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怒衰乐之未发的中和之道,可以解决历史公案“圣人会不会发怒”的问题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中和之道,取自于儒家的经典《中庸》:“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并因此称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需要重点理解的是:“喜怒衰乐之未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首先,在心中已经有了“喜怒衰乐”的情绪,已经萌动。如果没有发生的话,那么,“喜怒衰乐”这种情绪方面的事件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其次,准确理解“未发”的方向。未发,不是没有在心里萌动。心中没有萌动,只能说明内心里是一片空寂的状态,当然更不会有诸如“喜怒衰乐”。这里的“未发”,是没有发于外,还没有流露在脸面上。

那么,后面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给上面的“未发”做了最好的解释。发作出来后,都恰如其分。该发六分喜就表达六分,这便是“发而皆中节”。既不过分,又没有不及。过与不及都是一个道理,都不是“中节”。

那么,圣人之道,就是这样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说的“致中和”,就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圣人也会有“喜怒衰乐”的情绪表达,只不过圣人“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所以,圣人也会发怒。

圣人之怒,与凡人之怒不一样。从上面的文字道理上讲只是“中节”到位与否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区别还是很大的。

圣人的情绪,只是放在引发情绪的事、物上。当事、物已经解决后,圣人的情绪仍然回复到本来的样子,心中空空如也。但是普通人则不同,会把情绪执着在带来事、物的人身上,并且这种情绪一直留在自己的心里。

因此,圣人无心,凡人有意。圣人无心,雷雨过后天空晴朗;凡人有意,大雨过后一路泥泞。

这便是中和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