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映晚霞 满幅风生——著名油画家霍向鹏其人其画

 石岩里人_牛歌 2022-09-11 发布于江苏

霍向鹏是当代陕北有影响的一位油画家,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当代自学成才的一位画家。

说起年已八旬的老画家霍向鹏,延安文艺圈大概会有共有的评价:低调处世,敦厚友善待人。

那么他的油画创作油画艺术呢?在延安四月丽日春光他的五十载油画开展之时,不知怎的,我的脑海突然掠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开缄日映晚霞色,满幅风生秋水纹”。是的,日映晚霞,满幅风生!霍向鹏的油画,以上世纪70—90年代的延安创作,晚年榆林的“城市记忆”、吴堡古城系列,麻黄梁系列为标志,组成了他的“三部曲”交响乐。从而使他的油画创作扶摇直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霍向鹏1937年出生于陕北绥德县义合镇,义合古来就是山西和陕北过往的大驿站。爷爷是一位名医,父亲、叔父也都从医。本来家境尚好,当属书香士大夫一族,可是12岁时母亲突然病故,接着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家庭的变故,使十几岁的他过早就走上社会,开始独立谋生的人生道路。

似乎天生爱画。开国初期,他在绥德县城读书,就爱画,极爱听美术老师授课……美术老师发现了他,成立学校美术组,叫他当了组长,画板报。

1955年,他被招进延安歌舞团当舞蹈学员。不久领导看到他会画画,就把他调到舞美设计组。就在那时,只要外面有画家来延安讲授,他就跑去听。而且在演出空隙,开始跑到山上或树林子去偷偷写生,还在《延安报》《西安工人文艺》《宁夏日报》等小报刊发表了小作。

上世纪50—60年代初,随着延安政治地位的提高,从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到全国各地,一批批有才华的画家来延安深入生活,写生作画,如后来成了著名画家的刘文西、谌北新、张立宪、阎文西、鈡涵、周正、蔡亮、罗尔纯、顾莲塘、冯真……当时延安也没有其他文化机构,只有个歌舞团。这些画家在那个年代都很朴素,没有讲究,到了延安就跑到歌舞团来,甚至吃住也在这里。领导知道“小霍”爱画,每次就叫他作陪,招呼这些画家。那时他才20来岁,人年轻又精干,跑前跑后帮这些画家拎画箱,拿东西。那些老师都很喜欢他们的这个热情厚道乐于助人的“小同行”,每次离开延安时,把剩余的颜色、画笔、油画纸都给了他。当时延安落后,商店都不卖这些东西。特别是刘文西老师,知道小霍每月只有7元生活费,囊中羞涩,回到西安给他寄了10元钱,让他买画箱努力画画。

现在想起,那真是天赐良机。如果把他们视为他的启蒙老师,那么,他正是从他们身上受到陶冶,不仅是笔墨的启蒙,更有他们辛勤劳动执着求索艺术真谛的启蒙。

耳濡目染,每次他都直接地从头到尾看他们一笔一笔作画,天怎么画,山怎么画,水怎么画,树怎么画。烙印一样感悟到最深刻的“秘笈”!有时,他简直都看傻了。

比如,刘文西老师就一再告诫他:关键部位一笔到位,方可体现出画的那种传神和生命精神。不可涂抹。比如,谌北新、周正老师都给他亲自指点过:要学会捕捉。一下抓住精准的形体造型和瞬间的色彩变化。还有许多,他当时模模糊糊似懂非懂并未领悟多少,只是在许多年以后历经岁月磨砺慢慢回味反刍,才逐渐一点一点体悟到的。比如他们说的:笔、墨、形、情、意,一笔出之,赋予笔痕一个完全的生命体。画来源于生活,但传达的东西却又不拘泥具体生活,它只是体现一种情绪、一种精神、一种感觉。有时更是一种力的宣泄。人类和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和力的气魄。创造者的意义就是为人类增添些尚未有的东西,美的东西……

这真是些有见地的经验之谈,宝贵的一家之言。

难怪,霍向鹏虽然没有进过高等美术学府,然而他“师从”他们,走了一条最捷径的路。

是的,他并没有走多少弯路,也没有经过那种学府相互排斥高深争鸣对也非也的恍惚迷惘。他从实践中来。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霍向鹏解放思想,不断拓宽艺术天地,油画创作迎来了他生命中的一个高峰。

