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中国女性的高光时刻,安放她们的日常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9-11 发布于北京
 

现代女子,都抱有攻究学问,改造社会的大愿望,但同时她们却不能不尽天赋的为妻为母的责任。……究竟女子应该抛弃了为妻为母的责任而专心攻究学问,改造社会?还是不妨把学问和社会事业暂时置为缓图而注重良妻贤母的责任?或者另有一种调和这冲突的方法?这实在是目前最重大的问题。

 (《新女性》1927年1月第2卷第1号)

00:43

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

作者:游鉴明

ISBN:9787100205993

页码:323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商务印书馆 涵芬楼文化出品


· 序 ·

张玉法

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学者对近代中国性别史的研究,约始于1970年前后,此后渐成风气,投入研究者以女性学者为多。研究之初,以妇女史为名,研究的主题偏重于妇女教育、妇女放足、妇女职业、妇女动员、妇女参政等方面。游鉴明女士即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入妇女史研究的,以研究女子教育为入手之方,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鉴明女士厕身于研究性别史的学者群中,与同道之间有共同开拓的地方,亦有自己的苦心孤诣。这本《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就是鉴明女士苦心孤诣的成果。

海峡两岸的性别史研究,受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西方史学界的研究动向;二是海峡两岸的政治环境;三是谁来带动研究风气。海峡两岸的性别史研究动向,像许多其他史学研究议题一样,部分是受了西方学者的影响。

大致说来,性别史研究初期,其重点是如何为女性争取男女平等,并看何时争到那一种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譬如受教育的权利、就业的权利、参政的权利、继承的权利等。到女性争得所有权利,与男性平等以后,研究的重点转向强调女性的特征,譬如女性的装扮、女性的生活方式、女性的身体保护等,并看男性是否对这些特性尊重。

本书附表:

近代中国关于独身原因的分析(1919—1941(节选)

史学研究不仅受世界学术动向的影响,也受本国政治环境的影响。就海峡两岸的性别史研究而论,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研究,有相当多的议题注重妇女工作或妇女动员,因为当时革命史观流行,一切要为革命、一切要为国家,将个人从家庭解放之后,又投入比家庭对个人制约更大的国家或民族之中。

大概到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史学界才渐能摆脱革命史观,把国民当作个人来研究,从而检讨新女性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与男性建立平等的社会互动关系,台湾学者更能在这一方面开拓新议题、带动新风气。鉴明女士这本书,对近代中国男女互动关系的逐渐建立,有非常细密而动人的描写,这是值得读者注意的尝试。

近代中国妇女与男性建立社会互动关系,始于来自不同小区或地区的女生进入同一学校。如果此学校为女校,几十百千的女生形成一个新社会,需要建立互动关系;如果此学校为男女同校,除女生与女生建立互动关系外,女生与男生也会建立比较自然的互动关系。

鉴明女士这本新书,有专章以女球员为例,探讨女球员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与学校众多同学以及与校外社会大众建立互动关系。在鉴明女士看来,她们的身体、她们的球技、她们的风采,都会吸引男女观众;女子球赛成为社会上引人兴趣的新活动,经报刊特意报道,更成为轰动社会的新闻。

本书附表:

1929年江苏地区校园女子篮、排球名将录(节选)


在20世纪初期的保守社会里,无论女学生的一般活动,还是女球队的活动,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自然成为媒体捕捉的对象。当时记者以男性为多,写来更有不同的风趣。女球员活动只是女子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另一种更重要的现象是:女子受了教育,有谋生能力,会具有独立的人格,不一定依靠家庭,也不一定需要组织家庭,这就会使新女性有选择独身的可能,社会也会对新女性有是否选择独身的联想。这是新社会中的新议题,媒体乐于炒作,增加了社会对此一议题的关怀。鉴明女士在书中对此一议题有专章讨论。

