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洲皇宫内的服饰用什么面料?

 新用户58062970 2022-09-14 发布于广东

沈阳故宫藏清宫织绣类文物概览

——面料篇之一:绫、罗、绸、缎

张正义

(沈阳故宫博物院展览陈列部,辽宁沈阳110011)

摘 要: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清代织绣类文物,多为宫廷内用,制作精细,工艺繁复,华美绚丽。它们既是宫廷生活和历史的见证,也是清代发达的丝织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绫、罗、绸、缎等丝织面料为纲,选取其中各类代表性文物20余件作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沈阳故宫藏品;清宫织绣类文物;绫;罗;绸;缎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时期,就开始利用蚕丝。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过蚕茧、蚕蛹、蚕纹装饰等史迹,丝绸的历史源远流长。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丝绢,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丝织品遗存。

丝织技术是将丝线编织组合成各类织物的方法。丝织物都由经纬线按一定规律组织而成,织造方法不同,出现了织物组织的变化。我国古代丝织物经过不断发展,出现了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缎纹织物等普通组织织物和特殊的绉织物、绒织物、纱罗组织等织物。反映在丝织物品种上,则有绫、罗、绸、缎、锦、纱、缂丝、呢、绒等类。

我国古代最初的丝织物为平纹织物。商代,王室设女蚕专管蚕事,染人负责染练,缝人负责裁剪。河北藁城台商墓出土了麻和丝织品,为平纹的麻、纨、纱等和平纹的绉丝及绞纱类的纱罗等。同时,商代已经能织造花纹精美的丝绸提花织物,瑞典远东博物馆保存有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带有回纹绮痕迹的商代铜钺,北京故宫也保存有带雷纹绮残痕的商代青玉戈。周代,设立专官管理丝绸手工业作坊,史籍中有“绣绩共职”的记载,织染与刺绣已有专门分工。春秋战国时期,织造技术及生产效率提高,织物产量增加,是我国古代纺织体系由原始纺织技术逐渐向手工机器纺织技术过渡的时期。《诗经》中多有描写当时服饰、纺织生产的句章。《史记》等史籍中关于楚庄王之爱马“衣以纹绣”,齐恒公“衣必纹绣”,吴国舟船上舞女二百人“皆服绣衣锦缎”等记载都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尚美服的风气,也是当时丝织业发展的反映。丝绸品种已有帛、缦、绨、素、缟、綄、纱、绉、绮、罗等。秦汉时期,提花技术进一步发展,丝织品种较为丰富。西汉时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南北两条大路,中国丝绸源源不断运到欧洲,从此中国被誉称为“丝绸之国”。

汉、唐以来,丝绸品种不断丰富,工艺技巧不断提高。例如汉代的起绒锦、经锦都名噪一时。隋唐时期,纺织业繁荣,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织物得以大量生产和使用,出现了纬丝起斜纹花的绫、锦、双面平纹锦、印经绸、红线毯、缂丝等新品种。唐朝廷在苏州特设“应奉局”,督办内府御用织物。北宋京城设文绣院,制作宫廷绣品。南宋朝廷迁都临安后,在苏州设宋锦织造署,将成都的蜀锦织工、织机迁至苏州,生产宋锦。宋代,缎纹组织大量使用,织物种类丰富。刺绣和缂丝技艺发展到极高水平,模仿画院工笔绘画,足以乱真。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了创新和发展,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织缎技术达到很高水平。丝绸纹样则继承了两宋风格,同时融入蒙古与西亚文化特色。金银线织物高度发展,元统治者喜爱“纳石失”,也就是文质富丽的织金锦。元大都设绣局、纹锦局,为百官刺绣服饰。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成为元代织锦业发展的代表。在苏杭设东、西织染局,织制云锦,满足王室的需求。

明代手工业发达,拥有北、南两京的内外织染局,工部织染所,南京供应机房和神帛堂。地方设织染局,以苏州和杭州两局的规模较大,为皇室、贵族生产丝织品及绣品。清政府重视桑蚕,以江浙、广东、四川、山东为主要地区,湖南、湖北则在清晚期逐渐发展。纺织机构的设置基本因袭明朝,除在内务府设有染作、衣作、皮作之外,江宁、苏州、杭州均设有织造府。3处织造生产的各种丝织品,如各种织金锦、妆花锦、闪缎、织金缎、暗花缎、妆花缎等,花色品种空前丰富,色彩鲜艳,纹样华丽繁缛,代表了我国古代织造业的最高水平。沈阳故宫院藏清代织绣类文物丰富,是研究清代纺织业、织物及服饰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以绫、罗、绸、缎等不同丝织面料为纲,选取清宫织绣文物20余件,作综合性研究和探讨。

