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僧虔《笔意赞》解读

 画村 2011-07-31

王僧虔《笔意赞》解读

王僧虔《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王僧虔是南齐著名书家和书论家。通文史,精音律。少即善书,得家传,工隶、行、草书。

宋文帝刘义隆见其书素扇,遂感叹:“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宋孝武帝(刘骏)欲擅书名,僧虔不敢表现其能,常用拙笔写字,以此见容。

入齐,书名尤盛,所谓“雄发齐代”。齐太祖(萧道成)亦善书,笃好不已,尝与僧虔睹书,书毕,问道:“谁为第一?”僧虔答道:“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太祖大笑说:“卿可谓善自为谋矣。”(事见《书断》)梁武帝(萧衍)曾评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古今书人优劣评》)。

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书迹传世。另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行世。

《论书》和《笔意赞》是王僧虔的代表论著,在中国书论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笔意赞》见于《书苑菁华》第18卷。此文一序一赞,仅一百多字,以《告誓》与《黄庭》为范本,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学书的方法,如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字帖的选择与特点,用笔的标准及结字的方法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其语言简练,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真不愧大家手笔。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的原则,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

评价成功的书法作品,看什么?看“境界”!“境界”的内涵是什么?是“神采”!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唯上,形质次之。”张怀瓘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然而,“神采”从哪里来?答曰:读书与养性!

王僧虔读书与书法的关系可谓一语中的,中国书法史也反复证明此真谛所在.

朱和羹《临池心解》在谈到如何习书时说:“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苏轼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笔意赞》,是较为高级阶段的书法理论,总结了以往经验,切实可信。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笔书相忘,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说到“书之秒道”,自然应该以神彩为首要,而形质则在于次要地位。但学书总是先从形质入手的,也不可能有无形质而单有神彩的字,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僧虔所说的形质,是指有了相当程度进行组织而成的形质,仅仅具有这样的形质,而无神彩可观,不能就算已经进入书法之门,所以又说:“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对于形质虽然差些(这是一向不曾注意点画笔法的缘故),而神彩确有可观,这样的书家,不是天分过人,就是修养有素的不凡人物,给他以前人所称为善书者的称号,是足以当之而无愧的。若果是只具有整秩方光的形质,而缺乏奕奕动人的神采,这样的书品,只好把它归入台阁体一类,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一般所说的字匠体。用画家来比方,书法家是精心于六法的画师,善书者则是文人画家。

我说僧虔对于学习书法的要求,不是一般的,而是较高的。他称颂的是笔意,而不仅仅是流于外感的形势,他讲究的还有神彩,这是作品的精神面貌。他要求所写出来的字,不仅要有美观外形,更要有美满的精神内涵。这种要求,不是勉强追求得到的,而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艺术实践,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即文中所说的“心手遗情,笔书相忘”的境界,只有到了这种境地,艺术家才能随心所欲,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倾注到作品中去,使写出的字,成为神采奕奕的艺术品。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这里专谈工具,并不是说非用什么纸、墨、笔不可,它的意思是,要做好一件事,工具的讲究也是必要的。

纸用浙东绍兴剡溪的藤料制者。墨是采用河北易水墨工所作烟墨。笔要用心圆管直者,笔毫是用兽毛制成,取短一些的为副毫,包裹一撮长一些的在中心缚成圆而尖的笔头。若心管不圆,就不便于四面行墨;管若不直,当左右转侧使用时就不很顺利。管直心圆,才是合用的笔。浆是墨汁,何以说深?因为唐以前的砚台都是中凹,像瓦头一样,所以前人把砚台又叫作砚瓦。这种砚式,是和墨的应用有关系的。易水法未有之前,魏晋书人所用的大概有石墨和松枝烟墨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有渣滓的,都是像粉末一样,只能用胶水之类调和着使用,不能研磨,不像锭子墨那样,所以凹砚才能派用场。后来有了锭子墨,就须用平浅面砚来磨着用,中凹的就不甚方便了。色浓是说蘸浆在纸上写字,其色浓厚。浆何以能在纸上,自然是使毫行墨的缘故。故笔毫必须深入饱含墨汁,写起来才能酣畅,根根毛都起作用。前人主张万毫齐力、平铺氏上,是很有道理的。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告誓》笔势略谨严些,《黄庭》则多旷逸之致。谨严之势易拟,旷逸之神难近,故分别次第,使学者知所先后,不过如此而已,别无其他奥妙。倒是要懂得从范本上临习,须要求得些什么,这比选择范本的意义,我觉得还要重大些。

这里举出王羲之的《告誓》和《黄庭》两种,固然因为这是王家上代遗留下来的妙迹,但也是当时爱好者所递相传习的好范本,所以不去远举蔡、崔、锺、张诸人作品。即羲之所遗名迹,亦不止此两种。要知道,这也不过是随宜举例,不可拘泥,以为此外就没有适宜于学习的范本了。

凡好的字,必然是形神俱全的。和一个人体一样,形是具有的筋骨皮肉,神是具有的脂泽风采。所以这里,不但提出了骨和肉,而且加上丰润字样,再加上“人妙通灵”,这就提示出临习的要求,以及其方法。不得死拟间架,必须活学点画,借以探索其行笔之意,而悟通灵妙,方合学习的道理。就是说,不但要看懂它,而且要把它写得出。一切字形,当先映入脑中,反复思索,酝酿日久,渐渐经过手的练习,写到纸上,以脑教手,以手教脑,不断如此去下工夫,久久就会和范本起着不知不觉地接受作用。

始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

进一步就点画形象化地来说明一下,使学者容易有所领悟。努是直画,勒是横画,无论它是横是直,都必须有力。横、直两者,是一字结构中起根本性作用的笔画。在蔡邕《九势》中也是特别提出“横鳞、竖勒之规”来说明它的用笔之法的。槊和钉都是极其健劲刚直的形象,书法家要求他的笔力也是呈现出槊钉般的刚劲气势,这就突出了字形须有雄强的静的一方面,也要有姿致风神的动的一方面。故再用凤凰张翼而飞,芝草秀出,花光焕耀来作比拟,成为形神俱全的好字。能够这样使毫行墨,才能当得起米芾所说的“得笔”。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这四句所说的更为重要,粗了何以不觉其重,细了何以不觉其轻,这是由于使毫行墨得法的缘故。凡是善于运腕,提和按能相结合着运用这管笔的人,就能做到这样。每按必从提着的基础上按下去,提则要在带按着的动作下提起来,这样按在纸上的笔画,即粗些,也不会是死躺在纸上的笨重不堪的笔画,提也不会出现一味虚浮而毫无重量的笔迹。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这与《书谱》中所说的“差之一毫,失之千里”是同一道理。理解了这些,当临习时便应当注意到每一点画的细微屈折的地方,不当只顾大致体势,而忽略了下笔处,这是学习书法的唯一窍门,不可不知。

《笔意赞》最后有两句话“工之尽矣,可擅时名。”这是应该批判的。我们学艺术的目的,绝不能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