除了女学生和女球员与社会的互动外,鉴明女士在书中还探讨了1949年前后,海峡两岸的男性和女性的大量互动。这种互动,是因战乱带来大量移民所造成的。1949年前后从大陆地区来台的移民以男性为多,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投注到活跃于各学校、各职场、各角落的女性身上。同样,本地的女性,也会投注到外来的男性身上。

她们与他们之间,在不同场合建立了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的差异、语言的隔阂,以及心理的捉摸不清,彼此的来往,难免需要许多调适。其中会产生许多不寻常的故事,也会产生许多问题,经媒体发掘,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怀。媒体发掘到了什么?应该会引起读者兴趣的。

从媒体的反应来看近代中国的性别史,能使读者了解两性在不同场合、不同地区如何建立互动关系。但若从媒体对新女性的期盼来看近代中国的性别史,则会有不同方向的发现。

大体说来,无论是一般媒体还是专业性的女性期刊,都很少鼓励女性去追逐时髦,或做一些光怪陆离的事,而是将不同的信息传达给女性,希望她们成为好学生、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国民,并能不断追求新知,使自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关于此点,鉴明女士分别从《妇女杂志》和《丰年》半月刊的内容,来看它们如何希望能塑造新时代的理想女性。

鉴明女士在性别史的研究上,建立了她的独特风格,此一风格能使性别史的研究在多样中有系统,比专门研究妇女放足、妇女教育、妇女留学、妇女职业、妇女从政等为活泼。这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有待专研究性别史的学者在未来数年内做整体观察。

学 者 推 荐

近代媒体是观看女性的“摩登大观园”,利用媒体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的成果颇多,游鉴明教授独辟蹊径,聚焦于“独身女性”“女球员”“家政知识”等引人入胜的新议题,尤其注意女性编者、作者的言论;作为“外省二代”,她从台湾媒体观察到的不只是“台湾女性”,更是战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的多元转变。媒体不只是消费女性、女性消费的公共空间,也是研究女性史的宝藏资源,更是寻找女性主体性的重要场域,游老师的研究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陈雁
对中国人来说,20世纪无疑是一个剧变的世纪,而变化的程度,女性比男性也许更甚。在游鉴明教授笔下,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女性一直是媒体的宠儿,不仅女性独身的私权很难抗拒舆论的侵犯,运动场上英姿飒爽的女球员更成为媒体追逐关注的目标。媒体也不只是报道和评论女性,还常常扮演指导女性的角色,它们努力通过报刊传递新知,启蒙女性。被当下中国女性视为与女权相悖的“家政”,在民国时期却是极受重视的女性知识话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王奇生
游鉴明教授是近现代中国性别史研究的导夫先路者,其成果广为近代中国性别史、体育史和媒介史的研究者阅读、引用。而从报刊角度讨论媒体与女性再现问题为其研究特色,像本书中探讨的媒体如何呈现女性独身现象、如何展示和利用女球员形象、如何打造以女性为主的家政知识与家庭生活即是如此。简言之,游教授非常善于从繁复的报刊史料中挖掘出新的性别议题,并将其历史化、细节化和故事化,借以重现当年媒体与商业力量如何建构和利用女性、性别与身体等意象的情况,以及作为时论话题的新女性如何回应和适应周遭环境,由此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复杂过程。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仲民
游鉴明对媒体和女性的书写呈现出独有的风格。她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各种纷繁无序的女性论述;她并不义愤填膺地对待那些非善意的言论,而是抽丝剥茧地将它们一一罗列,并把它们与不同的看法并置,向读者娓娓道来其中的是非曲直。她不仅关注中国女性的高光时刻,也记录女性的艰难,安放她们的日常。20世纪的中国女性,经历过摩登的都市生活,在大时代的动荡中遭遇迁移带来的阵痛,更多时候,她们经营着平凡的柴米油盐。没有报刊的记录,她们的不凡和平凡大多会消失,而没有游鉴明的书写,她们也很难妙趣横生地跨越时代而来。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王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