1 绫

《玉篇》谓之“文缯”,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织物,质地轻薄,以斜纹组织织造或在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织物表面呈山形斜路,纹理象冰凌,故称“绫”。初见于汉代,唐宋时期,绫的生产达到高峰。唐宋时期规定以绫制作官服。元以后,生产及使用渐少。明代的绫,质地轻薄,一般作内衣、刺绣底料及装裱之用,生产已陷于衰退。清代,绫仍有生产,以江宁、苏州及杭州3处织造最著,又以吴江绫最负盛名。《乾隆吴江县志》载:“吴绫见称往昔,在唐充贡。今郡属惟吴江有之……其纹之擅名于古而至今相沿者,方纹及龙风纹,至所称天马,辟邪之纹,今未之见,其创于后代者,奇巧日增,不可殚记。”

早期的绫主要为斜纹地,明清时期出现缎纹地。绫可分为以组织变化显花和以织彩显花的“素”、“花”两类。花绫又有暗花、妆花之分。暗花绫是斜纹地上起本色斜纹花的织物,经纬线均不加捻;妆花绫则是一种以斜纹织物为地,在局部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进行显花,使用金线显花时被称为“妆金绫”。清后期,绫的织造技术虽完备成熟,但需求量及产量却不高,其生产渐衰,逐渐为缎取代。清代,绫一般制作内衣、刺绣底料及书画装裱之用。

图1为清红绫钉花夹驾衣。衣长132厘米,腰宽77厘米,袖长100厘米,袖口宽22厘米,下摆宽113厘米。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口,裾前后开。衣面为红色绫地,其上为平贴补花,花样为白、黄、蓝色丝线绣制的花纹,花纹单位为二则式。红素棉布衬里。襟缀圆铜扣4枚,领口缀圆铜扣1枚。国家三级文物。

驾衣为校尉之服,校尉穿红绸、绫制作的驾衣,系绿绸带,戴羽翎管缨帽。此衣为江宁织造织办,织成后送交銮仪卫,皇帝起驾出行或遇重大典礼护驾时穿用。

图2为清紫色万福万寿绫,长47尺,幅宽75厘米。紫色绫地上分别由卍、寿字及卍、蝠纹组成纹样,寓意万福万寿。国家三级文物。

紫色为红、蓝混合色彩。隋唐时期开始以紫色为贵色,原因可能是受周边少数民族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古代紫色染料只有紫草的根,制取困难,色彩易分解,更显尊贵。紫色由间色逐渐演变为与正色同等,甚至超过正色的地位,成为仅次于黄色系的尊贵颜色。如,清顺治年间规定:公、侯、伯,一品至四品等官,黄色、紫色、秋香色、玄色、米色及狐皮俱不许穿。

2 罗

罗,从组织上说,凡织入数根奇数纬纱(如3根、5根、7根或更多根)后绞扭1次的,称为罗。由于绞经与地经两种经丝有规律地绞缠形成网络,花纹美观雅致,透气性好,丰富了丝织品的表现力。罗的经丝是纠绞,孔眼呈椒形,古人所谓“方孔曰纱,椒孔曰罗”。

图1 清红绫钉花夹驾衣

图2 清紫色万福万寿绫

罗的织造始于商代,春秋以后品种渐多,由素罗发展为各种花罗。素罗为素组织罗织物,其经丝有弱捻,纬丝无捻;花罗,也称提花罗,利用不同的织法显示花纹图案。由于罗的质地轻薄,孔眼稳定,牢固耐用,可以用来制作夏服或幔帐。汉以来视作丝织佳品,尤其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多用以制作贵族衣裙。唐代,按制五品以上官吏方可著罗。宋代,织罗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很多暗花罗新品种。元以后禁令渐弛,穿者日众,织罗技术也空前提高。明代花罗织造技术更加完善,品种丰富,仅《天水冰山录》记载的花罗就达50余种。《明史·舆服志》记载,罗用于上自帝后下至文武官员的朝服、礼服的制作。明清时期,产于杭州的杭罗,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爽,耐穿洗,成为宫廷衬衣面料之一。清代苏州更是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秋罗等多种罗织物。

