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西域驻军2万,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凭借的是什么?

 dawn的图书馆 2022-09-12 发布于贵州

事实上,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2万人干翻10万人都出现过几次,而且善于长途奔袭,万里远征。

有人可能会问,2万人干翻10万人,吹牛吧?

不信咱们看史书记载:

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

这一战,苏定方只带了一万多兵马,其中大部分是步兵,而西突厥有10万铁骑。

当苏定方率军击破突厥一部后,又带兵追击至至曳咥河(今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与突厥10万骑兵展开大战。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一幕!

只见苏定方将所有步兵集结到北面一处高地上的平整位置,列成方阵迎敌,再命令仅有的少量骑兵隐藏在高地后面。

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一看,心想,自己手里可是有10万之众,唐军就这么点人,都不够塞牙缝。

于是当即命令突厥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唐军。

可万万没想到,突厥骑兵冲上去后,全都傻眼了!

只见唐军士兵人人手持马槊,并且将马槊刀尖倾斜向外,整个阵型与巨型刺猬无异。

那密密麻麻的马槊,还有那寒光逼人的刀尖,顿时让突厥人心生恐惧。

虽然害怕,但突厥人还是鼓起勇气发起了冲锋。

一轮冲杀下来,突厥骑兵死伤无数,唐军阵型却毫无波澜,不为所动。

阿史那贺鲁见状,当场大怒,就不信十万人干不过几千人,于是再次命令突厥骑兵发起冲锋。

这一次,突厥人死伤惨重,士兵心生恐惧,战意下降,唐军阵型依旧不为所动。

但阿史那贺鲁还是不信邪,立即组织精锐骑兵,亲自带队,向唐军再次发起冲锋。

当突厥骑兵和唐军步兵正打得难解难分时,唐军隐藏的骑兵突然杀出,冲入突厥阵营,左冲右突,突厥军瞬间大乱,士兵纷纷四散奔逃。

唐军士气大振,追奔三十里,斩杀突厥兵数万人,最终在唐军的不断追击下,一举攻灭西突厥。

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国。

小勃律国,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尔蒂斯坦。

这也不远,为啥还叫万里远征呢?

因为唐朝的时候,没有公路,没有汽车,也没有灰机,而且西藏是吐蕃国占据,是不能从西藏进军的。

高仙芝是带着一万多步骑,穿过西域(今新疆),抵达葱岭(帕米尔高原),接着完成了一次壮举!

这支唐军翻越了帕米尔高原,以疲敝之师击破吐蕃国重兵防守的连云堡。

不就是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这也能叫壮举?

请注意,那是在唐朝,帕米尔高原的海拔基本在五六千米的高度,人体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体力下降等不适症状。

而且崇山峻岭、天气恶劣、狂风呼啸,时不时地还会有山体滑坡,雪层塌落,雨天冰雪融化导致的洪水等自然灾害。

即便是现代,当初修建中巴公路的时候,都是十分困难和危险的。

一千多年前,唐军士兵只有古代简陋的登山设备,还要携带武器、干粮、饮用水,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越喀喇昆仑山脉,还不够壮举吗?

更难得的是,这么折腾下来,唐军应该已经是疲敝之师了,哪儿还能打仗?

可就是这样一支疲敝之师,愣是在连云堡这处险关把吐蕃军击败了。

史书上记载连云堡“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这地儿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堡垒。

翻山越岭过来的唐军,在主力部队进行猛烈的攻坚战时,少量的精锐直接攀岩而上,大破吐蕃。

吐蕃兵顿时大乱,掉下悬崖摔死的,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唐军斩杀五千多敌军。

随后,高仙芝带着唐军继续前进,一举攻灭了小勃律国。

一支古代的军队,在简陋的条件下,翻越凶险无比的崇山峻岭,以疲敝之师攻破敌军重兵防守的险关。

这战斗力放眼历史,还真找不出几个。

唐军大战阿拉伯帝国军队。

751年,高仙芝攻灭石国后,该国王子逃到大食(阿拉伯帝国),鼓动阿拉伯帝国出兵助其复国。

大食计划联合西域昭武九姓部落攻占安西四镇,高仙芝收到情报后,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他带着西域几个藩属国军队在内的2万多人,千里奔袭,突入大食境内700多里。

