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姚民间文艺】记忆中的伯文小学 / 郝菊月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记忆中的伯文小学

      □文 / 郝菊月

      自从我1994年小学毕业跨出伯文小学大门,到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三十年来,我无 数次回家,几乎每次都要从学校前面经过,但我走进校园的次数却少之又少,也仅仅是去年到今年一共才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去年六月份期末考试时,我被分到伯文小学当监考老师,那次来去匆匆,在学校一共呆了不到三个小时,虽然那里曾留下过我的足迹,但毕竟三十年了,早已时过境迁物非人非,学校里的一切让我感到非常陌生。第二次就是前两天我应马校长的邀请,跟他一起回伯文学校办事,那次在学校停留的时间长了点,差不多有一天时间。

两次的母校重回,让我心里非常激动,感慨之余我不禁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在这里读书的情景,老师和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也顿时浮现在眼前,引起了我对小学时代的诸多美好回忆……我手扶着学校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教学楼,脚踏着水泥打的地面,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陌生和冰凉,眼里溢满了泪花,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了。

       “学校坐北朝南,紧临鹤林公路,古朴典雅的门楼耸立在公路北侧,特别显眼……”不知怎么回事,这几句话突然从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这是我上三年级时写的作文--《我的学校》里的句子,当时还被老师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现在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随着我思绪的深入,学校原来的模样在我心里渐渐清晰起来。

       那时学校的门楼确实很高大,就像旧社会大户人家的门楼一样,门头上用钢筋焊接而成的“伯文小学”四个大字铿锵有力,还有一个鲜红的五角星嵌在这几个字的正上方。两扇沉重无比的木制黑漆大门把知识的殿堂和世俗的纷扰分割开来。

       那时候学校面积很大很宽阔,占地差不多十几亩地吧!容纳了从学前班到初三九个年级的学生,现在的卫生所、小卖部、老年活动中心和信用社都属于原来学校的地盘。以门楼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各延伸有十多米,东西两边都是用土胚垒砌的围墙,自然也就成了学校的南边墙,然后东边墙拐头向北延伸,西边的墙也拐头向北延伸,形成了两条并行不悖的平行线,这分别是学校的东西边墙。从门楼的过道进去,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水泥通道,它宽约两米直通学校北头。我清楚地记得,这条水泥通道是我们刚搬到这里读二年级时,学校师生共同修建的(学前班和一年级时在十字街那边学校上,后来就都搬过来了)。在那之前学校的院子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所以学校决定修一条水泥通道。那时候石子和鹅卵石非常紧缺,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任务,让我们每人从家带两箩头煤渣(煤烧过后的渣子)充当石子,因为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烧煤做饭,煤渣谁家都有。就这样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条长长的水泥通道修好了,成了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条水泥通道把学校分成了东西两半。西边有四排平房,最前面的那一排是紧挨南边墙用土胚和砖块垒砌的六间南屋,那是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和体育器材室,与南屋遥相对应的是一排六间堂屋,这是校长和老师们的办公室。南屋和堂屋中间有块宽三米多的空地,正好形成了一个小院子,院子中央摆放着两个乒乓球台,那时没有卖的现成的乒乓球台,都是自己制作的,把两块水泥板放在四个砖垛子上就成了一个乒乓球台。打乒乓球的都是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们,我们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挨不上边。每到下课的时候,球台两边就围满了学生,有打球的有观战的,有加油的有呐喊的,好不热闹。老师办公室后面又有两排同样大小的堂屋,每排屋子被分成了两个教室,一共四个教室,分别是是二三四五年级的教室。每个教室的布置差不多都一个样子:一进门是讲台,讲台前面是用水泥自制的黑板,用毛笔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六个大字贴在黑板的正上方,黑板前放着一张讲桌,教室的南北两面墙上张贴着一些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教室的后墙上是学习园地,讲台下面摆放着我们学生的课桌和凳子。说是课桌,其实就是两头垒个砖垛子,上面放上一块木板或者水泥板,我们趴在上面读书写字,凳子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的杌子,好像我们上到三年级时学校才统一换成了现在的木制课桌,但凳子还是从家带的杌子。虽然那时候的条件比较简陋,但我们学习的劲头却很大,感觉很充实快乐。每个教室前面都是一个三米来宽的小院子,别看院子小,它却是我们欢乐的摇篮。下课后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跳绳、踢毽子、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往往是上课铃响罢了才气喘吁吁的跑回教室。在教室后面的那一排低矮的茅棚就是厕所了,厕所前面也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前面栽着一排刚移栽没多久的小槐树,由于临近厕所,我们一般不到这里玩。每排房子的西头和西边墙间还留了一条仅容一个人通过的小巷道,我们的教室紧挨着西边墙,我们平常上厕所或者出去玩都是从小巷道里过。