图3 清月白色暗花罗女衫

图3为清月白色暗花罗女衫。衣长85厘米,腰宽55厘米,下摆宽72厘米,袖长76厘米,袖口宽27厘米。面料为月白色暗花折枝牡丹纹罗,领、袖边均镶蓝缎及黑色回纹绦边,绦边内饰花鸟纹。前胸托肩部分盘饰团花。襟缀丝扣袢4枚,领口缀丝质圆扣袢1枚,余为双钮盘肠纹扣袢。国家二级文物。

暗花罗是在本色地上织本色花的提花织物,战国至明清一直较为流行,暗花罗有三梭、五梭、七梭之别。其特点是每织过三梭、五梭、七梭平纹后,绞经绞纽一下,绞经变换位置。

图4为清湖色罗绣平金万福寿如意女单袍。衣长111厘米,袖长67厘米,腰宽50厘米,下摆宽74厘米。大襟右衽,圆领,左右开裾,窄平袖。袍料为湖色罗,其上平金卍字、团寿字、蝠、如意纹、绶带纹,寓意吉祥。黑缎缘领边。襟缀镂空铜圆扣5枚。国家三级文物。

图5为清月白罗万代纹单套裤。裤长82厘米,裆宽35厘米,裤腿宽27厘米。清代后妃夏季便服,裤腿式,内侧开裾,上锐下平。裤口镶边两道,以月白色罗为面料,其上为卍字、如意云头、绶带纹暗花。饰彩绣花卉纹蓝缎边及云头纹黑缎边。套裤上端分别缀蓝色绸带2条,其中一条为环状,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开裾处分别缀月白色绸带2条,用于系紧裤腿。此裤穿用时套于内裤之外,起遮挡和装饰作用。国家三级文物。

3 绸

绸是一种组织较为简单的平纹、斜纹丝织物,表面平顺柔滑,厚薄适中,适合裁剪衣物,是我国蚕丝织物的基本品种。绸属中厚型丝织物,明、清以来成为丝织品的泛称。质地较紧密,手感较柔软,有光泽,穿用舒适,四季皆宜,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皆可穿用。

图4 清湖色罗绣平金万福寿如意女单袍

图5 清月白罗万代纹单套裤

绸,历史悠久,织造相对简单,名称初见于汉代,称“帛”或“缯”,六朝后织造渐多,质佳者成为贡品。宋以后品种不断增加,各地佳品出现,著名的有山西潞绸、山东茧绸、南京宁绸及福建瓯绸等。清代,绸料广泛用于制作服饰,厚重的品种可做外套和裤子,轻薄者适合制作衬衣和裙。清代绸的织造技术达到高峰,有二色绸、织金绸、妆花绸、绉绸、江绸、暗花绸等许多品种。现今,习惯上把绸与起缎纹效应的缎联系起来作为丝织物的总称——绸缎。

图6为清杏黄绸彩绣平金棉龙袍。衣长135.5厘米,腰宽66厘米,下摆宽110厘米,袖长91.2厘米,袖口宽23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直身式袍。两肩前后平金正龙四,襟前后行龙四,袍身彩绣云、蝠,间以桃花,下幅绣八宝立水,海水江崖。石青领,交襟上前后正龙一、行龙三。石青袖,袖端正龙各一,袖根行龙各二。内衬蓝绸里。襟缀鎏金錾花铜扣4枚。清宫档案记载此龙袍为光绪帝为太子时服用。国家二级文物。

图7为清绛紫色江绸彩绣牡丹水仙团寿纹氅衣料。全长148厘米,中宽153厘米,下宽153厘米,袖长111.5厘米,袖口宽45厘米。绛紫色江绸料上彩绣水仙、折枝牡丹、团寿字纹,水仙及牡丹纹各不相同,富于变化。附淡彩绣黑牡丹水仙团寿纹镶边2块,尺寸为121厘米×76.5厘米、135.1厘米×76.5厘米;月白缎绣牡丹水仙团寿纹挽袖1付,尺寸均为88.1厘米×76.5厘米。国家二级文物。

此衣料及刺绣配色丰富,反差鲜明强烈,清秀典雅,反映出晚清图纹表现方式及配色特点。江绸,也称“宁绸”,为清代江宁(南京)织造的丝织品,故名。质地紧密平整、挺括,手感柔软,坚韧耐磨,适合制作外衣。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载:“外褂则多用江绸,间用库缎。”

