩、马武闯宫,二十八宿归天、劈郭妃、光武归位等情节。虽然与京朝《上天台》情节相符,但非京朝戏,更非余叔岩所传。据说余氏没演过此戏,只灌制过唱片。 ![]() 这场争论以少若的这篇文章,做了收尾。虽然这些评论堪称有价值的不多,但从评论里,我们却能真实地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概况起来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当时须生中,最红的是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和言菊朋。解放前没有四大须生之说,但从中也看到了他们在当时的京剧地位。 此时的李少春嗓音还宽亮,但唱工不如谭富英,作派不如马连良也是事实。虽然很多人对他寄予厚望,但李少春始终没有能超越他们。 李少春幼年即在南方闯荡,随其父跑码头,也经常参演海派连台本戏演出,耳熏目染,在后来的表演中免不了海派的痕迹。其艺术成就不够为流派,也不够一家。 拜师余叔岩,当称余派传人,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在继承余派艺术上,李少春没有孟小冬继承的多,孟小冬学余较神似,且在余叔岩身边多年,学到很多东西,李少春则忙于养家糊口,总共跟余叔岩也没学多少戏; 李少春的武功功底好,勇猛不善于技巧;武戏非京朝正宗,有海派风格。其身材病矮,长靠戏不如短打戏好;又以猴戏为号召,以武戏与滑稽结合的猴戏而成名,有滑头武戏之称。 李少春的靠把老生戏,文中只多次提到《定军山》《战太平》,而这两出是余叔岩教的过,公认的不错,其他戏都很一般,所以戏路狭小。 另外,我们从这些评论中不难看到,喜欢与不喜欢李少春的人,都没有否定李少春的缺点与不足,而是开诚布公地提出来,以期改正。要说这些评论真正有价值,有说服力的不多,但这种实事求是的讨论方式,正是我们所缺少和所要提倡的。 现在的一些粉丝和戏迷,很难做到听真话,讲真话,他们不喜欢看到反面意见,同时还有把他们喜欢的偶像吹得至高无上;一些专家也是阿谀奉承,顺情说好话。在一片和谐赞、美声中,戏曲艺术逐渐走向灭亡。 关于李少春、毛世来出路的讨论落下帷幕,但是对于李少春的讨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很多顾曲者是即爱之又恨之,侃侃而谈一直伴随着他。少若的这篇结束语之后,又连续发刊了几期的《雄谈李少春》,咱们下期继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