霍向鹏的作品,多取材陕北这块大地,这里的城镇和乡村。他对陕北本土的山水人文,有一种浓厚深沉的关注和热情。他更懂得,这里就是他的艺术生命之源,之根。

古希腊哲学大家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具有一个好灵魂的故乡,就是整个世界”。在霍向鹏看来,陕北,就是一个具有好灵魂的故乡。他钟情陕北,积数十年之功,在陕北这片厚土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博大,灿烂和瑰丽。

每当他望着母亲般哺乳人类的黄河,象征华夏数千年文明的轩辕黄帝陵,雄伟不屈的长城,堑山堙谷纵贯的秦直道,曾载过风雨载过硝烟,体现过一个民族伟岸和尊严的延安窑洞,他都仿佛在触摸一个雄浑、刚健,充满力的世界!这些最富本土特质和生活气息的物象,成了他笔下层次各异不断出现的载体,他的画也因此而透出亮光。

人说七分采风三分绘画。这似乎是贯穿始终的从艺之道。一有机会,不论风沙霜雪,霍向鹏就奔走在陕北的季节里,画笔仰俯顿挫,寻找自己的表现形式。好在那时年轻,除过心里挂记着画,早忘记了其他。一张脸,总是被风吹日晒的黝黑而粗糙。

任何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的时空特征。可以说,霍向鹏的画中,从一开始就彰显着“民间”、“黄土”的原生特质和延安革命老区的时代精神。

这二十多年他主要的油画作品有:《黄河远眺》《鲁艺旧址》《宝塔山下》《王家坪·蓝天白云》《延安市场沟》《无定河渡口》《榆林万佛楼》等,逾越200多幅。其中,《黄帝陵》参加全国画展,《宝塔山下》《晨光》入选陕西省美展,《鲁艺旧址》入选陕西省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黄河远眺》收入河北美术出版社精品画集课本教材《名家写生》。《榆林钟楼》《鲁艺旧址》等作品还在《延河》《延安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

1986—87年岁未年首,延安市文联、延安市美协、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几家单位联合为霍向鹏举办了《霍向鹏油画风景写生画展》。

那是对他从艺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霍向鹏这此展出的画幅,以娴熟精炼的技巧和诗意的抒情,给人无尽的联想和雄强审美内涵,也凸显着他日益成熟的质朴敦厚刚健的艺术风格。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顾莲塘评价他这一时期的画时指出:“你是带着热烈的激情作画的,从画面上看到你对生活和大自然深切的爱。你的技巧是纯熟的,你的色彩既和谐又强烈,饱含着感情。总之,画出了风格,画出了情调,就像一首首抒情诗”。

画展给人们带来惊喜,也带来惊讶:油画色彩昂贵,单色每筒就要好多钱呢,何况十二色!以当时工薪阶层那点很低的工资收入,好多人望而为之却步。不曾想延安城里还有这样一位20多年省吃俭用孜孜不倦画油画的苦行僧;还有这样一个夸父一样孤独的走在路上的人!艺术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些风雨兼程早行的人,悄悄地给延安这座古城的未来者以某种启示。

1997年,霍向鹏退休了。社会商潮席卷,金钱在炙烤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他的两个儿子都大了,儿大当婚……他也“下海”搞装潢设计了。当初“舞美设计”的老本行,使他天高鸟飞,如鱼得水。他才知道,原来生意来钱要比清寒的画画来钱快得多。

可是他总有一种空落……岁月荏苒,春飞秋走一下就将近10年!

对自已以往艺术之路,他也很迷茫,自信又不很自信。很多画都压在箱子里!那年,他和来陕北写生的西安美院教授、画家张立宪交谈,晚上翻看起他的画,这位画家认真地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连连啧叹“画的真不错,真不少……延安还有画的这么好的油画家”。当听他说到“还有不少画,熟人要就送人了”时,张教授立刻劝他:太可惜了,画到这一步不容易,以后再不要随便送人了。

他迷茫的心仿佛有了一丝温暖和渴望。但他依然很无奈,那也是今天社会许多艺术家的无奈。

著名诗人郭小川在他的长诗《向困难进军》写到:“骏马/在平地上如飞的奔走/有时却不敢越过/湍急的河流//大雁/在春天爱唱豪迈的进行曲/一到凄厉的冬天/歌声里就满含哀愁”……这时的他就是这样困惑!