图8为清绛色江绸彩绣折枝梅花衣绣球棉袍。衣长134厘米,袖长62厘米,腰宽78.5厘米,下摆宽117厘米。圆领,大襟右衽,袖长及肘。绛色江绸袍面绣大朵折枝绣球花,整个图案设色柔和恬淡,纹样逼真。领、袖、襟边镶绛地正卍字织金缎,袖内饰蓝绸三蓝绣花卉衬袖,衬袖内衬月白绸里,衬袖镶蓝正卍字织金缎边。使用平针、套针、缠针、戗针等针法刺绣,变换灵活,针脚平齐,凸显花朵的灵秀与立体感。袍内衬月白色素纺绸里,内絮薄丝棉。襟缀铜鎏金錾花圆铜扣5枚。国家二级文物。

图9为清石青暗花江绸钉金团花披风。衣长94厘米,腰宽56厘米,袖长65厘米,下摆宽80厘米,袖口宽20厘米。对襟,面料为石青色暗团花狮子滚绣球纹江绸,领、襟及底边镶黑缎宽边,开襟处镶饰如意云头黑缎边。两肩及前后钉金八团,均为团花,前底襟钉金八宝立水,后底襟钉金海水江崖。蓝缎袖钉金菊花锦鸡。襟缀丝扣袢2枚。国家三级文物。

暗花绸为本色经斜纹地上织本色纬斜纹花的提花丝绸织物,厚重、细密、挺括,但光泽度不高,为明清时期春秋季主要服装面料。此种披风为清代妇女礼服,包天笑《六十年来妆服制》载:“妇女的礼服,最普通者曰披风,曰红裙。披风比于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则作天青色;而素服则作元青色,不得有异色。披风之内衬以袄,颜色随便。披风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对襟,长可及膝,有两袖,极博,以蓝缎而绣以五彩或夹金线之花。未嫁的闺女不得穿披风。”

图6 清杏黄绸彩绣平金棉龙袍

图7 清绛紫色江绸彩绣牡丹水仙团寿纹氅衣料

图8 清绛色江绸彩绣折枝梅花衣绣球棉袍

图9 清石青暗花江绸钉金团花披风

图10为清蓝绸彩绣菊花团寿纹镶边棉衬衣。衣长133.8厘米,腰宽74厘米,下摆宽101厘米,袖口宽25.1厘米,袖长58.5厘米。衬衣为清代后妃日常穿用最频繁的便服,多穿于氅衣或马褂内,也可单独穿用。此件衬衣圆领,大襟右衽,直身式袍。双层阔平袖折叠状,袖长及肘,不开裾。领、袖、襟镶边2道,分别为黑地彩绣菊花平金团寿字绦和梅花团寿织金缎。袍身平金银及彩绣9种菊花及团寿字。9种菊花以谐音寓“久居长寿”吉祥涵义。平金银与彩绣相互映衬,构图规矩大方,纹样写实,晕色和谐自然,针脚细密,水路清晰,凸显御用服饰的富丽尊贵。衬月白绸里,内絮薄丝棉。襟缀铜鎏金錾花圆扣5枚。国家二级文物。

图11为清桃红绸彩绣百蝶镶边女棉袍。衣长142厘米,腰宽47厘米,下摆宽74厘米,袖长69厘米,袖口宽23厘米。圆立领,大襟右衽,平袖,直身式袍。桃红色素绸为面,彩绣百蝶及寿字纹,领、袖、襟镶边3道,由外至内依次为卍字黑织金缎、黑石青江绸彩绣百蝶及平金团寿字、云鹤绦。此袍蝴蝶花纹对称,生动写实,设色明快鲜丽,精致工巧。内衬白棉绒里。襟缀铜鎏金圆扣5枚。国家二级文物。