双方在恒罗斯相遇,大食方面集结了15万大军迎战唐军。

高仙芝采用锋矢阵对敌,结果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干不动2万唐军,双方打成了对峙局。

后来由于藩属国葛逻禄部叛变,导致唐军被阿拉伯帝国军队围攻,即使这种情况,阿拉伯帝国军队也无法歼灭唐军,让高仙芝跑掉了。

通过这些,可以做个简单的分析。

其一,唐朝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吊打周边。

像高仙芝带着一万多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喀喇昆仑山脉,在士卒疲惫的情况下,还能击败吐蕃精兵。

这种战斗力,怕是宋朝的军队干不了这活儿。

其二,周边各国已经被唐朝打趴,不具备致命威胁。

唐朝北边和西域的主要威胁是突厥,当时的突厥已经分裂,唐朝通过两次战争分别攻灭东、西突厥。

突厥被灭之后,西域那些部落小国,国力有限,根本掀不起风浪,只要驻扎一支2万人的精兵,足以威慑各个藩属国。

其实汉朝也是这样,在西域驻军根本不多,只要把最强大的匈奴给干翻了,其他小国不足为虑。

当时楼兰国就试图帮着匈奴对付汉朝,结果汉军700人就把楼兰给打灭国了。

其三,唐朝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分化各个藩属国。

突厥闹事的时候,唐朝一般会联合回鹘以及其他部落对付突厥,各个部落之间相互制衡。

更重要的是,唐朝对臣服的藩属国有比较平等的民族政策,大胆任用藩属国人才和军队。

比如,苏定方攻灭西突厥时,不仅带着投降的突厥部落骑兵参战,还带了回鹘骑兵。

高仙芝跟阿拉伯帝国打仗的时候,带了葛逻禄军、拔汉那军一同作战。

其四,唐朝西域驻军不止2万,而且后援强大。

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廷都护府,分别驻军2.4万、2万,共计4.4万,两大都护府相互支援。

除此之外,唐朝占据着河西走廊,这一带有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两镇兵马加起来十几万,随时能增援西域。

宋朝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宋朝在西北驻军几十万,那是因为西夏崛起,占据着陕西一部、青海、甘肃等地。

这些地方也就是过去唐朝的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辖区。

西夏崛起后,其军事力量足以和宋朝相抗衡,宋朝必须集结重兵才能对抗。

原本,西夏就是个小部落,实力跟宋朝比起来并不强,但是在宋太宗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策略,导致西夏逐步崛起。

到了宋真宗时,西夏已经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难以攻灭,宋真宗又不爱打仗,只能坐视西夏进一步崛起。

当西夏人羽翼丰满的时候,没有几十万大军摆在那,根本搞不定。

其次,宋朝的周边环境使得它必须在边境有重兵驻守。

宋朝的北边是辽国,西北是西夏,西南是大理国,西部是吐蕃,可谓是强敌环伺。

这种情况下,边境地带必须重兵防守,这里面跳得最欢的就是辽国和西夏,宋初的多次对外战争基本都是跟这俩打。

即使宋朝攻灭西夏,收复河西走廊,西北也得面临回鹘的威胁,北部和东北部面临辽国的威胁,重兵布防是一定会存在的。

如果要做到像唐朝那样,只有一个可能。

那就是宋朝攻灭西夏和西域回鹘,再打残辽国,吞并大理国,才能解除军事上的压力。

当西域平定后,最强大的部落被灭了,剩下那些小部落掀不起风浪,不需要太多驻军,可以把重兵用来对付北部和东北的辽国。

但这是不可能的,宋朝的君臣对于开疆拓土一向是没有兴趣的,他们更愿意花钱买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