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8年蒋介石定败退方向,多数票投川渝,却有一人反对:要去台湾

 梦想童年594 2022-09-11 发布于江西


自1948年9月12日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让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蒋介石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这让蒋介石十分恐慌,他急忙和身边的亲信进行商讨,想要确定失败后该何去何从。

当时国民党官员七嘴八舌地出起了主意,1947年至1948年一年期间,为此召开了数次会议。

大多数国民党官员都赞成撤往川渝地区,蒋介石一开始也十分倾向于这一决定。

但一名叫张其昀的学者站了出来,直截了当地说道:

“我们可以退守台湾。”

张其昀

蒋介石是很讨厌别人驳斥他的,往常开会时,轻则将其赶出会场,重则要怒骂“娘希匹”了。

可面对张其昀的顶撞,蒋介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最终采取了张其昀的建议。

为何台湾一开始不是蒋介石的最优选择?张其昀又是如何说服蒋介石的?他为何在蒋介石这里,有着如此特殊的地位?此时的台湾,又是谁在管理呢?

蒋介石

寻找败退之路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大势已去的国民政府仍不死心,蒋介石调集了几乎所有的剩余兵力,将他们集中在长江沿岸,妄图以此抵抗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

于此同时,蒋介石也开始为自己谋求退路,当时他心中的撤退方向有三处:川渝地区、海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

他召集了身边的亲信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主题便是:

如果战败了,国民政府何去何从?

然而此时参会的人都心知肚明,战败是一定的事,但谁也不想去扯开这块遮羞布。

众人经过讨论,认为最合适的地方是川渝。蒋介石内心倾向其实是和大部分参会人员一样的。

首先,撤退到海南岛无异于自寻死路。

海南岛和大陆只隔了一条琼州海峡,根本阻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因此被直接排除。

台湾海峡相较于琼州海峡就宽了很多,以当时解放军的海军力量并不能对台湾岛产生很大威胁。

再加上当时台湾地区局势复杂,背后有美国势力暗中撑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退守选择。

但蒋介石并不觉得撤至台湾能比川渝更好。

他觉得一旦退守台湾就等于放弃了大陆,这让蒋介石十分不甘心。

更何况此时,台湾在陈仪的治理下出了岔子,局势不是很好,这让蒋介石心烦不已。

日本战败后,台湾地区及澎湖列岛被划分为第15受降区,蒋介石派出了台湾警备总司令陈仪作为受降主官,此后台湾地区一直由陈仪管辖。

陈仪是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论革命资历比蒋介石还早,因此蒋介石对他很是看重。

陈仪

此人受到蒋介石的命令,一经上任便大肆搜刮台湾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大陆运输军备。

在他的治理下,向来以物资充沛著称的宝岛台湾居然出现了粮荒、物价飞涨的荒谬现象,台湾民众苦不堪言。

经济恶化和物资短缺让底层群众极为不满,而国民党对于好不容易摆脱日本人的台湾人民实行的独裁政策让台湾本土人民看不见希望,民众的怒火一触即发。

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警员在“台北天马茶坊”街头查缉私烟。其中有一烟贩名叫林江迈,双方起了争执。

国民党警员当街对其进行殴打,并做出了开枪驱逐围观群众的恶劣行径,最终导致一人死亡。

第二天,台湾省爆发了著名的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

暴动群众迅速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陈仪向蒋介石发去了电报询问解决方案,在蒋介石的首肯下,国民党开始出动军队进行暴力镇压。

台湾“2·28起义“

大量台湾市民、工人、学生被残忍屠戮,死伤人数过万。造成的恶劣影响经由媒体闻名全球,社会舆论让蒋介石不得不撤去了陈仪的职务。

正因为如此,蒋介石并没有优先考虑台湾,而是更倾向于撤离到川渝地区。

而张其昀却点出了五个关键点,有理有据地让蒋介石接受了他的观点。

张其昀

张其昀的建议

张其昀并非是什么军方要人,他也没能在战场上建立过功勋,但他在地理和人文历史方面却有不小的贡献。

他出生于1901年,浙江宁波人,是蒋介石的老乡。

在当时的中国,张其昀在地理领域有着巨大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山鼻祖”,也因此被聘请为浙江大学的史地系主任。

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同乡的陈布雷,陈布雷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亲信之一。

陈布雷

靠着陈布雷的引荐,张其昀加入了蒋介石的智囊团,因才能和人品很受蒋介石尊重。

张其昀虽然不懂军事,但他对地理的研究十分透彻。在会议上听到撤退的三个选择时,他首先便否定了大家都很心仪的川渝方案。

张其昀认为,川渝地区地势虽然易守难攻,但与内陆紧紧相连。国民党只能盘踞川渝,长久下去,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会固步自封,最终将迎来覆灭。