百蝶纹为传统织绣纹样,以为数众多的蝴蝶构成图案。“蝶”与“耄耋”之“耋”谐音,蝴蝶因而被视为吉祥之物,寓意健康长寿,明清时期较为流行。

4 缎类织物

图10 清蓝绸彩绣菊花团寿纹镶边棉衬衣

图11 清桃红绸彩绣百蝶镶边女棉袍

古称纻丝,起源于汉,发展于唐,鼎盛于明。宋以前并无“缎”字,宋、元时以“段”字作“缎”,《吴县志》卷51《物产》中说:“纻丝俗名缎,因造缎字”。缎以彩色真丝为原料,以缎纹组织织造,经纬线交织位置按一定规律分散,分布均匀,不相连续,且有较长的经线或纬线浮现于表面,两者仅一种显示于表面的织物。缎地组织点浮线长,因而表面平整光亮,手感柔软平滑,外观富丽,且厚薄可按需要调整,适宜制作衣裙及巾帽鞋履。无花者为素缎,提花者称花缎。明代提花工艺发展,缎成为丝织品中的流行品种,为贵族重要服用品。晚明及清代,缎组织循环开始使用八丝(俗称八枚缎),织物表面更为光亮,品目繁多,有妆花缎、暗花缎、织金缎、闪缎、大蟒缎、寸蟒缎、广缎等。这些缎织物若以织造技术和外观特征区别,可归为暗花缎(包括素缎)、织金缎、花缎、妆花缎4类,其中暗花缎和素缎是织造各种缎织物的基础。

4.1 暗花缎

清代又称库缎,是本色单重提花缎织物,一般是经缎纹地,纬缎纹花,利用经缎纹和纬缎纹的不同来显现花纹。有时,经面缎作地纬面缎显花称为暗花缎,而纬面缎作地经面缎显花则称亮光缎。清代暗花缎组织比明代丰富。清初仍沿袭明代织法,以五枚二飞、五枚三飞为主,乾隆时期开始织造七枚二飞、七枚三飞、八枚三飞等缎纹组织。暗花缎经密大而细,纬密小而粗,经面效果突出。由于经浮线加长,经线弱捻,纬浮点几乎全被经浮点遮住,使暗花缎异常光亮,又有“油缎”、“镜面缎”之称,多用以制作服饰和幔帐。

图12为清湘色缎暗花鱼鳞纹暗八仙团寿字女棉袍。衣长106厘米,腰宽57厘米,下摆宽78厘米,袖长71厘米,袖口宽18.5厘米。立领,大襟右衽,裾左右开。袍料为暗花鱼鳞纹地上饰团花图案,经缎纹地异常光亮,纬缎纹花清晰,呈现出凸起的艺术效果。团花外层为暗八仙纹,中心为团卍寿字。袍内衬蓝绸里,内絮丝绵。襟缀铜质团寿字扣5枚,领口缀黑缎扣袢1枚。国家二级文物。

棉袍主体图案暗八仙为传统织绣纹样。以古代传说中8位神仙所执器物组成图案。因见器物,不直接出现仙人形象,故称“暗八仙”。明清时期流行。8种宝物为宝扇、宝剑、鱼鼓、阴阳板、葫芦、花篮、笊篱(莲或莲花)、横笛。

图12 清湘色缎暗花鱼鳞纹暗八仙团寿字女棉袍

图13为清红缎彩绣花卉袷幔帐。长282厘米,幅宽67厘米。幔帐以红缎为面,其上彩绣蝴蝶、瓜、桃、石榴、佛手、水仙、荷花、菊花、萱草、牡丹、茶花、玉兰、梅花等作主体装饰,构图生动,自然和谐,纹样繁而不乱,配色艳而不俗,充满生活气息,格调喜庆,寓意吉祥,为清代苏绣精品。国家三级文物。

图14为清品月缎彩绣折枝桃蝶女夹袍。身长127厘米,袖长63厘米,腰宽81厘米,下摆宽112厘米。圆领,大襟右衽,直身,平阔袖双层,袖长及肘,不开裾。品月色缎面遍绣折枝桃花及蝴蝶纹样,桃花纹样寓意“长寿”,蝴蝶两两相对而飞,寓“喜相逢”吉祥涵义。领、袖、襟镶边3道,由外至内依次为石青斜卍字织金缎边、粉红缎地彩绣桃花蝴蝶、浅绿地水墨绣蝙蝠纹罗。衬袖2层,分别为蓝地斜卍字织金缎、浅绿地金鱼水藻纹罗。袍内衬月白罗里。襟缀扁圆铜扣5枚,领口缀圆铜扣1枚。国家二级文物。

图13 清 红缎彩绣花卉袷幔帐

图14 清 品月缎彩绣折枝桃蝶女夹袍

4.2 云锦

亦名锦缎,是南京丝织品中的精品,它质地厚,花头大,配色对比强烈,富贵华丽,美如云霞,故喻之谓“云锦”。相传宋代以前就有云锦,盛于明清,明清时期为宫廷织品。南京云锦主要有织锦、织金、妆花3类。

