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记忆中的保定市延寿寺小学

 wswzxtj 2023-05-08 发布于天津

人老了,常会怀旧,我也如此。在我所回忆的往事中,几乎都是与保定有关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与保定有着一段深厚的情缘。

1949年,我还不满3岁时,父亲因工作需要,由天津调到保定工作,我们家也随之搬到了保定。后来又由于省会的搬迁,我们又在1959年回到天津。我在保定生活了十年,那些童年的往事还能记得许多,而在这些记忆中,占比最大的还是我上小学时的那段经历。

保定市延寿寺小学是我的母校。入学前,我已在延寿寺小学上了两年幼儿班,接着又读到五年级。这近七年的校园生活让我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情感。从第一次跨进校门,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真想有机会和我的老师、同学相聚在一起,聊一聊那些过去的故事。只可惜由于转学,和老师、同学都失去了联系而无法相聚。所以,我想把一些尚能记起的母校往事写出来,希望能让当年的老同学、校友看到,以期和老同学取得联系。另外,也想请大家对我记忆有误之处给予纠正,让我的脑海里还原出一个清晰、真切的母校,这也算是我对母校思念之情的一种释怀吧。

结束幼儿班的学习后,我于1954年9月升入小学,分到一年级甲班。一至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是胡志敏老师,四年级班主任是刘玉梅老师,五年级的班主任是杜维先老师。

在保定时,我对母校的历史一点都不知晓,就以为这里曾是一座寺庙。前几年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的资料后,才知道学校是清朝时期的一座官府衙门,而非寺庙。1915年把这里改建为省立女二师附小第一部,也就是延寿寺小学的前身。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名称虽多次更迭,但学校一直存在,延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啦!

很多年前,在网上曾看过一幅延寿寺街两侧院落的三维立体手绘图,是陈伯涛老先生画的。看到图中的延寿寺小学我真的很激动,这幅校园图画得如此精细,也令我惊叹。

该图的配文可能也是陈老先生所写,文中写道:“学校占地六亩,大门楼坐西面东,进门是一花墙围起的小院,院西是操场,院北是教学院。教学院分东西两个三合院,院中除前院西房和后院南房是新型带前廊的教室外,其余全是原衙署旧建,前院东房是办公室,后院西房是教师宿舍。操场院南边一带是花园,西南角辟为菜园,内有一井,西北角是日本侵华时炸的大坑”文中没有提及菜园南边的那座院落,说明那时它不在校园范围内,当时的校园应该在我所画的红线框内。我在延寿寺小学读书时,菜园南边的这个院落已是校园的一部分了。

看了陈伯涛先生的手绘图,不由得回想起当年我在学校时校园的样子。那熟悉的古槐、古钟、古建筑;校门、教室、大操场,都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就是昨天。既然如此,莫不如把我记忆中的校园用示意图绘制出来,按图索骥,更便于回顾当年的校园往事。

让我先从学校的校门说起吧。学校大门前没有高台阶,也没有豪华气派的门楼,彰显不出当年官衙的威严霸气,但两扇宽大厚重的红漆木门,也让首次走进校门的我,觉得这个院子非同一般。上学时我不知道校园里每个院子是否有名称,为了方便大家对照,我在图中给各个院子自定义了名称。下面,对照示意图回顾一下50年代延寿寺小学的校园吧。

进入校门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方形小院,我称它为“前院”。院子西面和北面是砖花墙(示意图中虚线所示),向北可进入东院。50年代初,花砖墙被拆除。在前院有一棵挂着古钟的大槐树,浑厚的钟声掌控着我们上下课的时间。在我心目中,这古钟、古槐就是延寿寺小学的标志,它们见证了母校的百年历程。下图左边照片是毕冰宾老师所拍,右边照片是我2006年回母校时拍的古槐和古钟。

“东院”和“西院”都是学校早期的院落,那时教室都集中在这里。50年代初,学校的幼儿班在西院的08教室上课。西院有压板、滑梯、转椅等儿童游乐设施,是幼儿班活动的场所。1958年“大跃进”时期,西院建有土高炉,老师们曾在这里大炼钢铁。

“新院”位置曾有日本侵华时期炸出的大坑。50年代在院子的南北两侧先后盖起了新的教室,我给这个院子取名为“新院”。新院教室建好后,幼儿班搬到了该院北侧的教室,新院便成为幼儿班的操场。

学校西南有个院子,由于它在操场的南边,我便叫它“南院”。该院西侧的三间房是50年代新盖的,有老师住在这里,算是职工宿舍吧。其北边的那间屋好像没有人住。有一次门半开着,我看见屋里存放着彩旗、少先队队旗、队鼓、铜号之类的物品。当时我猜想,这儿是不是少先队辅导员的办公室啊?南院面积不大,但院子四周有多棵大树,苍翠挺拔、郁郁葱葱。来这个院子玩耍的同学相对较少,显得十分幽静。夏季,树荫下凉爽宜人,常见高年级同学来这里读书、学习。在南院的东北角位置,有一口压水井(见下图左下角),是我们做值日、搞卫生时的取水之处。

