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第一次见面,盖茨的父亲问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两人给出了同一个答案:专注。 在快节奏、娱乐化和碎片化时代,专注变成一项稀缺品质。太多人不知不觉被信息吞没,无法维持专注。 有人说,谁拥有了专注力,谁就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对这句话,我深信不疑。 我是一位职场妈妈,上班和带娃之余,还坚持阅读写作,做自媒体,开课程。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拥有较强的专注力,是我的效率神器。 今天我总结了12个提高专注力的小技巧,有我的亲身实践,也有书上学到的方法。适用于学生党、上班族、自媒体作者。 我曾以为,同时处理多件事是“高效”。后来才发觉大错特错。人的注意力就像一条宽度有限的跑道,一件事占据了,就无法挤入其他事情。这是我读了《认知觉醒》,了解到“心智带宽”之后领悟的道理。一心多用,不如不用。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拥有真正的高效。知道吗?你身边杂乱的事物会抢夺你的注意力,导致效率下降,焦虑和压力上升。精简书桌,拿走无用的摆件(物理环境) 关闭电脑无用的界面(操作环境) 真正需要专注时,一定要避开手机:手机放入抽屉,或关闭网络。克制不住想看手机时,问一问:想用手机做什么?打算看多久?我喜欢用计时器app记录专注时间,这个行为在无形之中监督我,让我越来越专注。我用过的计时软件:forest、番茄todo,时光序,爱时间,小睡眠。如果你无法开始集中注意力,那便劝服自己:只做5分钟就好了。5分钟足够让你启动专注力的时钟,而一旦开始了,可能就停不下来了。人的精力呈下降趋势,无法持续高亢。科学的学习模式应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学一段时间,适当停下休息。注意:休息不能刷手机、玩游戏。整理书桌环境,有垃圾就扔垃圾 喝杯水,装杯水 走到窗边看看远方 上厕所 番茄工作法倡议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其实25分钟不是绝对,根据个人耐力决定何时休息。比如我是不固定时间的,我的“判定方式”是:学到2个收获比较大的知识点后,停下来休息,给大脑主动消化、吸收的时间。类似成甲老师的“熔断不读书法”,我把方法用得更广:熔断不学习法。《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有一个观点:上午起床后的2~3小时,是大脑最清醒的“黄金时间”。这是我跟静静教主学到的,她说每天起床后的2小时,拒绝一切输入,可以做两件事:①解决昨天遗留的问题; 《心流》书中有个概念叫“精神熵”,信息摄入过多,注意力“熵增”。熵值越大,越是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回答老师提问 做卷子时,用笔圈出关键信息 看书时,拿着笔划线或写下想法 这些带有互动性质的行为,能让我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而参与者的专注度肯定高于旁观者。“写”的动作,能驱动思考,从被动输入,变成主动输出,把分散的注意力抓回来,集中当下。专门设置具体时间去做需要分心做的事情,如回复邮件、倒垃圾、看软件消息…这样的好处是,让这些事情不会一直占据大脑的“后台缓存”。就像蔡格尼克效应所说,我们会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事情,一旦事情完成,就会自动遗忘。有时专注力差,不是我们能力问题,可能是因为学习任务太难。如果学的全是新东西,大脑过载,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因为心智带宽被畏难心理抢占了。我在《复杂世界的明白人》学到15%法则:所学内容中含有15%的新东西,这样既有挑战性,又能防止挫败感。我是这样衡量15%法则的:一章节或者10页内容里,有1~2个新鲜的知识点,对我而言就是合适的学习难度。这里就能接上方法6,学到1~2个新知识后,主动休息。这一段时间我告一段落,下一段时间再开启新一轮“15%法则”。以上就是我亲身使用和总结的12个提高专注力的方法。这几本书,读起来不会太难,但收获匪浅,符合大多数人的15%法则。爱因斯坦说:专注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力就无法真正思考。我很感恩,通过主动学习和刻意练习,掌握了提高专注力的方法,让我能在身兼三职的情况下,心平气和地处理所有状况,自洽从容。这12个方法,分享给你,用起来,改变自己,拥有超强专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