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马平川 在红色革命圣地西北坡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反映妇女支前的照片,注明为“林县七区下郊妇女担架队”。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克锦”的文章《林县女村副推动做后勤》。文中的女村副指的是当时留守支前的下郊女村干部王雪英。 这里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豫北解放战役汤阴解放战斗中下郊妇女支前的故事。 下郊村地处林汤交界处,是解放汤阴的后方前沿,下郊和白象井的好多热血青年都参加了汤阴解放战斗,其中,有阵亡烈士,也战场上的彩号,更有很多民兵支前人物。我们小时候,常听人讲述解放汤阴的战斗故事和支前事迹。 林县土改运动中,下郊成为模范村。党的组织和民兵组织、妇女组织等都比较坚强有力,在组织参军参战和后勤支前上也很出色。下郊村的党员干部、民兵战士和妇女群众革命积极性也非常高涨。 当时,村党组织根据上级安排和战斗需要,把支前队伍兵分两路。由村长带领5个村干部和38个民兵队员,组成前方担架队,用五副担架从前方战地向后方救护所运送伤员。救护所就设在王xⅹ的家院中。妇女干部王雪英在村里组织妇女和老年骨干,参与接待和伤员转送工作。她们为过往部队和后勤人员烧水备炊、联络协调,并负责重伤员再转移的工作。所以,就有了《下郊村妇女担架队》的珍贵照片。 据老人们回忆,该村处于前后方的交通要道,过往人马较多,村里支起了四口大锅烧开水,也供不应求。村里的妇女,还自动在家里烧开水,一盆一盆端送给大家喝。马明理、马佩仁等家,每天都挑水两大缸不停烧开供应。 为了做好军民服务工作,村里成立了后援服务所。有个叫李瑞珍的女同志,自告奋勇参加招待服务工作,从头至尾一天都没休息过。领导见她每天忙前忙后的很辛苦,就劝她休息一天。她坚定地说:“俺对部队表表心,仗不打完不罢休。” 妇女秦玉荣同志,在自己家里为路过部队官兵烧火做饭,油盐米菜自己家里有的都用上,一点也不吝啬。 妇女们除了在村里做好工作,还经常到十里之外七区送信传递情报。 据王雪英回忆说,村里妇女和老人们都很踊跃支前,15个妇女用三副担架、20位老人用四副担架,轮流转送需要异地救治的重伤员彩号。有人出力,有物尽用,一切为了服务好支前救护工作。 解放汤阴的战役,从四月十日解放军包围汤阴,到五月一日全面总攻,期间扫除外围敌对势力的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战士和参战民兵伤亡很多,后方救助工作也很艰巨繁重,整个下郊村每天都是一片繁忙。 身为妇女干部的王雪英,更是率先垂范,日夜不停地操劳忙碌。动员联系,组织协调,指挥参与,把各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队首长的肯定。 由于转送部队伤员任务大,人手不够用。王雪英经过考虑,就到下郊小学校走进教室和老师一起动员年龄较大的学生参与工作。王雪英对学生们说:“解放汤阴的战斗很激烈。我们的军队就是要彻底铲除国民党顽匪孙殿英和反动会教门孙真会组织。现从战场下来伤负较多,需要加强担架队,你们有谁愿意参加?”话音未落,唐雪梅、马王花和马记妞三位小姑娘,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表示愿意参加。王雪英看着这三位年仅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非常满意地点头同意。 当年参加妇女担架队的,有大姑娘,也有小媳妇,也有裹着小脚的中年妇女。六十多过去了,这些人当中大多离开了为之付出奋斗的新中国社会,个别留在世上的老人,对那一段的记忆,也无法详述清楚。但是,这一段红色记忆,不会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消失。我们会把这样的东姚红色故事,作为百年党庆献礼而进一步弘扬光大,永远传承! (本文资料由下郊村提供) 顾 问:于广现 尚建明 监 制: 郝明亮 刘迷存 编 审:马保吉 任建昌 本期编辑: 马保吉 |
|
来自: 新用户4548rSCU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