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赓续三阳文脉 咏唱时代之歌 ——《南坡诗词吟稿》序

 毕之航作品 2022-09-15 发布于甘肃

读闫陪辇老师的诗词,让我真正体会到传统儒家所推崇的人生修为的进阶之道在于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坦率地说,闫老师的修为是一个不借于物外平台、不困于情境舒紧的自在境界,是笃定于艺术追求、永远在路上的境界。而这正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

因为闫老师诗书画的成就,所以他所居住的刘家沟——三阳川渭南镇一个偏僻的山坡上的古老村落,成了天水文化界众多人士心中的世外桃源,这应了那句“有仙则灵”的老话。就是在这样一个干旱的黄土坡上,闫老师用一生的精力,除了农耕,行医,就沉浸在书海砚池,用笔墨,用文字构筑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闫老师的书画作品早已经蜚声域外,对他的诗词,一样受到大家追捧,他是真正根植于黄土地的传统诗人!

闫老师诗词作品,题材广泛,举凡题赠亲友,感赋时事,歌咏人物,流连山水,唱和交谊,往往应时应景,显示着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以及熟练驾驭汉语言文字的功底。在体裁选用上,不论古风、七绝、七律、五律、长短句等都能和内容相得,依照各体声律准确传达真实情感。而具体到每一首作品,守律极严,也极讲究章法;或直抒胸臆,或委曲蕴藉,意象选取,用事用典,往往熨帖流畅而不牵强;至于用语则明白晓畅,毫无凝滞,且妙句多多。

品读闫老师的诗词作品,我们会徜徉在他的生活,他的艺术世界之中,这是一个很有韵味的“文化现场”!按照诗词研究者的惯例,在闫老师的诗词 “语境”,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卦台山、三阳川、天水、书画、农家、收成、时事等等意象。

这些场景意象一方面是诗词的歌咏内容,一方面也是诗词品读的背景要素。也就是说,闫老师用诗词构建了一个以天水三阳川、卦台山为地理核心的艺术世界,然后所有有关的题赠、感悟和情感都基于这个文化地域而随着节令和人事展开。在这个世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生长在农村,尤其在交通不便,总体上还有些闭塞的西北黄土地上农庄的种种真实,和一个用一生去追求艺术——历尽艰辛而矢志不移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在品读闫老师诗词的时候,对上述场景意象,我是会不由自主有代入感的,因为闫老师的诗词,是构成三阳川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截面。在这个当代场景,我不仅想到卦台山伏羲文化的传承、三阳川文化的源远流长,还会想起近代三阳川先贤和他们的努力。

我们三阳川是天水的著名文化之乡,有清一代就出了三个进士(顺治朝的蒲珩、道光朝的吴西川、光绪朝的杨润身),民国初期就有三人进入甘肃省议会(王汝翼、张炜、毛祯),后期有朱青选、李文会等,让人痛惜的是在解放以后,这一片文化厚土却在相当长的时段内,寂寂无名,一些走出本土的达人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却对家乡关注不足;本土的一些文艺名家,往往着眼于对国内时尚的追摹,却对本土的文化元素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扬,至于诗书画全面发展的文艺通才少之又少!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三阳川文化建设和发展,完全是一个“自发又自然的状态”,毋宁说存在一个文化断档和空白,这和三阳川六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十二万人口极不相称。

然而,进入闫老师的艺术世界,我们会眼前一亮,他创作的伏羲十二功绩图(诗配画),早已为伏羲文化研究者瞩目,也被宣传部门重视,他创作的表现三阳川、卦台山风景民俗的作品(诗、画)数量不菲。这给沉寂已久的三阳川乡村社会的带来文化和艺术的亮色,从历史的角度看,闫老师就是在这个时代赓续三阳文脉的文化达人!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嬗变和故事的美好时代,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山乡巨变的时代,有闫老师这样一个地道的农民,以医者圣心,以艺术自许,扎根基层,用笔墨点染,用文字歌吟,唱响的正是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声,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够以艺术的方式回顾这一段历史的不平凡,也能够以诗人的心境体会宏观政策在民间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因而闫老师的诗词又有了社会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是个性、努力、时代风云际会的结果,有了勤奋,有了天才,更需要有培植天才的土壤和平台。闫老师的平台就是黄土坡上的田垄和他的村庄,在这样的平台,庸常会把人消磨成一个简单的生命,无声无息乃至了去无痕,而闫老师用自己一生的辛勤努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一个不断自我超越,坚毅弘道的典范!

他的诗词他的书画和他的励志故事都将成为三阳川厚重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久远流传!

2020.03.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