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条两证”学会少阴病的治疗要点

 了然3z5ctoaa2w 2022-09-14 发布于广西

胡希恕经方医学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条是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阴证的根源是虚证,人体正气不足,阳虚,机体功能沉衰,故少阴病在望诊上表现为精神状态差、目瞑倦卧,就是但欲寐。人体正气不足,需要节省能量,最节省能量的方法就是睡觉了,所以虚证的人总想睡觉(但欲寐),类似于动物的冬眠以节省自身阳气。正气不足在脉诊上表现为脉微细而无力。仲景把望诊和脉诊作为少阴病的提纲,也突出了望诊、脉诊的重要性。实际上,少阴病提纲条文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脉微细、但欲寐只能反应是阴证,不能说明是表证。所以还要结合麻黄附子甘草的条文来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发汗就是汗法,针对的只能是表证,仲景认为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发汗的治法,治疗的少阴病,说明少阴病是表证。不是表证,仲景会发汗吗?以二三日无证,是无里证,虽然二三日了,但没有入里,仍在表,所以治法是微发汗。

通过本条可以明确:1、少阴病是病位在表,所以治法是微发汗。2、为何强调微发汗?是因为少阴病的本质是表阴证,正气津液不足,发汗容易伤津液,所以不能发大汗,只能微微发汗。3、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微发汗的,不能发大汗,所以处方中麻黄的剂量是二两,比麻黄汤中麻黄的剂量三两要小。4、麻黄、甘草是麻黄汤的底方,发汗解表,附子、甘草也就是四逆汤的底方,辛甘化阳。合在一起的治法是解表+温阳,针对的就是表证+阴证的少阴病。所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少阴病的代表方。5、阳证的时候正气充足,正邪交争于表,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而表阴证的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导致邪气将很快入里,所以表阴证的表证时间窗口短,需要积极治疗。仲景之所以强调二三日,就是因为阴证的时候邪气在表的时间短,二三日的时候邪气就往往入里了,此时虽然二三日了,但邪气没有入里,仍然在表,赶快用温阳解表的治法来微发汗。否则表证容易传变为里证的太阴病。

第281条的少阴病提纲条文明确少阴病为阴证,第302条明确少阴病是表证,结合这两条条文,可知少阴病是病位在表的阴证(表阴证),也就是太阳病(表阳证)的对立面。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始得之,说明疾病初起,阴证为虚证,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所以往往是不发热或低热的。表证的发热,其实是正邪交争的表现,是机体感受邪气后的反应,所以表证的发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正邪斗争的程度,热度越高,除了邪气实以外,也说明正气足。反之,表证的时候,低热或无热,除了可能邪气弱以外,还有正气弱的因素。正气不足,正虚无力抗邪的时候,想发热也发不起来,类似于机体反应不足。所以发热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是阴证还是阳证。

少阴病是不发热或低热,本条的“反发热”,和一般少阴病表现不同,仲景用了个“反”字,反常,说明必然是有原因的。脉沉也是少阴病的脉象特点,虽然少阴病提纲条文说脉微细,脉微细是从脉体粗细和指腹下的力度而言的,从脉位来说,表证多脉浮,但阴证的正气不足,气血浮不起来,所以少阴病脉往往浮细弱无力,或不浮而沉、细弱无力

以方测证来看,麻黄细辛附子汤是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变方,在麻附甘的基础上,麻黄、附子剂量不变,去炙甘草二两,加细辛二两,就是麻附辛方。麻黄解表+附子温阳,符合少阴病的温阳解表的治法。

方中的细辛如何认识呢?《伤寒论》中解表的代表药物是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细辛不是典型的解表药物,所以细辛不是用来解表的。《伤寒论》中温阳的代表药物是附子、干姜、桂枝、吴茱萸,细辛也不是典型的温阳药物,所以细辛也不是用来温阳的但细辛有一定散寒化饮的作用,同时有一定解表作用,用于沉寒锢冷、水饮内停证,如小青龙汤的外邪里饮方证,就用到了细辛

麻附辛方证,外有少阴表证,内有寒性水饮,所以在麻黄附子温阳解表基础上,加入细辛,细辛配附子温阳化饮,细辛配麻黄增强解表散寒,这就是麻附辛方证,甘草有缓急迫作用不利于水饮祛除,所以去甘草。正是有水饮存在,水饮相激导致了反发热,加之水饮郁阻气机而脉沉。故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征是: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基础上,里有寒饮但不重,表现为苔润滑或有发热者。

胡希恕先生医案
许某,男,47岁,初诊日期1978年5月4口: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

胡希恕先辨证为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麻黄三钱,制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该案中,无汗恶寒、头痛为表证,当辛温发汗以解表。虽然病位在表却已陷于阴证,如两手逆冷、无精神、舌质淡而脉沉细,均提示阳气不足、机能沉衰,属于表阴证,当温阳强壮以解表,故胡希恕先生治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因头痛明显,加入川芎以增强疗效。本案为表阴证,若不温阳解表,怎能收到经方“一剂知两剂已”的疗效?因此临床上表阴证的治疗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少阴病是病位在表的阴证。少阴病的诊断很简单,既符合表证又符合阴证的诊断标准,就是少阴病。需要我们掌握表证的诊断标准和阴证的诊断标准。少阴病的治法是温阳解表,因为阳气不足、津液已伤(脉微细、但欲寐),所以解表的时候要微发汗而不能发大汗,麻附甘是少阴病的代表方之一,麻附辛不是单纯的少阴病,而是少阴病夹饮,即少阴太阴合病的方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