后来,老伴有病,直到病故……

老霍说,那些年几乎没画。只是有时即兴涂抹,或应酬谢,偶尔画几笔。

但他毕竟最喜欢画画。老伴走了,他也再不想弄那些装潢设计了。他有一种不甘心,心里莫名其妙常有一种涌动。正在这时,他收到了榆林一家文化公司的邀请:他们正策划著名画家走进榆林活动,国庆60周年前夕,准备在榆林给他举办油画展览(也不知对方是从哪个渠道知道的)。

这无疑是滚滚春雷一样的喜事。可是他却犯难了,他是个传统的人:画展,要上框子,要费用,时间已经很紧迫了,还来得及么?再说,他怕,如果一幅也卖不出去……倒是榆林那家文化公司爽快,经理石磊亲自出马:挂画是你的事,展馆、买画是我的事。若怕赔本,画展后我们买你几幅,还有何后顾之忧呢。

在儿子的帮忙和朋友们策动下,老霍终于北上挺进榆林。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庆前夕,“霍向鹏油画风景写生展”在榆林古城隆重揭开。当代不少著名画家、美术界的他的文友、学生都给他送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画展,也是他人生里程碑中有深远意义的一次画展。

塞上古城榆林的这次画展,拍卖45幅。画展结束后,榆林一位收藏家收藏他25幅,剩下的近200幅全部被“沙漠之花” 艺术画廊收藏。这样的事情,在榆林市的画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它也为霍向鹏带来巨大的声誉。

当时,榆林“沙漠之花” 艺术画廊的石磊有感于当代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拓展拆迁,很多古建筑消失的窘况,劝他能否以榆林古城为蓝本,画“城市记忆”,将来再展出一次。如果能行,他们愿意提供吃住和一切方便。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老霍心有同感。 对于榆林老城,他并不陌生。少年时就曾走进这座城,后来和这座城的妻子谈恋爱,直至结婚,两地分居6年,他出出进进常要来这里栖居。以榆林为标识的这片版块,秦时就是上郡、肤施,有着两千年的文化积淀。她不同于一些似曾相识的移民城市。无定河、榆溪河千万年流淌,孕育了陕北灿烂的文化,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霍向鹏决心用画笔留住老城日渐模糊的貌容,老城那些温馨的回忆。于是,他出发了,背着画夹,带着矿泉水,寒来暑往,早出晚归,奔波于老城的那些小巷,四合院,还残存着的明清时代的老建筑。有时候他长久的观望,他在凝神捕捉昔日老城的生活状态和老城的本质精神。

每次构思画幅运筹帷幄,都给他一阵阵骚动不安和冲动。乡愁和记忆,在他的回忆和想象中变得朦胧而又清晰:胡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灰色瓦楞缝隙的茅草,石墩石阶古旧大门,斑驳的老边墙老门洞,红石峡烽火台,凌霄塔桃花泉,昔日巍峨的老钟楼,古巷喧闹的黄昏,老寺初春的残雪,飘逸芬芳的老汉槐,老东门那一缕袅袅升起的炊烟……老城记忆中的轮廓被他画的细致、丰富,生动而摇曳!

为开阔思路,他的足迹也走过靖边统万城,黄河边的吴堡老县城许多地方。

整整一年多!

成果如期而至。

201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光彩的一天,榆林市委、市政府在人群簇动的榆林“世纪广场展览馆” ,为霍向鹏的“城市记忆”暨油画写生隆重开展。

著名画家、原西安美院院长刘文西亲笔给他题书 “城市记忆”, 热情地鼓励他,。北京、西安两地的著名画家谌北新、周正、吴永年、张力宪、段成渠、阎文西等都给他写来了祝贺词,为他壮行色。

——《秋·凯歌楼》《万佛楼》《四合院》《北街·老铺子》《南门·车站》《榆林粮食三门市》《春光乍现钟楼》《莲花池》《吕家大院》……琳琅满目,整整140多幅!

一幅幅斑斓多彩的画,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把这座高原老城无声叙说。

一幅幅精美的画,令人欣喜感动。 老城记忆,笔底波澜,一下把人们带到了童年,带到了往昔的岁月。

四天的画展,竟拍卖出17幅,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这次“城市记忆”画展,《榆林日报》《榆林晚报》《三秦广播电视报》都做了空前的突出报道,在榆林老城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让许多自幼生长在这座城市的人唤起久久的思考热情。年轻人点赞道:“霍老师,你画出了榆林城的记忆,也是陕北过往的历史和记忆”。老市民说:“老霍呀,你留住了榆林老城往日的时光,我们心里也留下了你”……

热爱生活,忠于理想,不倦追求,霍向鹏用作品,为陕北文化构筑了一座高大的堡垒。

在榆林,有朋友几次给老霍说到麻黄梁,说那里由当地一个文化人创办了麻黄梁长城文化站,早就出了名,已经是许多画家光顾写生的“胜景”,当代著名画家王一明、贾又福都到过那里。

时令已到了2012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画家段成渠带学生又到那里实习写生;中央美院油画家钟建秋到了榆林,也是冲着那里去的。这不觉使霍向鹏动了情,他们便结伴去麻黄梁。

一脚踏进麻黄梁,老霍的心就醉了:陕北竟然有如此大气、天地造化的地方!