而一旦解放军攻克了国军的防御,川渝地区险峻的地形反而成为了枷锁,国军再无后路可言。

蒋介石听罢觉得很有道理,便让张其昀讲讲去哪里比较妥当。

此时,张其昀思索了片刻,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影响中国数十年格局的一句话:

“去台湾岛。”

看着蒋介石沉思的表情,他一一列举出了台湾地区的优势所在: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台湾与大陆之间隔着一道台湾海峡,这就为国民党造就了天然优势。

因为此时解放军的陆军实力虽然十分强悍,但海军和空军十分薄弱,台湾尚可以有些缓和的时机。

第二,从环境来讲,台湾地区资源丰富,向来有宝岛之称。国民党退守台湾省后,可以依靠这些资源休养生息,为“反攻”做准备。

而从工业基础来说,台湾地区在清政府统治时期被割让给日本作为,日本虽然在此地长期掳掠资源,但也建设了不少基础工业,因此台湾地区很快就能实现经济复苏。

其四,从政治基础上来说,台湾地区民众被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因此对国家有迫切的回归需求。而共产党在此并无任何政治基础,这有利于国民党的统治管理。

最后,从国际形势上来说,台湾地处太平洋,位于美国远东防线之上。

况且在当时周边国家皆有欧美国家的干预,共产党解放台湾地区将会面临重重阻力。等到国际局势产生有利变化时,国民党或有一线生机。

这一番话从内到外、从经济到国际说的鞭辟入里,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赞同。

尤其是张其昀提到的“转机”让他心动不已,因此蒋介石最终选择了台湾作为撤离地区。

可蒋介石也认为,张其昀毕竟只是一介书生,让他出主意可以,真正管理台湾还需另挑人选。

蒋介石为此思虑再三,最终决定由陈诚前往治理台湾,他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心腹之一。

陈诚

陈诚

早在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当校长时,陈诚便在校内担任教育副官。

一天清晨,蒋介石见陈诚正抱着一本《三民主义》阅读,这让他感到诧异,便向他询问:

“你也喜欢读《三民主义》?”

众所周知,蒋介石最喜欢的几本书,《三民主义》绝对是排得上号的。当他晚年在台湾去世后,这本书还被封入了他的棺椁之后。

陈诚

见陈诚点头,蒋介石便问了几个问题,陈诚都对答如流。

这让蒋介石很满意,又得知陈诚是自己的同乡,便有了提拔他的想法。

第二天一早,蒋介石就升陈诚为少校炮兵队长。

尽管陈诚军事才能并不特别出众,但靠着蒋介石对他的器重,他迅速成为了国民党内军政兼备的重要人物。

而陈诚对蒋介石也是十分忠诚,严格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一切命令,因此被人取了个“小委员长”的外号。

蒋介石用人有三个不成文的规矩:重用黄埔毕业军人;重用同乡;重用忠诚的人,而陈诚三者兼备。

台湾地区刚刚经历暴动,民众怨气十足,不可贸然派去官员。万一再度引发暴乱,官员有生命危险,对国民党的统治也极为不利。

若是此人图谋不轨,串联台湾民众公然反叛的话,那蒋介石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

陈诚

因此,蒋介石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陈诚,并发去电报:

“着即接任,毋庸推诿。”

陈诚明白这个任务的艰巨性,恐自己能力不足,但又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

1948年12月24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儿子蒋经国担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

事实上,陈诚虽然军事能力一般,但行政管理能力比较突出。

早在辽沈战役前,蒋介石就曾将陈诚派往东北“剿总”过一段时间。在任期间,陈诚对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部队战斗力不仅提升,规模还扩充到了50万余人。

因此,他对于陈诚治理台湾乱象还是有些考量的。

陈诚刚到台湾就展现出了他高效的行政手段。

他先通过铁腕手段逼迫台湾岛上的军民交出武器,进行统一管理,从根源上解决了岛内叛乱的问题。

随后,陈诚为了解除“二·二八事件”带来的影响,宣布了“人民至上”的政策宗旨。

他参照共产党先进政策,对台湾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减租运动等等,让台湾地区的民众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

最后更是从大陆的蒋介石那里调来了八十万两黄金储备,大力推行了币制改革,解决台湾物价飞涨的混乱经济问题。

为了稳定台湾物价粮价,他借助台湾港口的贸易优势,向国外采购了大量粮食。

在陈诚软硬兼施的改革之下,台湾的经济得到了极大改善,陈诚本人也被人民拥护为“陈诚伯”。

就在台湾一篇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图景展开之际,蒋介石在与我党的战场上接连败退,往西南狼狈撤离。

定下的是台湾地区,为什么当时他们仍然往川渝方向走呢?

