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起的中医学习 day34-YA

 爺↘傷憾 2022-09-14 发布于广西

先来复盘最近的学习情况。

我的启动篇:大起的中医学习 day1 (测试版)

实话讲,中间颇怀疑过这种学习方式:“麻麻烦烦!”“又要这个又要那个,是不是太贪心了?”“真的能实现我以为的更大收益吗?”

体验了三轮,一开始确实没啥感觉,还总judge自己。但是吧最近确实体会到这样不同种类内容穿插学习的好处了。

1.经典学习。前辈都告诉你重要,你也能从其他形式的内容(医案和论文)里,看到它们的身影,知道它很重要。也许学了一时用不上,但是用上的时候就是大通大用。中医的东西源流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后世的人在拓展、伴随新技术的出现搞花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经典的学习就是这么重要。

2.论文阅读。确实学到了一些可以很快用起来的方法,在拆解的过程中又锻炼了自己的框架能力。我的目的达到了,也尤其因为我读的是本专业的核刊,看到的方法通常很适合我临床应用。

3.医案。这段时间读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案,但是通俗又很贴近临床,我就姑且算他作医案了。启发了我临床开中药、理解病机。属于既有基础讲解又有实操。所以有很大获得感与书的选择也有关系,关于读医案的收获还有待继续测试。

做这件事情也有另外的收益。其中最大的就是我发现这是对我目前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也因为我经常会早起完成,它就不但让我每天有一段时间把精力放到专业学习上,还带来“早起”的好处。相当于一套组合拳,会让我觉得“我已经在早晨把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做完了,这一天OK了”。这个心态对于后面这一整天都很重要,可以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太焦虑。

(突然想到,或许有个什么数据表做做量化会更好?emmm觉得有点复杂,还是算了- - )

比之前新的收获/做得好的:

    1.对职业有实际帮助,学到的东西可以比较快地应用起来。

    2.基本做到了日更。(只有一次是没赶上第二天零点前发送)公众号和本人的节奏都更稳定。

    3.学会了“有耐心”,不再企图“一口气吃个胖子”,知道了贪婪不仅影响心态,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4.和自己朋友圈有了更多沟通,这带来了各种惊喜。

    总之是一件特别值得坚持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目前可以提高:

    1.每天都准备“给非专业人看的”内容,我会更满意。这让我觉得,自己跟每个进来看看的人都尽了地主之谊,不辜负人家来此一遭。

    2.如果做的时间更稳定(比如都在每天早晨)会更好,说明我有了更结实的好习惯。这一点慢慢来,目前我会因为突发事件有时候也是自己状态的变化而把“早晨完成”放下,也不能太苛刻了。

    3.更多自己的思考。这也是写此“栏目”让我最内耗的部分,内容看起来是我发的,但实际上很多都是从别人那里搬运而来,不算真正的输出。一边谴责自己一边又觉得“学了就好嘛”,同时也发现过程中自己在“学习”这个主题上的思考是可以当做真正的输出角度、可能给人启发的。一个医疗从业者的积累之路,我是没咋看见有人写,大家在这一点上又的确有困惑。

好啦,记这么多,可以开始今天的“正事”了!

——————————

今天是第4轮的,读医案day1

《任之堂医经心悟记》

1.五通汤的组方大义。五通汤是陈潮祖老先生毕生经验的总结,集通气、温化跟发散三法于一体,主要是温阳化气。

    针对长期为阴寒所困,或空调或凉饮或水果等,里外受寒。阴成形,用这个助阳化气之方,通达三焦,让病人的寒气如同被阳光一照,蒸蒸而散。就像冰雪遇纯阳,随即化为水一般,陈年寒积,汗出而解。所以很多里外受寒的病人,服用五通汤后,精神马上为之一振,整个身体好像松绑一样。

    《金匮要略》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为何肌表受风寒后,会引起内脏的积聚?为何古人说“诸症当先解表”?