由于这口井离东院教室比较远,学生做值日取水不便,后来便在悬挂古钟的那棵大槐树旁又打了一口新的压水井。我还隐约记得在西院的压板、转椅拆除后,在那儿也打过一口压水井。

在校园示意图中,我把教室也都编排上了序号。东院的01、02、03教室都是原来的衙署旧建。01教室坐北朝南,可能是衙署的正殿,它比两边的教室高,面积也大一些。02和03教室是我们班曾经的教室,我们在这两间教室学习了三年。下面照片中的两间教室就是当年的02和03教室。

东院的04、05教室和操场北面的06、07教室都是带有檐廊(前廊)的教室,虽说建造年代较早,有些老旧,但它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样式,依旧会让人感受到它当年的风采。 西院的 08教室和东、西两院通道北侧的09教室,与其他教室相比,显得有些低矮破旧。

校园内其他的教室(10、11、12、13、14、15)都是50年代新建的,教室内宽敞、明亮,也算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教室了。下图,左边照片中的教室就是当年的12教室。右边照片是在南院拍摄的,背景建筑是教室10和教室11,教室的门在操场一侧。

下面,我再把示意图中用字母标注的地方作个说明:A、这里是两间屋,挨着传达室的那个屋子小一些,里面有烧热水的锅炉,靠南边的那间屋是教工食堂。 B、传达室   C、水房,里面有压水井  D、可能是总务、财会的办公室,。 E、这里也是两间房。冬季取暖的炉具、烟筒都存放在西边那间屋里,东边的一间是教师宿舍。  F、体育器械室  G、库房  H、教师宿舍 ,当年有两位老师结婚后就住在这里。 在H和G两房之间有一个不足2米宽的夹空,里面放着一些杂物。有一段时间,学校曾把这里改作理发室,给同学们理发。  I、这个位置有一滑梯   J、这是教师宿舍门前的一块空地,安装有压板和转椅。   K、教室10前面的一个健身设施,当年我们喜欢在这上面玩捉迷藏的游戏。

我在网上查到一个图片(见下图),和当年学校的这个健身设施差不多,它的名称叫“肋木”。两个相同的肋木组合在一起叫“双格肋木”,当年校园里的那个肋木和图片上的相似,是双格肋木。

学校的操场,是同学们嬉戏玩耍的地方。那时,尽管我们学校的操场设施简陋,体育器械很少,但这里每天都充满着欢声笑语,一下课,这儿便成了同学们的乐园。

小时候对空间大小的判断可能有错觉,那时我觉得延寿寺小学的操场非常大。我们常在操场上踢足球,但操场上只有一个球门,在操场的东面偏南一些的位置。虽说只有一个球门也能进行比赛,可我们还是希望有两个球门进行对攻才过瘾,怎么办啊?恰巧,在操场的西边有两棵大槐树,它们的间距和少年足球的球门宽度差不多,这不就是我们的天然球门吗?虽然两个球门并没有正对着,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同学们踢球的兴致。

操场西边的这两棵大槐树还曾被当作支柱,在两树之间架起一个简易的秋千让同学们玩。后来这个秋千被拆掉了,可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也可能是考虑到对古槐树的保护吧。

50年代,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设施确实很少。在操场西边有一张比较专业的乒乓球台,虽然长期放置在室外,油漆已斑驳脱落了,但台面没有形变,弹性还不错。在球台的南边有双杠、单杠各一副,还有一个跳高、跳远用的沙坑。在教室10的前面有双格肋木。在操场南侧有一个篮球架,好像正对着南院的出口。打篮球时,有时球会滚落到水坑里去,因为篮球架的南边有个压水井,周围的地面经常会有积水。尽管当年学校操场上的体育器械不多,但在这里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却不少。

操场的最西边就是学校的院墙啦。在院墙前,从南到北沿着院墙有许多不同品种的小树,高低错落,像一条带状的小树林,装点着学校的院墙,美化着校园环境。

以前,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张延寿寺小学全体教职员工的合影照片,照片里好几位老师我还都能记得。其中有高校长、曹主任,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刘玉梅老师、杜维先老师,以及其他几位教过我的老师。

我是1959年4月转学离开母校的,这张合影照片是1959年7月14日拍摄的,也就是我刚刚转学后不久拍的,所以我对照片上的老师们印象深刻。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倍感亲切。此外,照片上的背景画面,也令我喜出望外,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学校的校园吗!照片上可以看到当年我们喜欢攀爬的“双格肋木”。肋木旁的房屋是操场南边的那两间教室。照片上还看到了学校西边的院墙,以及院墙前的那些小树。这些信息都告诉我,照片是在学校操场的西南角拍摄的。肋木南侧是教室10,老师们拍照时的位置是在教室11的前面。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离开母校已经六十多年啦,但我一直想念着母校,想念着我的老师和同学,盼望着能与他们重逢。

由于时间的久远,我对当年的一些人、一些事,印象渐渐地模糊了,甚至记不住了,但会永远记得我的母校 ── 保定市延寿寺小学。

感谢老师! 感恩母校!

                                                   张石鸣    2023.05.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