麻黄梁,雄浑壮美气势磅礴隆起一道道赭黄色山梁,和远处广袤的草野浑然相融:雄狮横卧一样令人震撼的梁峁;邹然间深陷下去的幽深峡谷;刀削斧切般的道道紫黛色沟壑,薄雾静悄悄弥漫的小树林!独立在麻黄梁上,他悄然无语。他突然间惜叹自己来的晚了。当然,古人说得好:“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最后是,他决定要让自己留下来,在这里安营扎寨,探源寻宝,让自己老年的梦想再放飞一次。

他的几张画就解决了自己在这里吃住的问题。

那年老霍已经74岁。

一个74岁的老人,从那时起,四年,又开始了背着画箱,早出晚归,栉风沫雨的写生作画日子。有时沉入境界,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在那里呆了多久,常常两脚站得发麻。

从74岁,到78岁,四年,他如采酿的蜜蜂一样,义无反顾疲倦奔波在麻黄梁上。就这么一个在常人眼中荒寂乏味的麻黄梁,却在饱经艺术人生的老霍笔下春潮带雨,恣肆汪洋,把盎然蓬勃的生命向四方张扬!

在当今物欲澎湃金钱至上信念缺失精神萎靡的时代,竟然依然把自己热爱的绘画艺术看得如此神圣和高贵,这是何等叫人感慨!

霍向鹏在大自然中陶冶着自己的情感,丰富着自己的审美感觉成熟着自己的思想。看着塞上树叶已经一片一片的变成了金黄,,他也感叹自己的古稀年华。秋啊,把时光落在日规上,再给几天最后的成熟!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冲刺。

一幅,又一幅,“麻黄梁” 画卷系列之一、之二……问世了:《秋冬》《秋魂》《残雪》《长城烽火墩》《苍茫沟壑》《神奇山湖》……他创作了四十多福。其中的两幅, 2014年11月参加陕西省美协画展。在这批力作中,麻黄梁鲜活、生动,凸显出鲜明的层次感。画面视野广阔,场景宏大,山岳巍峨,大野静穆,透出一股莽苍荒美之大气。

无疑,他的麻黄梁系列油画是以大自然景观作为创作题材的。但这些画里,“秋林千叶声,脉脉万重情”!无一不倾吐着画家对生活、对高原大自然的深刻感受理解和热爱。他笔下的陕北高原麻黄梁,是他自己心中真心倾吐的陕北高原麻黄梁,闳美,苍凉,悠远,深邃。而不是通常那种概念化模式。这里有光线的运用,视角的切入,色彩的把握,感觉的捕捉,画面的取舍。他力图独辟蹊径。

恰如法国划时代的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的,“艺术在于情感”。霍向鹏把个性化的情绪、精神泼洒在这些画幅中,以至广、至远、至洁的情韵和意境深深感染了我们。麻黄梁成就了他,他给陕北画廊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霍向鹏,五十载画笔不辍,五十载辛勤耕耘。

五十载,风云变幻,他走的执着,走的坚实,走的昂然,走的风采。特别是晚年,他霞光蔚然,夕照青山,不啻一卷人生启示录。有时我突发奇想,其实就目前老霍的精神斗志,他是否还可以倾注全副气力,再浓缩一两幅(就一两幅)扛鼎之作,塑造独特大气的陕北呢,就像徐惠君造化黄河的《水龙吟》,言亢达彰显江河之源山川的《巴彦喀拉之光》,王西京气势宏大的《黄河母亲河》,周尊圣敬畏天山的《天山红谷》,吴为山仰之弥高的《孔子》那样。也许,他能够!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期冀了。

在霍向鹏五十载油画创作展即将开展之际,写下这些,由衷祝贺他的画展圆满成功!

本文作者史小溪,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原延安市文联副主席,原《延安文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资深编审,当代中国著名散文家

日映晚霞 满幅风生

——著名油画家霍向鹏绘画作品展

编辑:杜 明

延安广播电视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