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

 倩红 2022-11-14 发布于四川

    王僧虞:《南齐书·王僧虞传》

《笔意赞》是较为高级阶段的理论。

一、书之妙道1,神彩2为上,形质3次之,兼之者方可绍4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5,书不忘想6,是谓求7之不得8,考之即彰9。乃1011《笔意赞》曰:

注释:

1.妙道:精妙的道理。

2.神彩:书法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

3.形质:指书法外在的形状。

4.绍:继承,接续,此指继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绍世而起”。

5.达情:表达情意。

6.不妄想:不随便想。

7.求:追求。

8.得:得到。

9.彰:明显、显著。《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者也,而闻者彰。

10.乃:这样、如此。

11.为:作为。

释文:

书法创造的精妙之处,首先在它的精神风貌,其次是形质,兼有两者,才能算承继并弘扬了古人。由此说来,那是容易多得的?必须使心忘情于笔,手忘情于书,心与手能表达其情意,作书时不随便乱想,这叫求而不可得到,考察它就很明显,作《笔意赞》以说:

即神彩是主要的。而形质居于次要。但学书者先从形质入手,其初无神彩可观。这并未入神彩之门,前人的书家之论,所写之字,神彩形质:二者都是具备的。我们学书法,我要二者兼备,才算成功。

在书法史上,公认的书法家,其传世之作,有的形质差些,而神彩确有可观,也是可为书之大家。

若果只是形质,而缺神彩。这样的作品,只好把它归入“台阁体”。即一般人所说的匠书。

书之高者,称笔意,即更有包满的内涵。有着相当纯熟的阶段。即“心手达情”,“笔书相忘”的境界。这种境界,才能随心所欲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倾注到作品中去,使写出来的字,成为神采奕奕的艺术品。

二、剡纸12易墨13,心圆14管直15。浆深16色浓,万毫齐力17

12.剡纸:浙江绍兴剡溪藤料制品。

13.易墨:河北易水之烟墨。

14.心圆,笔心要圆实。心圆便于四面行墨,能产生具有立体感的线条。

15.管直:左右转侧方便。

16.浆深;墨汁深,深在此是指笔毫饱蘸墨汁,而非色也。

17.万毫齐力:将笔平铺于上,每根毫都能着力起作用。

释文:

剡溪之纸,易水之墨,笔心圆且笔管直。墨汁深、色泽浓,万毫落纸均齐着力。

笔要用心圆管直的。浆指的是墨计,要浆深色浓。色浓,即字色的浓厚。根据毛笔各部之作用。前人主张“万毫齐力”,平铺纸上,是很有道理的。古代用的工具是很有讲究的。

三、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18,入妙通灵19

18.骨丰肉润:指骨肉丰满,指书法雄劲有力,喻婉媚美好。

19.入妙通灵:达到奇舟妙之境与神灵相通。

释文:

先临摹《告誓》,再摹写《黄庭》。骨肉丰满雄劲婉媚,达于妙境,通于神灵。

即作者主张先临王羲之的《告誓》,再临王羲之的《黄庭经》。《告誓》笔势略谨严些。《黄庭》则多旷逸之致。谨严之势力拟,旷逸之神难近。不得死拟间架,必须活学点画。

四、努如植槊20,勒若横钉21。开张22凤翼23,耸擢24芝英25

20.努如植槊,竖画像植槊一样的劲挺。

21.勒若横钉,横画像用横钉钉物体一样的有力。比之谓横竖笔画要有遒劲之力。

22.开张:舒展。

23.开张风翼:指书势的舒展和妍媚。

24.耸擢:高耸突出。

25.灵芝:此为传说中的瑞草、仙草,用以形容笔画的形势之美。

释文

竖弩如槊(古代兵器)一样劲挺,横勒如钉一样有力。舒展开凤的双翼,像高耸突出的灵芝一样艳丽。

努为直,勒为横,二者都须有力。是一字结构中起根本作用的笔画。《九势》也有“横鳞,竖勒之规”来说明它的用笔之法。槊和钉都是极其刚劲刚挺直的形象。笔力应呈现出槊和钉般的刚劲气势。强雄之劲。

五、粗不为重,细不为轻26。纤微向背27,毫发死生28

26.粗不为重:指粗的笔画不是将笔毫重压在纸上,是下按先提。细不为轻:指细的笔画不是笔毫轻飘而过,而是有提又有按。

27.向背:迎合与背弃.

28.毫发:指字的每一笔画和行笔。死生:美丑好坏,成功失败。

释文

粗的笔画不是将笔毫重压在纸上,(而是下按先提),细的笔画不是笔毫轻飘而过,(而是有提又有按)。行笔的纤微和向背,即使毫发那样的小,也都会关系到字的成败。

此上犹为重要。粗了何以不觉得其重,细了何以不觉得其轻。这是由于书者使毫行墨得法的缘故。

六、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29.工之尽矣:工夫到头、到家。

30.可擅时名:可以享有当时的名誉和声望。

(只要)工夫到了家,(则)可以享有当时的名誉和声望。

凡是关于运腕,提和按能相结合着运用这管笔的人,就能做到这样。

提按,每一按必须从提着的基础上下去,提则要在带着按着的动作下提起来,这样按在纸上的笔画粗些,就不会是死躺在纸上的,笨重不堪的笔画,提过不会出现一味虚浮而毫无重量的笔迹。