4.2.1 织锦

南京的织锦是多彩提花织物,用精炼过的熟丝染色后织造。它的花纹是用不同颜色的彩梭、通梭织彩,整个彩纬都被平均地织入面料中去。显花的部位,彩纬露于面料的正面;不显花的部位,彩纬织进面料的背面。在面料的地经中有一根地经压住背面彩纬,形成经纬交组(扣背),因此整个面料厚薄均匀,背面光平伏帖。织锦的种类有“二色金库锦”、“彩花库锦”、“抹梭妆花”、“抹梭金地宝”、“芙蓉妆”等。

图15为清浅绿织锦缎夹袍。衣长135.1厘米,腰宽53.7厘米,袖长87.4厘米,袖口宽28厘米,下摆宽86.2厘米。圆领,大襟右衽,直身,平袖,袖长及肘,不开裾。织锦袍料,其上饰牡丹、菊花、蜀葵、海棠、蝴蝶等吉祥纹样。领袖襟镶边2道,为黑缎彩绣梅竹蝶边,藕荷色花绦。襟缀铜扣5枚。国家三级文物。

袍料用色多达10余种,属织造工艺繁复的多重经纬显花锦,其运梭细致工整,图案规矩匀称,为清代织锦精品。

图15 清浅绿织锦缎夹袍

图16为清蓝色织锦蟒缎。长695厘米,幅宽75厘米。妆花缎中有许多织有“蟒”纹的花饰,这样的也称蟒缎,有时只称“蟒”而不加“缎”字,如金钱蟒、白蟒、立蟒等。蟒缎的织造始于明代。蟒缎缝纫后即成蟒袍,无需刺绣,其上所织蟒数及图案排列视穿着者身份而不同,有升蟒、降蟒、五爪、四爪、三爪等区别。

蟒,为变形的龙纹,与龙的区别在于无角无爪。明代为官服纹饰,其形亦有变异,一般多绘有角爪,造型与龙相似。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1载:“衣服上所织四爪者,谓之蟒,民间通用;五爪者谓之龙,非奉钦赐暨诸王赏赉不得擅用。”清晚期,制度松弛,普通官服通用五爪,与龙无异。

图16 清蓝色织锦蟒缎

4.2.2 织金

是以金缕织造织物。我国古代将金银用于丝织品织造的历史悠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衣物上就有以金银线装饰的。三国时期的锦、蜀锦也使用了织金。宋元以降织金较为流行,多以制作贵族男女衣物。织金有织金缎、织金绸、织金纱、织金罗、织金锦等种类。

织金缎,是以五枚、七枚、八枚暗花缎或素缎为地,其上以圆金线或片金线作花纬或地纬织入,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以金线作地纬时,金线通梭织造,以金线作纹纬时,就用挖梭或以纬二重组织织造。明代织金缎,花纹多为花满地聚,花型大,多用片金线。清代的织金缎,为宫廷御用品,也称“库金”,因织成后要交内务府存放于缎库,故名。清代织金缎花型较小,注重金、彩的调和,金色柔和。装饰效果强烈,雍容华贵,华丽不俗,用于制作服饰、被褥面以及镶滚衣、裙边等。

图17为清藕荷织金缎梅竹纹女夹袍。身长134厘米,腰宽67厘米,袖长64厘米,下摆宽102厘米。圆领,大襟右衽,袖长及肘。袍身以藕荷色缎为地,织金梅、竹及海棠、秋葵花等纹样,领、袖、襟以金线作水波花形,钉双金边。袍内衬蓝绸里。此袍织金拈金匀细,金质光亮。襟缀铜鎏金扁圆铜扣5枚,领口缀圆铜扣1枚。国家二级文物。

袍面主体纹饰为“青梅竹马”,为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以竹、腊梅构成图纹。借梅花寓青梅,借天竹寓竹马,寓意夫妇之间从小一起长大,琴瑟和谐,相敬相爱。竹、梅纹样也常配以喜鹊或喜字为纹,寓意“竹梅双喜”。

图18为清粉红织金三多纹缎女夹袍。身长134厘米,袖长53厘米,腰宽74厘米,下摆宽110厘米。袍身面料为粉红色缎,其上织金三多纹。领、袖、襟镶边3道,由外至内分别为黑缎菊花织金缎、月白地织金回文绦、黑丝花绦。衬袖3层,由内至外依次为月白缎、石青缎菊花织金缎、藕荷色花边绸。袍内衬蓝绸里。襟缀圆铜扣5枚。国家二级文物。

