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你是谁的哥?

 云儿的天空 2022-09-14 发布于湖北

       哥窑,是在明人吕震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中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也是古著述涉及最多的一个窑口,但明代以前的文献均没有涉及到哥窑身世,明代以后的文献更多语焉不详,至今也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哥窑窑址。哥窑的考证的直接证据链是断了的,其身世更为扑朔迷离。明代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论》,有“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糙,色亦不好”一语,将“旧哥窑”的身世之谜直接推测到了南宋。元人的《静斋至正直记》也提到元末时市有“哥哥洞窑者一香炉如旧造”,“近哥哥窑绝类古官窑”,“其色亦如旧窑”之语,也将哥窑的概念直接推向了北宋。哥窑为何会与“旧哥窑”、“旧造”、“旧窑”、“绝类古官窑”联系在一起?或许那就是一个“官哥不分”,官、哥同根同源的时代!这已推测可能会成为破解谜底的关键。 

以史证史,古文献值得深究。

       南宋人庄季裕在绍兴三年(1133年)的《鸡肋篇》中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有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精巧。”其中豫章是指龙泉溪口一带。该文献是南宋的早期的,距所谓“中兴渡江”的只有5年时间,在时间点上非常最接近官窑,可信度很高。“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精巧”之语,是对北宋官窑的体制真实的描述,当代学术有很多文章均将其视为北宋官窑制度。但为何没有实锤“处州龙泉县”就是官窑的所在地?该文献的意义为何无人深究?

南宋人赵彦卫于开禧二年《云麓漫钞》也有记载:“青瓷器,皆出自李王,号秘色,有云出钱王。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该篇文献也出自南宋早期,距北宋末年的官窑的史实也非常接近,内容实际与上篇类似。而“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实际就是指出自龙泉溪口一带的窑口。

       南宋末年人顾文荐所撰的《负暄杂录》和同时期的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是两部涉及官窑的重要著作,均已轶失。但该两著作分别被元人陶宗仪收录于《说郛》和《南村辍耕录》中。该两文献的内容是相同的,但从局部修改点看,基本可确立二者间有抄袭和篡改关系,只是很难直接从文字上区别谁是抄袭、篡改人。多年来也是无人深究。以顾文荐的《负暄杂录》版本原文为例:“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叶寊的《坦斋笔衡》版本有两处不同点,即“袭故京遗制”和“政和间”,只相对改了四个字。仅根据内容逻辑关系就可判断叶寊的《坦斋笔衡》是篡改版。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袭徽宗遗制”与“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是有直接的因果逻辑关系的,而“袭故京遗制”则看不出有这层关系。即因为龙泉县窑的“质颇粗厚”,才会由“京师自置烧造”官窑,“袭徽宗遗制”也才会被命名内窑,这都是直接与龙泉县窑有渊源的关联。而“袭故京遗制”则不然,“故京”二字使“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之句成为非常尴尬的可有可无之句,有的学术文章甚至将其归为“汝窑为魁”群中去了。“故京”直接造成了北宋官窑可能在汴京的误导。可见“袭故京遗制”就是“汴京官窑”的始作俑者。这说明,叶寊并不认可官窑是由龙泉县窑衍生出来,他或许就是认为官窑在汴京的第一人。这一篡改对后世影响极大,直接将龙泉县窑排除在官窑所在地的视线之外,造成了其身世成为了千古之谜。此外,学界对“宣政”的提法的病垢也带有误导,也值得推敲,其并非是年序颠倒之误,而是文法上的不确定条件下的强调句,即顾文荐是倾向于官窑烧造时间是在宣和间。总体看,当代学术多数意见认同存在“汴京官窑”,也认同叶寊的《坦斋笔衡》是正论,实在令人费解。

       元人的《静斋至正直记》也颇有意思:“乙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炉,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今在庆元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显然,这是一篇元代晚期古玩人士辨物解惑的杂记文献。文中描述的三个件事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当时市场上出现的元代仿哥器极其相似古官窑,是典型的“官哥不分”问题。文中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都是指元代的仿哥窑,二者或是同一个窑,也不排除“哥哥窑”是哥窑的复烧窑。文中的 “如旧造”、“绝类古官窑”“如旧窑”都应是指古官窑。那么,这个古官窑是什么窑呢?是官窑吗?显然不是!它应该就是顾文荐的《负暄杂录》提到的:“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的窑。

