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龙泉官窑?

 云儿的天空 2022-09-14 发布于湖北

近来,龙泉官窑的命名颇为蹊跷,据说是经由国内的青瓷专家汇聚一堂,定性命名的,浙江省博物馆在第一时间将馆藏的龙泉黑胎青瓷标本换上了新身份证——龙泉官窑。很是有人欢呼雀跃,被学术界压抑多年的“龙泉仿官”终于得以正名了!可细琢磨后感觉有些不对啊!怎么着也是官窑啊!为何学术界无人喝彩呢?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龙泉窑窑址考古发掘了几十年,不能说不累累硕果,但能对应窑址关系捋清楚龙泉官窑是什么概念吗?既然不能!这么匆忙命名意欲何为呢?说来两宋官窑共有三处:一曰北宋官窑,二曰修内司内窑,这两处窑址在哪儿都悬着呢!第三处的郊坛下官窑,窑址已明确在杭州。显然命名者并没有充分的窑址依据和底气推断龙泉官窑就是官窑或内窑,甚至定名为龙泉官窑也不能圆其说,那么命名龙泉官窑有什么意义呢?是想说龙泉官窑的属性是地方性质的域名官窑吗?既然“龙泉官窑”脉络没有那么清晰,还不如继续“龙泉仿官”更适合些!因为起码还有想纠正错误的学术在继续努力!现在颇有点小富即安的味道!这水被搅和得很浑了!

    关于官窑,典籍描述已经非常明确

    宋人叶寊《坦斋笔衡》是最早的有关官窑的最经典论述,可惜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关问题没有定论,令人不解:“------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江南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除个别外,学术上认识基本一致,即该句与上文汝窑论述(略)无关。但也几乎无人认为其与下文有逻辑关系,这是学术文章中是著名的鸡肋句。而被忽视的逻辑关系就是:由于“江南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才在“政和间由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若该因果逻辑关系成立,官窑地点无疑就是在龙泉。政和共八年(1111-1118年),政和间应是1114年,是官窑确切的开始烧造的时间。“京师”当然是指朝廷。“京师自置烧造”是朝廷直管窑务的体制。“名曰官窑”,官窑已是专属名词。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后苑是指迁都杭州后的皇家宫廷园林,而中兴渡江是后苑建设的明确的时间节点,邵局是指定的承建人。

——“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所谓遗制是官窑体制,袭是沿用之意。修内司原有职能只是皇家修缮部门,“置窑于修内司”应是将官窑划归修内司管辖之意,以取代原窑由朝廷直管的模式。“名内窑”是对官窑的重新命名之意。

    还有一篇鸡肋篇》也有这样的描述:“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精巧。”宣和共七年(1119-1126年),则宣和中约为1123年。政和间1114年到宣和中1123年共是9年,到北宋灭亡的时间1127年,官窑存在时间约为13年左右。禁廷制样须索是朝廷对官窑的管理方式,从“质颇粗厚”到“益加精巧”,说明徽宗是满意的。

    上述两篇典籍可非常明确,北宋官窑就在龙泉,南宋立国之后,将官窑划归修内司管辖,命名为内窑,官窑是内窑的前身,顺理成章仍是在龙泉。那么为什么“汴京官窑”会成为有众说一词之误呢?追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对“京师”的传讹之误。笔者查了下,清代《景德镇陶录》官窑条有:“宋大观、政和间在汴京所造”。后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也从此说。看来清代是最早将“京师”作“汴京”的,上两部著作对现代影响很大。再上溯到明代所有典籍,似都无官窑窑址在汴京的说法。

图片

疑似官窑贯耳瓶,尺寸34厘米,大断纹开片,釉色类似梅子青。龙泉大窑窑区。

图片

官窑贯耳瓶,底足为白胎。

    窑址考古和存世实物的胎骨信息才是突破口

    龙泉瓷土资源非常丰富,质量优良,适合就地取材。该瓷土的特点是烧制后呈青白胎色,是含铁偏高所致,瓷片中普遍可见黑色褐铁颗粒存在。镜下观察瓷土却很白净,呈润泽糯米状,这是龙泉胎的基因特徵。所谓龙泉白胎瓷是指胎土经淘洗,黑色褐铁颗粒相对较少。而黑胎是青白胎内添加了不同比例的紫金土(高铁)所致。黑胎中的紫金土呈颗粒或团状非常清晰,与胎没有交互侵染特征,添加特征明显。有一现象也值得关注,窑址堆积的瓷片胎色深浅也不尽相同,瓷片釉色变化也是色彩缤纷,说明是黑、白胎混搭入烧,釉料各色也是同时入烧。胎土的不同配比和釉料的变化是否是为了获得色彩缤纷釉色值得深入探讨。

图片

疑似官窑直径贯耳瓶,尺寸35厘米,釉色类梅子青,大断纹开片。龙泉大窑区

图片

底足为黑胎。

    笔者注意到故宫博物院、上海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在尝试做过不同窑址之间、存世器物与不同窑址的瓷片等在物质成份的比对研究,从公开发表的数据看,无论在胎、釉的成份检测结果基本上都是离散的,这与上述胎的深浅和釉色的变化是吻合的。这都足以说明,将传世之物与窑址出土的瓷片之间在胎、釉成份上的比对研究方向是错误的。还有一例,如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一篇耿宝昌先生的论文,提到有二十几件曾被故宫老前辈们确认北宋官窑器,经无损伤检测,得出其元素成份与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出土标本接近的结论(实际也是离散的,所谓接近是有几个测点偶合而已)。这意味着故宫遗存的北宋官窑或已被全盘否定。但这结论唯独没有排除郊坛下和老虎洞窑使用的瓷土是来自龙泉的客土的可能性。民间确有这样的传说,杭州郊坛下官窑的瓷土就来自龙泉。从郊坛下官窑的实物器看,其胎骨的基本特徵确与龙泉极为相似或吻合。何况,西湖的形成是火山口成因,就地哪里来的瓷土呢?瓷土的来源是客土是必然的。笔者推断,郊坛下官窑的瓷土和部分釉料是从水路在龙泉装船,沿瓯江入海,再从钱塘江的溯江而上,在凤凰山江段上岸。

    纵观北宋期间各大窑系,龙泉窑的瓷土是最优质的瓷土。能与其基本特徵媲美的只有湖田窑的瓷土。两窑址的历史地位空前绝后。如果说龙泉引领了两宋的青瓷的巅峰时代,那么景德镇则开启了元代以后的彩瓷的未来。实际上,两地瓷土还是很类似或相近的,只不过龙泉含铁略高,湖田麻仓土含铁较低,因此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土比龙泉的更润白。进入到彩瓷的时代后,才是龙泉青瓷走向没落并最终被景德镇窑取代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景德镇在明代永宣成化和清代康雍乾时代的宋官窑仿古是最出色的,其基本胎骨与龙泉相近是最重要的条件。综上,当代学术界只有借助矿物分析学的手段,建立起传世官窑瓷器和窑址瓷片胎骨的基本基因图谱,方为正确的研究的手段和方向。目前,学界在存世官窑、传世哥窑、哥窑、龙泉窑以及在郊坛下、老虎洞、龙泉黑胎/釉窑址等所做的成分精确检测的数据出现离散是绝对的!两宋期间的古人随机的胎土/紫金土参和,加之釉料配比的变化性决定了两宋龙泉窑的釉色丰富的变化。元代以后龙泉窑色彩才走向简单化。而到了明代早期的龙泉官窑的色彩基本可用单一来形容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