国民党军撤退

蒋介石败退台湾

自从在会议上定下台湾这条退路以后,蒋介石再无后顾之忧。

他在长江一带打造坚固防线,准备与解放军“决一死战”。单是防御工事就足足达到了5800个,均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看起来可谓是固若金汤。

从湖北宜昌至上海,蒋介石部署了70余万兵力,100多艘舰艇日夜巡逻。

蒋介石心中十分清楚,这样的防御固然坚固,但达不到和中共隔江而治的程度。

渡江战役

他已做好了规划,一旦长江失守就退居上海,而后是广州、重庆、直到大局无可挽回之时再撤到台湾。

由此看来,蒋介石妄图占据大陆的野心依然没有覆灭,退守台湾在他心中实属无奈之举。

1949年4月20日,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下,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他精心准备良久的防御工事,被我党解放军如摧枯拉朽般攻克了。

仅用42天时间,解放军就歼灭了43万国军,渡江战役大获全胜。

渡江战役

蒋介石此时依不死心,企图将四川地区作为他的最后希望。

1949年9月,国民政府迁移到重庆,想要靠着胡宗南兵团及当地国民党部队共计45万兵力做殊死抵抗。

但和张其昀预料的一样,川渝地区虽然地势险要,但并不能阻碍解放军的强烈攻势。

1949年11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担任主攻,第一、四野战军配合下,发动了西南战役。

西南战役

国军士兵此时已无抵抗之心,一击即溃,卢汉、刘文辉等国军将领宣布起义,蒋介石意图退守川渝的计划彻底破产。

此时,由于在解放战争中一败再败,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国民党副总统李宗仁对蒋介石产生了很大的意见,美国也开始对蒋介石的能力表示失望,频频向李宗仁抛出橄榄枝,想要扶持一个更听话、能力强的国民政府领袖。

李宗仁

李宗仁强大的攻势让蒋介石有了下野的危险,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此时摆在蒋介石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退到台湾。

在蒋经国、张其昀的劝说下,蒋介石直接乘坐飞机到了台湾,留下了被抛弃的数万乌合之众在大陆继续荼毒百姓。

这年年底,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守台湾,蒋家王朝结束了他在大陆的统治,正式宣告覆灭。

海南解放

蒋介石虽然放弃了大陆,但仍时时抱有重回大陆的野心。

从大陆退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有些退守海南岛,意图打造海南岛、金门、马祖、台湾一带的有力屏障,并以此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为了解决这一隐患,中央下达了解放海南的命令,并要准备大量船只以供攻岛使用。

但这一计划被国民党得知,将我党从香港买来的船只以外交手段拦了下来。

中央基于船只匮乏的基本情况,只能决定推迟解放海南的计划。

就在这时,解放军第十二兵团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提议“偷渡”作战。

这一计划被中央采纳,于是1950年3月5日,韩先楚将军率领第40军、第43军强渡琼州海峡。

当时,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部署了十万兵力,在海南岛打造了一条“伯陵防线”。

成功上岸的先头部队不畏生死地冲向了国民党军,成功从内部攻破了薛岳打造的坚固防线。

我军大部队趁此机会用木船进行了强渡登岛,最终成功解放了海南岛。

同年6月,毛主席指派粟裕司令员担任解放台湾的总指挥,希望可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

粟裕

然而,诡计多端的美国并不打算放弃台湾这一战略要地。

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公然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两岸统一行动,同时在朝鲜半岛发动了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的战火一路烧到了鸭绿江,而此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不可能两面作战。

于是,中共中央只能暂缓收复台湾的计划,蒋介石得以暂时性地在台湾省推行他的独裁统治。

台湾

张其昀当初的猜测在此时一一得以实现,川渝地区、海南岛地区虽然做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解放。只有台湾借助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复杂国际局势,短暂地与大陆分隔开来。

这让蒋介石对他更为看重,将张其昀任命为台湾省教育部长。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蒋介石命令张其昀进行教育改革,实则就是控制青年思想。

这样独断的教育模式下,让台湾人民对蒋介石和张其昀十分痛恨。张其昀的名声和威望一落千丈,被民众悄悄骂做蒋氏父子的“奴仆”。

蒋介石到死都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想法,却在晚年时曾想过落叶归根,埋回乡土。

1975年4月5日,他在台北病逝,至今仍未下葬,倒真应了他早前来到台湾前,感慨的那句“诚无葬身之地”了。

蒋经国

继任其位的蒋经国在位期间,台湾与大陆关系也曾缓和,但1988年1月13日也因病去世。

在这之后,台湾政权交到了副总统李登辉手中,在美国挑唆下使两岸关系断崖式下滑。

然而,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两岸统一是必然趋势。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台湾同胞可以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最终必然携手前行!

对于张其昀的分析,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