此袍以寿桃、石榴、佛手构成图纹,合称“三多”,为传统吉祥图案。寿桃寓意多寿,石榴寓意多子,佛手之“佛”谐音“福”。明清时期三多纹较为流行,多用于装饰男女衣物、首饰等。

图19为清品月织金缎菊花衣夹坎肩。衣长72.5厘米,下摆宽86厘米,肩宽36.5厘米。圆立领,领口镶饰假翻领,对襟,四开裾,无袖。领、袖、襟镶边3道,由外至内依次为黑色勾莲纹织金缎、素黑缎、里为蓝缎地岁寒三友纹藕荷边花绦。襟缀机制币式扁圆铜扣4枚,领口缀圆铜扣1枚。内衬雪灰绸里。国家三级文物。

菊花色彩绚丽,傲霜斗雪,被赋予了长寿、吉利的涵意。明清时期菊花纹饰较为盛行,有延年益寿之吉祥寓意,并与其他纹饰相配组合成多种吉祥纹饰。此坎肩镶滚繁缛夸张,镶滚部分所占面积较大,坎肩面料主体纹样反而位居其次,甚至一侧菊花纹样的裁剪尚不足1个单元。这种重镶滚的装饰手法,是晚清女装的流行风尚的反映。

图20为清绿地八宝小金寿字织金锦。长550厘米。此织物纹样在绿色地纹上显现蓝、白、紫、黄等色的八宝纹样,颜色循环,富于变化,间以织金寿字纹样,图案富丽华美,寓意吉祥,观赏性极强。国家三级文物。织金锦因在缎地上以金线或银线织出花纹而得名,又名库锦,有“二色金库锦”和“彩花库锦”2种,属云锦类。纹样多采用显花效果好的小单位花纹,即满花,或称“遍地花”,以达到显金效果。

此锦主体图案为八宝,为传统织绣纹样。以民间传说中的8种宝物构成图案。宝物的搭配时有差异,主要有金珠、银锭、方胜、如意、犀角、古钱、珊瑚、石磐、宝书、毛笔、艾叶(也称蕉叶)、菱镜等,选用其中4种图案的,习惯上仍称“八宝”。明清时期多用于男女便服及首饰。

图18 清粉红织金三多纹缎女夹袍

图17 清藕荷织金缎梅竹纹女夹袍

图19 清品月织金缎菊花衣夹坎肩

图20 清绿地八宝小金寿字织金锦

4.2.3 妆花

因地组织不同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品种。妆花工艺始创于明代南京,是云锦织造工艺中最为复杂的品种。织造上吸收和继承了缂丝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以绕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彩绒纬管,在各类丝织物上做局部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纹样题材多以花卉、动物等为主。受元代纳石失的影响,织物多加捻金、片金、银线,更显富丽、贵重。清代,妆花成为妆花缎的简称,装饰效果强烈,是制作服饰、被褥、垫面等的高级材料,大有取代织锦之势。

妆花织造技法传承于世者,只有妆花缎一种。妆花缎是在缎地上挖织五彩缤纷的各式图纹,产生的时间不早于元代,以明前期为下限,明清时期兴盛。挖花技术使妆花缎的用色不受限制,同一纬线位置上,有时可挖织10余种,甚至多达三四十种颜色的彩色绒纬,色彩层次极为丰富,远高于一般的缎类织物。它改变了以往锦缎织造以段换彩,色条明显的缺陷,在丝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将织锦缎配色技巧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妆花缎是珍贵的提花丝织物,清中期前,非职官不得服用,以后部分妆花缎织品才逐渐成为贸易品。妆花缎集各种织锦技术大成,体现了我国古代提花丝织物的最高水平。

图21为清明黄织锦妆花缎坐褥。边长70厘米。以彩云花卉妆花缎为面,里衬为红缎。此缎配色丰富,色彩变化自如,纹样逼真,织工细腻,花、地间形成较强的凸透感,直观表现出较强的刺绣效果。国家二级文物。

图22为清绿色寸蟒妆花缎。长1650厘米,幅宽76厘米。清代妆花缎中的寸蟒妆花缎,是用金线和彩绒织出“小团龙”或“侧面立龙”,与“四合如意骨朵云”相间排列的八则或四则的花纹图案。因这种花纹直径很小,故有“寸蟒缎”或“金钱蟒缎”之称,又因整个“四合骨朵云”纹样形状似鱼,也称“鱼妆”。此匹妆花缎机头织“杭州织造臣文达”款识。国家二级文物。

