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由两大师合写,一个通读二十四史3遍,一个被梁启超点赞

 爱读书的二小姐 2022-09-14 发布于福建

吕思勉的大名,早已耳闻。得知他是“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也得知他通读二十四史至少3遍,而且非常勤奋,写过的著作加起来有500多万字。

以至于看到这本《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的时候,心中无比雀跃,感觉离大师更近了一步。也的确是离大师近了一步,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不说,同时也被大师的才气和文笔所折服。

吕思勉讲中国史既旁征博引,又充满了思辨力,纠正了各种扭曲的,不合史实的记载。比如他讲昆仑,既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明确了昆仑的大致位置,又指出昆仑之说源头的由来郑注,其实是出自纬书,而纬书的可信度并不高,也就导致了还有待考究的现状。

相比于很多学者的信誓旦旦,这样的有一说一,其实更中肯,不至于误导读者。但这对作者的要求极高,也就吕思勉这种大师级别,知识面广博又能在历史领域深耕的作者,能够写得出来。

与此同时,吕思勉的语言又是简洁而极富张力的,丝毫不会出现拖泥带水、节奏拖沓的情况,能一句话讲完的,绝无第二句话。以至于读《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的时候,有种读简史的感觉。比如讲春秋的霸业,西周的威严渐衰,齐桓公的诸侯所归向,宋襄公的有名无实,都在寥寥数笔间,落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简明的文字记录,其实就很适合碎片化阅读、记忆,毕竟罗里吧嗦一大堆的,虽然是具体详尽,但对大脑而言确实是很大的负担。而且这也可以用来当作大纲,先于脑海中勾勒出框架和思维导图,日后再慢慢填充,倒也很是受益。

除此之外,吕思勉在文中夹叙夹议表述的一些个人看法,也很值得深思。比如书中提到梁太祖的时候,他就指出了过去的批评家其实对梁太祖太过苛刻,因为他虽然也有些不好的私德,但对他的评价,说到底还是应该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再来进行综合判断。

由此不难看出吕思勉看历史的眼光其实更加公允、公正、不偏颇,也是胸中有丘壑,有格局,才让他的文字如此宏富深邃,目光长远。

当然,除了吕思勉,书中也收录了不少张荫麟的文章。张荫麟也是才华横溢,据说他在清华上大学的时候,名气和钱钟书不相上下,梁启超曾为他点过赞。而张荫麟编写《中国史纲》当时是为了做教材用的,为此,他还向学校请了两年假,专门用来写这本书。

相比吕思勉的简洁,张荫麟的风格更偏向于通俗生动一类。比如他写晋楚争霸,会写晋国开辟的路径,会写晋献公为宏图霸业做出的各种努力,会写春秋战国看起来混乱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格局的循环,其实有着井然的条理。

读张荫麟的文章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真相的豁然之感,也许读完,你就会觉得,历史原来这么有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