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虚发。即书谱中“差之一厘,失之于里”。

这样,临习时使应当注意到每一点画的细微的地方,不当只顾大致体势,而忽了下笔收尾。

要观其下笔处,这是学习位的唯一窍门。

王僧虔(426——485年),南朝宋齐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宋左光禄大夫王昙首之子,仕宋,官至上书令,仕齐,转侍中、丹阳尹,卒谥简穆,喜文史、通音律、工书,享誉当时。姜夔《绛帖平·齐侍中王僧虔》中写道:“简穆特善评书,言必稽古,未尝以己意定高下,又与齐高帝较书之优劣,其言不让,亦犹子敬自称过父。当时人自重书名如此”。南朝庾肩吾《书品》称其书“雄发齐代”,宋孝武帝欲善书名,僧虔不敢显露其能,遂常用拙笔作书,以此见容。齐太祖尝与赌书,书毕问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太祖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传王僧虔的书论有《论书》、《又论书》、《答齐太祖论书启》和《笔意赞》等。

本篇是关于《笔意赞》的释读,故而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该论中,读过这两段文字,会让人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受,可以说王僧虔书论的杰出贡献应该是对东晋尚意、尚妙书法美学思想的一个理论形态的总结,而且还提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即“神彩”与“形质”,以及创作的相关问题。

首先:是此文的标题——“笔意”,这是继东晋关于“书意”的零星言论而来的。一个“赞”字进一步突出了“笔意”,用“笔意”而不用“书意”,可以想象得到王僧虔对用笔、笔法、笔意等重要的概念和美学范畴是表现出了极大关注的。文章开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一个“妙”字使其具有了很浓的时代特征。我们知道,魏晋以来,书画艺术界乃至整个文艺界都在流行着“妙”的概念,王僧虔在他的书论中也将这个“妙”字吸收了进来,并且和书法之“道”联系在一起,要求书法要表现出“书法之道”就是要努力地去表达笔意之妙,可以说这是对魏晋以降尚意、尚妙书法美学思想的一个理论形态的总结。魏晋时期这些零星的、只言片语的书法美学思想和书法创作理论,在《笔意赞》中得到了彰显,王氏使这些论述更明确、更成熟、更显常态化、更集中化了。

在王僧虔的其他书论中,他提出了“天然”和“功夫”、“力”和“媚”的审美范畴。而在《笔意赞》中,他又一次提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神彩”与“形质”,或者说“神”与“形”。这同当时的绘画美学发展是相吻合的。南朝自宋开始,逐渐着重富于感官刺激的外在形式美学,如绘画中谢赫的“气韵生动”,“形神”问题的提出我们可以看作是绘画艺术“形神”问题在书法理论上的具体阐述。王僧虔明确的指出“神彩为上,形质次之”,认为“神”居“形”上,充分肯定了书法艺术重视精神特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王氏是辩证的看书法的“形神”问题的,他认为过分的注重“神彩”,“形质”就会成为一堆毫无生命律动可言的死的线条,如若过分的重视“形质”,则会使书者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上,而无法“进乎道”。故而,王僧虔特别强调对于“神彩”和“形质”应当取兼之二者的态度,“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的美学要求是要“兼之二者”,这种“中庸”的价值取向对后世书论影响极大,王僧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这样辩证的看待“形神”问题,着实令人钦佩。另外,在“形神”说的阐述之余,作者还有骨丰肉润,入妙通灵的命题,将放在了一起,要求作品既要有笔力支撑,又要有妍媚依附,这样才能不激不厉、不刚不柔,“兼之二者”,这正如“神形”,形是居神的体魄,神是主形的精魂。神虽然看似“求之不得”,难以捉摸,但“考之即彰”,也是可以把握的,“骨肉”亦然。

王僧虔《笔意赞》的第三个历史贡献,在于书法创作的心境方面。其言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此之谓书法要想创作出精佳的作品,必须心手双忘,书笔相忘,书不妄想,达到人书俱臻化境的境界。之所以说王僧虔高明,就在于他能抽出一个字,用以概括书法创作的心境。王僧虔是玄学高手,深得玄学意旨,有很深的玄学造诣。此处的,颇有些庄子美学中“心斋”、“坐忘”的玄理之境。《庄子·天地》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这虽然说得很玄深,但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又的确如此,它符合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它在对立的统一中生发出一种忘怀一切的自由感,仿若如斯,方能创造出“骨丰肉润,入妙通灵”的神来之作。

《论书》见于《书苑菁华》第11卷。其简明扼要地论列了自东汉至南朝宋的40余位书家的成就、特点。自古以来,品藻人物,评论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要么抬高,捧一通;要么贬低,骂一通。而王氏对汉以来书家的品评,却权为客观、公允,包括自家祖辈、亲属亦能如此,实在难得,精神可贵!其品评书家的方法,亦为后世所推重并继承。

《笔意赞》见于《书苑菁华》第18卷。此文一序一赞,仅一百多字,以《告誓》与《黄庭》为范本,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学书的方法,如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字帖的选择与特点,用笔的标准及结字的方法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其语言简练,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真不愧大家手笔。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的原则,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

王氏的这些论述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点];王僧虔(426485),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王羲之的四世族孙,即王导的五世孙。宋孝武帝时,官武陵太宋,后累迁至尚书令。入齐,转侍中,溢简穆。

王僧虔是南朝齐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通文史,精音律。少即善书,得家传,工隶、行、草书。宋文帝刘义隆见其书素扇,遂感叹:“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宋孝武帝(刘骏)欲擅书名,僧虔不敢表现其能,常用拙笔写字,以此见容。入齐,书名尤盛,所谓“雄发齐代”。齐太祖(萧道成)亦善书,笃好不已,尝与僧虔睹书,书毕,问道:“谁为第一?”僧虔答道:“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太祖大笑说:“卿可谓善自为谋矣。”(事见《书断》)梁武帝(萧衍)曾评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古今书人优劣评》)。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书迹传世。另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行世。《论书》和《笔意赞》是王僧虔的代表论著,在中国书论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