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患者,男, 18 岁,因发现泡沫尿 1 月入院。1 月前患者受凉感冒之后自觉尿中泡沫增多,无畏寒发热。 既往史 于当地医院查尿蛋白+++,彩超提示双肾皮质回声增强、双肾多发囊肿、双肾多发强回声,给予碎石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 入院后检查结果 谷丙转氨酶 57.6 U/L(7-43),谷氨酰转肽酶 96 U/L(8-40),谷氨酸脱氢酶 9.6 U/L(0-7),尿素 9.1 mmol/L(2.7-7),肌酐(酶法)151 μmol/L(52-101), 24 小时尿蛋白 2.08 g/24h(0.00-0.14)。 腹部 CT 平扫显示 1、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条片状低密度影 扩张胆管?囊肿? 2、脾脏体积增大 3、双肾实质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另见多发点状致密灶 双肾多发低密度灶,囊肿可能;双肾多发高密度影,建议增强检查。 图 1 腹部 CT 显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条片状低密度影 腹部彩超显示 肝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结节,右叶显著,形态不规则,无明显张力,部分囊内见「 中心点征 」,门静脉主干内径约 1.4 cm,入肝血流。脾大,厚约 6.2 cm 。双肾皮髓质分界不清,实质回声增强,内见多发囊性结构及弥漫分布的点状强回声。 诊断意见 1、肝内多发囊性结节, Caroli 病? 2、肝门静脉增宽 3、脾大 4、双肾弥漫性改变,多囊肾? 疑诊:Caroli 综合征合并多囊肾? 图 2 肝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囊性结节,形态不规则,无明显张力 图 3 图 4 图 3、4 部分囊内可见泡样突起, CDFI 可探及血流信号,即「 中心点征 」 图 5 图 6 图 5 (左肾), 图 6 (右肾) 双肾皮髓质分界不清,实质回声增强,内见多发囊性结节及弥漫分布的点状强回声 反复追问病史,患者以往曾在上级医院确诊为 Caroli 综合征。后完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PKHD1 基因变异。 讨论 Caroli 病又称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1958 年由法国学者 Caroli 首先描述并得名。目前,该病被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Caroli 病分为两型,一型为单纯型,侵犯较大胆管,不伴肝纤维化,常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和胆管炎,临床以胆道感染症状为主。 二型为复杂型,又称 Caroli 综合症,侵犯较小叶间胆管,常伴有肝纤维化,临床表现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为主。 两型均可合并肾脏囊性病变,包括髓质海绵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成人型多囊肾)、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婴儿型多囊肾)等,此与患者的基因突变有关。 多囊肾是由 PKD1 、 PKD2 、 PKHD1 这三个基因位点突变引起的,其中 PKD1 、 PKD2 基因突变会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PKHD1 突变会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 成人型多囊肾早期可无异常症状及体征, 40 岁左右出现症状,多表现为腰痛、血尿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实质受囊肿压迫而逐渐萎缩,丧失了原有的功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 婴儿型多囊肾根据集合管受累的程度不同分为围产期型、新生儿型、婴儿型和少年型。多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超声表现 Caroli 的诊断依据主要为影像学证据,包括 CT 、超声、 MRCP 等,尤其是 MRCP 。 其特征为肝内胆管多发性节段性大小不等的囊状扩张,但无胆道梗阻。可见中心点征或桥征。该征象被认为是影像学上 Caroli 病与其他肝内囊性病变的主要鉴别征象。中心点实际上是被扩张的胆管包绕的中心门脉。 婴儿型多囊肾因囊肿小而数量极多,超声上多不表现为无回声,而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肾内结构不清,回声增强,肾实质内呈蜂窝状的小囊性结构或弥漫性强回声改变。 综上,结合临床,本例诊断为 Caroli 综合征合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无论是肝内胆管扩张还是多囊肾,超声表现均有其特征性,可以作为该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