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鉴赏|战国错金银铜盒

 老沈阅览 2022-09-12 发布于广东

错金银铜盒,战国时期。淄博市博物馆藏

错金银铜盒,战国时期,1992年出土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一号战国墓中,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此错金银铜盒高12.4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9.4厘米,盖径14.4厘米,为国家二级文物。

该器为子母口,口沿部有一对环钮,腹微鼓,平底,圈足。弧形盖的顶部中央有一鼻形钮,周围装饰三个环钮。盖面和器腹部饰错金银花纹,器盖多处饰以错银细弦纹,并将纹饰划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主要饰以龙、凤、虎、鹿的样式,双龙交尾、双鹿相抵,而外部饰以龙凤纹和虎纹。龙、凤、虎、鹿的首部错金,在身体部位错银斜线纹和鳞状纹,制作精良,而在空白部位装饰卷云纹。器腹四周错线条流畅的银细弦纹,弦纹之间两条“X”形错金银卷云纹带起装饰作用,错金银卷云纹带略微倾斜,线条一实一虚,实的错金颜色艳丽醒目,虚的如卷云一般自然流畅。铜盒的内盖和内底均铸有“幼奠”两字,整件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高雅大气,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感,表面装饰的纹饰剥落较少,保存较为完好,蕴含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错金银工艺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金银错制作工序繁多,较为复杂。首先要在器物的表面刻出所需图案的凹槽,一般是在器物的母范上预刻纹饰凹槽,有少数特别精细的纹饰是在器表先绘墨迹,然后根据纹样直接錾刻浅槽,随后向凹槽中嵌入金、银等各种材料。在嵌入前,这些材料大都要用火适当加温,以增强它的可塑性,其后用厝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或片等和器表高低一致,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最后在器表用木炭或皮革加清水反复打磨,使之光滑平整。这种特殊工艺的特点就是使器表本身材料和金银错色彩的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装饰作用。

西汉以后错金银工艺逐渐走向衰落,但衰落并不意味着消亡,乌铜走银和鎏金都是在继承错金银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匠心独具的错金银工艺并未因千年时光的流逝而褪色,相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和珍视。这件错金银铜盒是昔日辉煌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匠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