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 我们关于盛夏的记忆,可能多与槐树有关。午后门前浓郁的槐树荫下,外婆摇着蒲扇,看着外孙朦胧睡去,一边与邻居闲唠嗑。背景是蝉鸣一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人作《槐荫消夏图》,也有这样的况味。一位高逸之士,衣襟半敞,躺在院落里一只平榻上,双脚架高,两只鞋一看就是随意脱下,落于榻下。脸上的表情,怡怡然似醒似寐,他视线所落之处,必是郁郁树叶筛下的金色阳光,在微风中摇曳着。 榻旁立一屏障,上画雪景寒林,望之顿觉清凉扑面。 榻后,则是我们重点要讲的,宋式小书案。 书案不大,置于槐树和床榻之间,上面除了堆放着书卷之外,还有香炉、烛台、茶具。可以想象,画中之人一边闻香,一边读书,偶尔啜口茶,倦了则在榻上小憩一会儿,好不惬意。 画中的书案,只表现了高于平榻的上半部分,腿足则隐于榻后。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没有透视关系,可见相对于平榻,书案不大,尺寸玲珑,摆了上述几件物品之后,就没有什么空余了。牙板秀气,坠于桌面之下,腿部纤细,尤其是与桌面平行的横枨,细弱异常,像一根丝带,系于两腿之间。无疑,画家在描画这张小书案时,做了艺术夸张,书案的纤细秀美,与平榻的敦厚朴拙,形成对比,相映成趣。 画中的书案,就是「溪山清远」宋式小书案的出处。
「溪山清远」的这张宋式小书案,研发于2014年,以铁力木老料制作。铁力木老料不同于新料,不仅色泽和气息沉稳、温厚很多,而且如行云流水般的纹理时淡时浓,最佳者还有金丝隐约其间,光线之下,似乎流动起来。 小书案面芯镶嵌独板,宽大独板避免了木纹拼接,呈现木质本来的瑰丽质地。另外,在挑选木材制作的时候,「溪山清远」会选择颜色稍浅、更偏金色的独板用于制作桌面,而用颜色更深邃的木材制作边框,使案面略有变化,更显生动,完美呈现宋式家具所采用的大面积镶嵌的设计形式。 腿足和横枨,都从画作夸张的纤细状态,恢复为更为实用的尺度,满足了使用中对结构和力度的需要,同时仍然保持了秀美的感觉。整件作品纤浓有秩,挺拔俊逸。 与画作中的书案相比,实物略为放大,案面长度接近1.5米,更为实用,与宋式扶手椅、宋式香几、小架格搭配,就是一个完整的小书房。 这张小书案,代表了典型的宋式美学,简约精致,含蓄内敛。就像一位淑女,娥眉淡扫,不事装饰,其清雅气质,让人见之忘俗。 除这幅《槐荫消夏图》外,此形制的书案,也见于其它画作,如宋徽宗赵佶的《文乐图》,和明仇英《庭院婴戏图》。此案也是明式典型器书案、画案形制的前身。相较而言,不论是画作或实物,宋时的形制,比明朝更精致、唯美。
「溪山清远」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明式、宋式、唐式家具的研究和制作。其明式家具部分,精选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明式家具研究书籍的经典款式,原样复制。其唐式和宋式家具,则是在制作明式家具的基础上,研习唐代壁画和唐宋流传至今的画作而得。 这张宋式小书案,是「溪山清远」宋式家具的代表作品。根据这幅南宋《槐荫消夏图》所复制的小书案,其风流俊雅,与画作中的原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日,「溪山清远」对一直给予我们颇多厚爱和关注的书画家汪为新老师进行了采访。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家具的关系,汪为新老师是这样评价的: “传统基础上的家具艺术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审美取向很多相同,历代画家也有很多把家具当做自己笔下描绘的对象,或与人物精神状态相呼应,这在客观上既是对当时家具艺术的一种记录,也同时传达了相似的艺术审美。当家具器物在画面中呈现时,是一种场景,人与家具器物互衬,最后表达一种精神气质。初期的绘画对家具的描绘只是记录式的语言,随着家具的不断发展,精致生活开始进入画面,到后来慢慢也就融入直指阶层生活。”
「溪山清远」是从中国艺术中汲取生活的意境,创造当代生活里中国独有的精神空间,让中国生命哲学和审美中的真意和诗性,重新成为当代生活的样式。 「溪山清远」通过创造家具器物来建设这种生活里的诗意,去复现我们生活中丢失的桃花源。这是一种心灵的应答和领悟,「溪山清远」就像关于生活的作品,重新把我们置入内心的山水和心灵的景观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