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奉献给您……
——由《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想到的 202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登一篇名叫《“溜索女孩”大学毕业》的文章,读后深受感动,深有感触。文章说的是,今年6月,云南怒江州山区一位23岁的傈僳族姑娘余燕恰医科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工作,反哺社会,为别人“点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业有成,回报桑梓,本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这里面藏着一个爱心传递的感人故事。原来,在2007年以前,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村民,过怒江只能依靠溜索,而当时年仅8岁的女孩余燕恰,每天到怒江对面的小学上学,都要独自坐溜索过江才能到学校。余燕恰,好一个“恰”字了得,不早不晚,恰巧正好,她溜索过江的身影被记者捕捉到了,并在媒体公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随后发起社会募捐,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在靠近学校的江边建起了一座爱心桥,当地村民一举摆脱了千百年来溜索过江的困境,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千年大计,怒江州贫困山区也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而余燕恰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改变了人生命运,通过社会的关心帮助、个人的刻苦努力,实现命运反转,2018年,她考入昆明医科大学,今年大学毕业后,婉拒省城众多单位伸出的橄榄枝,毅然回到家乡医院工作。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机缘巧合改变人生命运的案例,也使我一下想起了那张曾经轰动全国的“大眼睛”女孩的照片。31年前,《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革命老区金寨县采风,无意中抓拍到这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女孩的照片,一下望进了千万人的心里,引起了全社会的共情和关注。照片的主人公、当年8岁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一夜之间被全国人民熟知,这张照片被广泛用于“希望工程”宣传海报,苏明娟也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其后,在全社会的爱心关怀下,“大眼睛”健康成长,成立“苏明娟助学基金”,援建希望小学,救助贫困学生,成为照亮别人的人。大学毕业后,苏明娟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并于2017年晋升为安徽省团委副书记。一张随机抓拍的照片,实现了一个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的彻底反转,这不能不说我们的社会正能量是丰盈的,爱心是充沛的。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与我们国家的命运和时代的进程是水乳相融的。设若在其他国家,这张照片或许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但与改变照片主人公的命运是没什么关系的,也是不可能的……西方许多获得新闻摄影大奖的作品,有的拍得比“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还要好,但也仅仅是记者获奖而已。自己淋雨,也要为别人撑伞;曾在暗处,才愿为别人点灯。这是两则津津乐道、广泛传播、皆大欢喜的生动案例。当然也有反面教材。2008年汶川地震,一名15岁的四川彭州少年雷楚年,在汶川地震中勇救7名同学脱险,成为闻名全国的抗震小英雄,中央电视台曾专门为他制作了一期长达14分钟的专题片。随后,他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都站年龄最小的奥运火炬手,入选当年“感动中国”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因地震灾害一举成名的平凡少年,在名利场和社会洪流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失去的自我,走向了人生的反面。6年后,他因诈骗罪锒铛入狱,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从一个众星捧月的小英雄,摇身一变成了阶下囚,令人惋惜、唏嘘不已,这既有社会对其纵容乱捧、无节制给予的责任,更是他自我膨胀、虚荣无知、迷失方向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发人深思。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的一粒尘土、一滴水珠,融入群体,就能显现出自己的价值;顺应潮流,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也许,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也许,经过一次次碰壁之后我们发觉,更多的时候是各种际遇躲闪不及,避无可避,或出于从众,或出于无奈。但是,无论在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要有坚定的人格、独立的思考、审视的内心、悲悯的情怀,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或可淡定从容的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净土,这或许才是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
银行职员,安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合肥市游泳运动协会副会长。爱好运动、阅读、工作。 
大地菲芳文学微刊
总第 654期 2022年 09月 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