    真空包装的食品,内外不通气,里面的东西都板结成一块,松散不了,可一旦用剪刀把袋口剪开后,空气灌进去,食物立即就松散开来。我们取这个象,不妨来看看

    人体腹中有寒积、满胀,就像板结的一团,从里面攻,揉捏,它都不容易化开。这时,何不先把表气打开,让外面那一层捆绑着身体的寒气先散走,里面的真元自然很快流通起来。

    爬山,刚开始病快怏的,走不动,一旦爬出汗后,寒从汗解,肌肉松通,便越走越快,而且人还不累。这就是因为通过运动发汗,让表气开通后,里气流通更顺畅。

    《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寒气在外面,客于外面肌表,照样会引起里面血脉不通。所以说,欲通里积,当先解表寒。这就是五通汤之所以能里外皆通的道理。故日:表解一身轻,里通一身劲。解表与通里,两者要并行。

2.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

    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消失,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所以说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

3.这方子,有三个思路,分治上中下,是哪三个思路?为何病人常年胃不舒服,治胃效果不好呢?为何说中医知道病人整体的脉势、病因病机.比知道病人得什么名称的病更重要? 

    我们一看,这不就是用通肠六药走下部,治地降其浊吗?然后用左金丸走中部,疏肝降胃,缓解木克土引起的反酸、胁肋胀不适。再用川芎、珠子参走头部,治天,所谓头痛不离川芎,而一味珠子参,亦是治头痛之妙药也,两味药合用把头部的郁滞从头发出

    这样上焦天部得透,中焦肝胃得和,下焦肠浊得泻,自然诸症调和,顿感舒适。治胃不独治胃,必须从上中下三部来思考。

4.治地部的药,不就是肠六味吗?老师常说通肠降浊可除臭,这独阴上泛引起的口臭,要上病下取,治在地。

    肠道者,土也,万物归土,归人肠中往下降,就不会传到别的地方去。而治人部的,就是胸三药,这三味药,升降开合,把胸中气机打开,上下之道路得通,胸气开,人阳光,臭气也能往下排。为何我们临床上最常用这三组药阵?人的胸部是上下左右的十字路口,人的腹部是下半身的三岔路口,人的颈部是头与躯干的要塞通路。

    你会发现颈部、胸部、腹部这三个点,是人体气机最容易堵塞壅滞的地方。所以治疗瘀滞,下手就是这三个点。如同城市里,当交通要塞、十字路口、三岔路口车辆往来通畅后,整个城市交通都一派顺畅。

5.人体上焦云行雨施,靠的是心肺,甘露洒须弥,滋润五脏六腑。肺主气、心主血的功能受损,用生脉饮,同补心肺,从上往下,如同给五脏六腑灌溉。

   效不更方,可用丸药收尾,饭前服桂附地黄丸走下下焦,饭后服生脉饮口服液走上焦。这样下面阳气得升、湿浊化,上面津液得润、雨露下,身体便会更舒服些。

    桂附地黄汤直接走下焦,把浊水排出去,再把肾阳命门之火制造出来,蒸发津液上承,所以大便稀、头颈不舒都为之解除。而生脉饮直接走心肺,养阴润燥,如天空布雨,滋润大地,可以除烦渴口干的病症。

    两方合并,利用方阵升清降浊。升清者,阳化气也,降浊者,阴成形也。而为何还要加入香附、木香?因为久病者,大都胸中有郁结,双关脉郁者,大都肝脾气机不舒展,用香附、木香,理肝脾,畅气机,解郁结,这样上下升降的通路就更顺畅了。

    老师说,你们回去还要再参这水火升降的道理。现在很多病人从大方面来看,身体都不交泰、不舒服。上下水火升降失司,中焦气机又壅滞,所以百病丛生。

    我们治病要有上中下通达的思路,上面降火以下行暖肾水,下面肾水上承润七窍,这样升降循环,才是天地交泰的气象。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心神思虑少了,气火就往下收,就像用生脉饮把精气神往五脏收,便五脏能吃饱饭,充满力量一样。当欲望减少时,消耗的肾水自然少。肾水消耗少了,就会慢慢地充实,沿着督脉、膀胱经升上来,头脑就清爽,记忆力强,耳聪目明,身轻体健。原来老师用桂附地黄丸就是让病人肾水自升,用生脉饮就是让病人心火自降。配上木香、香附,调左右肝脾,畅中焦郁滞之气机,令中焦升降更灵活。

    桂附地黄丸蒸水上承心,生脉饮降水下达。交通上下取诸中,这是《黄帝内经》治病的一个原则,也是加香附、木香调左右关脉的道理。

【问题】

【for非中医专业】

——————————————————

今天的打卡体验:

1、

     祝进步!

今天大概花了?min…最近的计时出了bug

明天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