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丑书之首,老百姓不懂,还是中央美院教授真不行?

 没有烦恼的人 2022-09-15 发布于广东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王镛以书法出名。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很多国字号头衔的书法家,却因为一手颇有争议的书法,被网友评为十大丑书之首。尽管也有不少挺王镛的人,强调他的书法是真正的高水平,不过却显得底气不足。

图片


能够混到像王镛教授这样的位置,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必然是有过人之处。其他方面的专长先不去探讨,至于王镛的字为什么会被网友评为丑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字形,也就是专业术语的结体,他的字结体与传统的经典作品大不一样,看上去极度不稳定,有点儿人仰马翻的感觉,确实很难为大众所接受。

图片


不过这并没有违背传统,古人同样认为结体险绝是书法应该追求的,真正的善于弄险是一种很高的书法层次。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就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字形险绝虽然不是最高层次,也已经很不一般了。结体善于弄险,按理说应该归为高书的行列。

图片


古代结体善于弄险的大家还不少,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都有这类险绝的作品。特别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更是字字险绝,被专业人士称为米芾无正字。但是无论二王,还是米芾尽管字儿写的险绝,但是总体给人的感觉却很平和,这与当代结体险绝的丑书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图片

左边是王镛作品,右边是王羲之《兰亭序》选字,从结体看不稳定,但是右边的字更平和沉静
两者最大区别是古人写的险绝的作品,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是平和、沉静;今人的丑书虽然也追求险绝,却燥气满篇,给人以躁动不安、非常不舒服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古人写字无论平正还是险绝都是自然写出来的,而今人是为了创新,有意识地去制造险绝。这其实就是孙过庭极力反对的“标置成体,鼓努为力”。太过刻意,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图片


有意和无意会造成书法截然不同的感觉,宋四家之一、大才子苏东坡就说:书无意于佳乃佳。他还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只有不去刻意书写布局,书法的神采才会显现。作为美院教授,王镛不可能不知道苏东坡的书论,但是却无法得到无意之佳作,原因主要就是美术学院、甚至中书协都在片面强调书法形式“创新”,而忽略了书法神采的体现。

图片


其实书法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从秦汉书法的自觉性出现开始,中国书法一直遵循道家所说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就是南朝大书法家王僧虔所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只追求形质的书法,就是王镛这样的字儿,由于没有自然书写显露的神采,必然会演变成丑书。

图片

网友把王镛的字儿归为丑书,还真不是不懂,书法的审美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丑书的险绝由于缺少了神彩,并非古人真正意义上带神采的险绝。如果王镛的字儿不能化躁动为平和、写出神采来,就上不去层次,永远也不会为书史和大众接受,只能是一种不成熟的探索作品,自然也无法摆脱丑书的恶名。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