       明陆深的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风堂随笔》记载:“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处州之龙泉窑,生二所陶青瓷,纯粹如美玉,为世人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这是民间“哥窑”和“弟窑”之说的最早的来源。根据龙泉窑址考古证实,哥窑现象远比哥窑/弟窑复杂,上述说法演绎成份较大,哥窑是弟窑之哥,已不足采信,这是学界的共识。

      明人高濂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遵生八笺》:“……所谓官者,烧于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这是目前认为杭州凤凰山窑址是修内司内窑所在地的最早说法,是孤例!很显然,如果龙泉县窑就是官窑的出生地,那么南宋之初就不会舍近求远再去杭州新建修内司窑。因为,从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再到临安建成为皇都起码是十年以后的事。临安建城和修建后苑的期间,高宗的朝廷根本就不在临安。所谓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新建内窑是绝难成立的!目前杭州老虎洞窑址的考古已被认定为修内司内窑是非常牵强的。主要是出土实物与两故宫的实物难以对应。窑址实物的釉色普遍偏深,这不是修内司内窑的特征。该窑址很可能是《负暄杂录》提到的续窑。

       大观釉是由清代唐英提出并命名的。《景德镇陶录》中最少有两处记述了大观釉。其一:“官窑,宋大观、政和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土脉细润,体薄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大观中釉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政和以后,惟青分浓淡耳。”其二:“大观,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宋本称官字,唐隽公不书官,纪观,称大观釉。”按上述论述,显然部分内容是受到了叶寊的《坦斋笔衡》和明《格古要论》的影响。只有“大观中釉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和“政和以后,惟青分浓淡耳。”及“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之语却是独到的见解。因为,乾隆和唐英等对史料的考据研究和对烧瓷的认知水准是非常高的,唐英堪称是清代仿汝、官、哥器的第一人。故上述见解几乎可断定就是来自对清宫实物的印证所得出的上意的结论。遗憾的是学术上对大观釉竟是如此不屑。在整理清宫遗存文物是词条档案是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建立的,如“哥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和“传世哥窑”等,很显然脱离了乾隆时期的清宫分类。如果大观釉概念成立,则故宫中的原命名为“北宋官窑”则是错误的,与大观釉张冠李戴了。“政和以后,惟青分浓淡耳”也意味着“青分浓淡”才是真正的北宋官窑,可见也错位了。“袭徽宗遗制”后的修内司内窑之袭是指继承了官窑“青分浓淡”。“南宋官窑”的泛指性是一种混淆,因为“修内司内窑”就是修内司内窑。而“郊坛下官窑”就是“大不侔矣”。以乾隆的眼光,怎会把郊坛下官窑看在眼中?真不知原宫中能有几件实物可被认定为是“郊坛下官窑”?还有“传世哥窑”那是“青分浓淡”之淡者,会跟哥窑沾边吗?而“修内司内窑”是“青分浓淡”之浓者,怎可用“南宋官窑”而笼统代之,与郊坛下混为一谈?而目前有知名专家将“传世哥窑”与哥窑混淆,甚至就认为“传世哥窑”就是哥窑,这是当代的指鹿为马。现在该捋捋清楚了,哥窑和官窑都是在宣和时期成熟的,官窑自置窑后,是从龙泉县窑分离出来。龙泉县窑自然就应该顺位是哥窑,仍保留着“质颇粗厚”的特征。“哥”是相对官而言的,是指辈分或资格。在欣赏两故宫的清代的珍贵的遗存时,对观/官、哥/官、官/官已形成的错位性认知你发现了吗? 

以物证物,依据就是实物。

      描述哥窑特征的著作以明代为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最早的是成书于1387年曹昭的《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另:“官窑有黑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仿”。黑色官窑是指龙泉的溪口窑。“伪者皆龙泉仿”是当代学术“龙泉仿官”提法的原始出处。应该说“龙泉仿官”并不是错误,错误的是“龙泉仿官”的绝对化。近几年,龙泉窑窑址考古已有部分成果,已证实龙泉有数处窑址中都有大量“不哥不官”,“似官非官、似哥非哥”的产品存在,定性都是南宋晚期的。这说明南宋晚期已大量出现了“龙泉仿官”。

       明陆深的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文中“哥窑浅白断纹”一语,是古人对哥窑的最精辟理解。该语可诠释为“哥窑,浅白、断纹。”是指哥窑色浅白,多断纹之意。可笑的是,当代有学术理解为“哥窑,浅白断纹。”是指白络线开片纹,直接指向溪口窑的黑官窑,甚至将其被命名为“龙泉哥窑”。文献明明说的是哥窑,怎么就篡成了“龙泉哥窑”?

