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友主页丨鲍光华:我家住在运河边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09-14 发布于山东

1961年6月,随着父亲从聊城调入德州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工作,我们全家也搬到了德州市。

我家就住在胜利桥西,沿着运河河边向南大约300米左右,由单位及其家属合用的一个大院子里。

院子东邻运河,南邻灌溉水渠堤坝,西靠运河河堤,北连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一直延续到胜利桥头。

那时,运河大堤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

从大堤上由北向南的斜坡下去,然后沿大院南院墙向东不远处,就可以走进坐北朝南的院子大门。

当然,在院子的东北角还留有一扇小门。

那时,我经常从小门出去,沿着运河边向北行走,一直走到胜利桥头,过桥后再继续向东走,步行到学校上学。

胜利桥建于1952年,是在原来的上码头渡口处修建的,整座桥长60米、宽6米,是单排桩木架桥。

时值盛夏,晴空万里,蓝蓝的天空如同水洗一般,明亮、干净,不见一丝云彩,骄阳似火,悬挂在当空。

你若站在胜利桥西头,偶尔会有一丝凉意伴随着水气的微风从桥下吹过来。

这时运河河水已涨满河槽,行驶在胜利桥南北两侧的大小货船如穿梭般南来北往,有时会看到装有柴油发动机的小货轮鸣着长笛,从货船边上快速穿过。

停靠在桥北东岸码头的货船正在紧张地装货、卸货,一片繁忙景象。

有时会看到大货船由北向南逆水航行,由赤脚、光着膀子,只穿一条裤衩的纤夫向前倾身、弓腰拉纤缓慢行进。

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纤,百吨位的大船要用十三四把纤。

货船行进中,号工要唱起拉纤的船工号,由一人领号,其他人响应。

船工逆水拉船,踏着号声的节点,一步一步往前行走。

从胜利桥西侧向南300米左右,至我家住的大院北院墙,再从河边向西,至运河大堤内侧近100米的地段,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那里有老百姓种植的成片的绿油油的庄稼和蔬菜。

在西河堤内侧的斜坡上长满了树木、灌木丛、野草和野花,不时有蜻蜓、蝴蝶、蜜蜂飞来飞去。

静静的河堤上面偶尔会有马车、行人走过。

在河边,半在陆地、半在水中生长的水草被一阵风吹过,随之此起彼伏,刚入水又钻了出来。

沾着水珠的水草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摆动着,迎着耀眼的阳光,不时反射出水的光亮。

河边有时会有小鸟在散步、觅食,一旦遇到过船或人来,便被惊吓后飞向远方。

这时,你若站在桥头向南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空下,金色的阳光倾泻在河水与大地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河堤内外,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勃勃生机。

恰好这时河中有船扬帆路过,顿时感觉人如同在画中,好不惬意。

正可谓:家住古老运河边,船工号子响耳边,来往船只扬帆过,百姓生息望丰年。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宛如一条玉带穿过德州城区,流经九龙十八湾的蜿蜒性河道,一直向北,奔流不息。

德州古城依河而兴,凭河而旺。

运河及其运河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丰富内涵,从古至今,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已载9月15日《德州晚报》)


■作者:鲍光华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