图21 清明黄织锦妆花缎坐褥

图22 清绿色寸蟒妆花缎

4.3 花缎

是指在缎纹地上以彩色起花的彩色花缎。利用少量的不同色彩及不同组织,以及颜色对光线的不同反射,织出不同的效果,织造复杂程度不如妆花缎。清代花缎品种丰富,有闪缎、鸳鸯缎、漳缎、广缎等。

唐代织物已使用闪色技术。五代前蜀《宫词》有“盘凤鞍韈闪色妆”句,说明蜀地已产闪色织物。闪缎则可能形成于宋代前后,至迟不晚于明代。它是通过色相与明度方面对比强烈的异色经纬来取得闪色效果。织造上,闪缎经线较细、捻度较强,纬线较粗,一般不加捻。较细的经线不能完全覆盖与经线色彩对比强烈的纬浮点,因而出现和经缎面不同颜色的闪色效果。色彩配合有红白闪色、深青闪大红、红闪绿、青闪红、蓝闪红、蓝闪绿等,又以红闪绿最为多见。纹样题材方面较为简单,常采用清地大(中)型散点花纹,以大朵折枝牡丹和缠枝莲最为常见,也有花卉、鸟兽和吉祥图案。一般使用植物染料染色,如红色用红花和茜草,黄色用栀子、黄蘖、郁金,蓝色用蓝草或菘蓝,黑色用皂斗等。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福建、四川、广东等地都生产闪缎。

图23为清红色绿勾莲闪缎。长825厘米,宽76厘米。红地绿勾莲,勾莲心有莲蓬,纹样循环为四则花。此缎织造细密,构图简练,色彩对比强烈,花纹富丽大方。机头织“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款识。国家二级文物。

莲花,传统织绣纹样,也称“芙蓉”、“芙蕖”、“荷花”,出污泥不染,被视为纯洁与清静的象征,除用作织物纹样外,也用于建筑及其它各类其他生活用具及器皿之装饰。春秋时期已用作青铜器的装饰题材。佛教传入后,莲花又成为佛教的图纹标志,并衍生出宝相花纹样。明清时期,除单用莲花作装饰纹样外,也常配以其它各种纹样,表达多种吉祥涵义。

图24为清石青色黄勾莲闪缎。长1419厘米,宽76厘米。石青色黄勾莲,勾莲心有莲蓬,纹样循环为四则花。机头织“两淮盐运使司臣德寿”款识。国家二级文物。

图23 清红色绿勾莲闪缎

广缎产于广东地区,纹样轮廓、线条工整清晰,配色鲜艳,繁而不乱,表现手法独特。与著名的粤绣一样,织品大都赋予欢乐及热烈的气氛,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装饰效果极强。

广缎的织造工艺与云锦中的织锦缎如出一辙,都是以多彩的纹纬妆彩提花,属重经重纬的高级丝织物,只是织物的花纹设计、颜色配置及艺术表现形式受地域文化影响而有所不同。广缎的地组织也是五枚、七枚、八枚缎纹,外观上类似闪缎,但色彩远多于闪缎,颜色也更为鲜艳。用色上多见橘黄、玫瑰红、粉红、大绿等,配色上通常采用反差强烈的对比色,如大紫大绿相间,甚至采用更加品艳的颜色对比使用,形成光彩夺目、热烈的视觉效果。纹样题材方面,有花鸟、花蝶、蜜蜂纹等,图案及花型一般小巧细碎,但线条自然工整,繁而不乱。分类上,广缎当归入花缎,以沈阳故宫藏品为例,机头多有“花缎”款识。

图25为清绿地花蝶纹广缎。长1056厘米,幅宽73厘米。绿色经纬线织七枚二飞经面缎地纹,以黄、白、枣红、玫瑰红、紫等色绒线为纬纹,通梭妆彩织蝴蝶、蜜蜂、芙蓉、天竹、牵牛等各色花卉纹。纹样生气盎然,寓意吉祥,极具装饰效果。国家二级文物。

图24 清石青色黄勾莲闪缎

图25 清绿地花蝶纹广缎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2]宗凤英.明清织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包铭新,李甍,沈雁第.闪缎[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4]李英华.丰富多彩的清代锦缎[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10).

[5]王光镐,杨玲.明清织绣[M].北京:艺术图书公司,1995.

[6]包铭新.妆花缎初探[J].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3(3).

作者简介:张正义,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清代历史及文物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