       厕所东边的空地上还栽着几棵挺拔粗壮的白杨树,想起白杨树,就想起了白杨树曾经给我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春天来了,白杨树抽出了鹅黄的尖芽,慢慢地树上就长出了酱褐色的毛茸茸的杨穗,落在地上就像是真的毛毛虫一样,每到这个时候男孩生们就会搞点恶作剧吓唬我们女生,从地上捡起毛毛虫冷不丁的扔到我们女生面前或身上,然后笑嘻嘻地赶紧跑开,女生们会捡起来追着男生满院子边跑边喊,跑得像兔子一样的男生还边跑边回头向我们做着鬼脸,气得女生门小脸憋得通红。当夏天如火的骄阳炙烤着校园时,白杨树下却是一片荫凉,我们像只欢快的鸟儿一样在树下蹦来跳去。秋天来了,一片片金黄的杨树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把把小扇子,一把把“小扇子”铺在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我们小心翼翼地踩在“地毯”上,欣喜地捡起一把把“小扇子”,拿在手里扇呀扇,等玩足了扇够了,再把这些“小扇子”夹在书里做标本。冬天到了,光秃秃的枝干上仅留下几个孤独的鸟窝,我们站在树下仰着脖子,眼巴巴的看着叽叽喳喳的鸟儿飞进飞出,心里只怨自己怎么没长双翅膀,也有调皮的男生会拿着弹弓朝着鸟窝射,但他们的技术太差,往往是还没打中鸟呢,弹弓就被老师没收了,看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我们女生们在一边偷着乐。哎,那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怎么就一去不复返了呢?

       水泥通道的东边又分成了三个版块。南边约四分之一的地方是一块菜地,家在外村的老师要在学校起火做饭,就由他们来耕种,他们会种些南瓜、豆角、白菜、萝卜等蔬菜,等菜长出来了,就不用从家拿菜了,也算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菜地的西北边,靠近水泥通道的东侧有一棵粗壮的梧桐树。那时候在我们幼小的心里,觉得什么都好玩儿,那开得满树的桐炮仗花,就像一个个紫色的小喇叭,风儿裹夹着桐花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捡起落在地上的桐花,使劲舔着里面的花蜜,真甜呀!那种感觉比吃了二斤白糖还甜。我们还会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着小喇叭在校园里跑着跳着。梧桐树下挂着一个大钟,钟的下端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每到上课或下课时间,学校专门负责敲钟的老师就会拉动绳子,告诉大家该下课还是该上课了。上课和下课的铃声是不一样的,上课是“当、当,当、当”两声两声的敲,下课是“当,当”一声一声的敲,要是听到“当、当、当……”的声音,那就是告诉大家要开会了。

       东边中间的空地是一个很大的操场,操场南边栽有单杠和双杠,下课了我们也经常过来玩。那时候我们没上过体育课,只是每天上早自习前在操场上跑操,每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也是在操场上。因为那时候伯文小学是基点,每到期末考试周围的上庄、下庄、西良、李家湾这四个村的学生就由老师带着集中到伯文学校考试,本村学生和外村学生掺杂在一起,考点就设在学校操场上。还有每年的清明节,这几个村子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到这里听老校长给我们讲张伯文烈士的英雄事迹和一些红色革命故事,然后再去西坡那给烈士扫墓。

       操场后面是一排翻盖没几年的红砖青瓦的教室,这几个教室是给上初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用的,教室里不仅宽敞明亮,而且还是水泥地面,桌子还都是双人的木制课桌,让我们好生羡慕,心里老是想啥时候我也能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呢?教室前面还有两个大花坛,里面种着月季、丙子花和一些其他的花草,每到花开时节,花坛里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花朵给诺大的校园增添了一抹鲜艳的亮色,我们围在花坛旁边叽叽喳喳地吵闹着。这排教室后面又有一排土胚和砖盖的教室,这两排教室之间又是一个小院子,这里是一年级和学前班孩子的乐园,当时弟弟妹妹曾在这里学习,有时我也会陪他们过来玩。教室西边还有两间办公室,其中最西边那间是教我们的郝风兰老师的,那条笔直的水泥通道一直延伸到办公室门前也就戛然而止了。我们经常来这里帮老师拿书 、送作业本,我们女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办公室里帮老师捡豆子、搓麻绳,所以对这里记得也比较深刻。

       老师办公室西边是一个垃圾场,每天扫完教室和院子的纸屑、杂物,还有树上的落叶都会倒在这里(学校后面是条河沟)。最不能忘记的是,每个暑假过后,学校操场和院子里都是杂草丛生,这时候学校就会进行一次“拔草”大扫除,各个年级的学生由自己的老师带领着,清理各自清洁区里的杂草。只见同学们有的用镰刀割,有的拿铲子铲,有的直接用手薅,还有的两个同学一组抬着装满杂草的箩头往垃圾场送,虽然同学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白净的小脸也变成了花猫脸,但依然是争先恐后干劲十足,唯恐自己干得比别人少,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就像一部电影的特写镜头,保存在了我的记忆深处。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整个校园焕然一新,我们蹦着跳着又把杌子从家里搬了回来,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再次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开始了。

       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虽然儿时校园的面目早已不复存在,但它的模样却永远定格在了我心里,就像一部经典的老电影一样时常在我脑海中上演。记忆中的一幕幕就像电影里的精彩片段,时不时地闪现在我眼前,让我时忆时新,不能忘怀。


扫描二维码获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