       好在还有此类文献可佐证。明人郞瑛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修类稿》在谈及哥窑特征时有:“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其对哥窑的描述则更为简捷,“多断纹”而已,“浅白”可无。真不明白为什么历史上已经有了哥窑,非要再弄出个“龙泉哥窑”来?这种篡改的方式实在是荒唐,只能更加混淆哥窑的概念。

      以下是一件北宋的月白釉冲天耳三足炉,看点是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的釉变,即月白釉、白色哥釉、牙黄哥釉同框了,形成了典型的官、哥不分。

图片北宋月白釉冲天耳出戟三足炉(私藏),大开片,月白釉闪牙黄色。

图片

出现阴阳面,此为类白色哥釉,呈大小开片

图片

釉色和开片纹有明显分界现象

图片

以牙黄釉色为主,有分界现象,已出现哥釉开片。

图片

有大观釉的大开片和哥釉的大小开片明显分界,有五支钉痕,露黑胎足。

       月白釉是相对温度最低的青瓷。月白与天青釉色代表着天地、阴阳,这绝对是徽宗的构思杰作。月白追求的是大开片。这种开片起初模拟的就是月球表面的山水河流。月白釉是熔融的初始状态时形成的乳浊釉,其气泡不发育,釉面润泽如酥,具有类似和田青白玉质表面的亚光光泽。

      白色哥釉/黄色哥釉是典型或非典型的“金丝铁线”开片,即大开片套小开片,小开平不出大开片。从月白釉的大开片到白色/牙黄色哥釉的大小开片,决定因素烧制温度或还原温度。该图证明,哥釉最早的发现可能来自月白釉。成熟时期的哥釉釉色是月白、米黄或牙黄,也为乳浊釉,气泡不发育,釉面如酥,具有玉质表面的光泽。米黄哥釉温度大于白哥釉,白哥釉温度大于月白釉。三者之间的温差极小,说明初始的哥釉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传世哥窑”比哥窑的形成温度略高,为乳清釉,气泡已开始发育,故具有“聚沫攒珠”的特征,哥窑并没有此特征。哥窑的釉几乎没有流动,偶有“紫口”但有“铁足”的特征。“紫口铁足”是“传世官窑”和官窑的特征,非是哥窑的。“聚沫攒珠”和“紫口铁足”与哥窑特征不能混为一谈,就像传世哥窑与哥窑不能混淆一样。

       黑胎的意义最早就是为得到类似山水的开片纹。黑胎是龙泉的青白胎瓷土添加了富铁粘土形成的。龙泉的瓷土是北宋期间烧制青瓷的最优质瓷土资源,即所谓高铝、高硅瓷土。龙泉标准瓷胎是青白色胎,含铁略高,微观呈白糯米状。月白釉和哥釉的特有的开片均与瓷土加入高铁粘土有关,其文武开片的颜色是氧化铁通过开片泄露形成的,属于特殊的火石红现象。龙泉黑胎还有一无法比拟的特性,就是在烧制相对低温的月白和天青釉时,无需二次烧也不会形成生胎和降低强度。而河南的汝窑和钧窑瓷土均需二次烧制。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时期瓷土品质最好的是景德镇的高岭土,但该高岭土和其釉料并不适合烧制青瓷,却是适合元代兴起的彩瓷天下。

      进入南宋以后,修内司内窑可能只维持到了秦桧或高宗的逝世。实物可证,哥窑可能保留并持续到南宋中晚期,其属性不会低于半官或贡窑。南宋晚期龙泉大量小窑拔地而起,出现了大量“不哥不官”型瓷器,这应该标志着当时官窑管理体制可能已解体了。西湖是个火山口成因的湖泊,周边的高山,是古地层的隆起形成的,几乎没有优质瓷土形成的条件。根据笔者对老虎洞窑址的出土器目测,其黑胎基因很可能龙泉有关,是船运经瓯江-海运-钱塘江,运抵杭州的。值得精确矿物检测深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