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不同的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陆秀米选择了反抗,谭功达选择了改变,谭端午选择了逃避,庞家玉选择了妥协,但他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悲剧收场。 ✍东篱 《春尽江南》主要讲述的是谭功达和张金芳(对,就是上一本中带着孩子不断上访最终把自己嫁给了卸任县长的那个女人)的儿子谭端午的故事。 年轻的诗人谭端午和仰慕者李秀蓉一夜风流后不告而别(还拿走了她口袋里所有的钱),一年半之后的再次神奇地偶遇,已经改名为庞家玉并且即将结婚的秀蓉依然选择了嫁给端午,在经历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包括出轨)之后,两人婚姻随着江南的春天一起走向尽头,而“江南三部曲”也走到了尽头。 合上书,多少觉得有些不甘心:就这么结束了? 想想前面那两本,每一本几乎都描述了一个厚重的时代,到了时间上最接近当下的这一本,反而就写了个爱情婚姻故事? 印象比较深的是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细节: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谭端午都在读一本书——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这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春秋笔法”。 难道说,《春尽江南》里面也藏着“春秋笔法”? 带着这样的想法再回到书中,忽然发现其实对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都有提及,但都是“微言大义”,点到即止,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发现。 譬如教育。围绕端午和家玉的孩子谭良若,书中写了很多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孩子的老师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给学生进行演讲,但对谭端午直言邀请的“都是成功人士,你不在邀请之列”,而这个老师自己,还出版了本叫做《通向哈佛的阶梯》书;良若能进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离不开庞家玉与侯局长的各种“交易”,当有人请教送了多少的时候,家玉说“要么不送,要么就往死里送”;关于教育的目的,良若日记里的一句话已经说明了一切,“万一我考不进前五十,我就自杀”!幸好,故事里的家玉因为自己的原因,最终想通了,“我曾经很可笑地希望他出人头地。现在已经不这么想了。平平安安的,就好”。可是,我们身边,还有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没有想通? 譬如医疗纠纷。书中通过作为律师的家玉写了一个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失去了父母亲的孩子因白血病死在了医院,相依为命的奶奶以“医疗事故”将帮助他们的医院告上法庭。到了后面,甚至点明“作为一个医疗机构,院方首先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救人,而是法律上的免责”。医患双方,谁是谁非,谁又能真正说得清? 譬如学术研究。大学时候,谭端午在导师给出的继续攻博或者就职之间,错误地判断了导师的“真实意图”,以笔试第一的成绩在面试中败给了“一位女进修教师”。后来端午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对于一位教授的发言,他琢磨了好几遍,最终也没搞懂他说的是什么,由此感慨“大学里的所谓学问,已经发展到了何等精深的程度”! 譬如环境问题。书中不仅调侃雾霾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风景之一”,“空气污染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直视太阳而不必担心被它灼伤”。还借两个有志于环保公益事业,自己成立“大自然基金会”的姑娘之口,道出天机——“在目前的中国,如果脱离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你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 此外,关于“绝对不用农药和化肥的有机蔬菜”(P31)、当下的电视节目(P12、P124、P174、P229)、死亡后殡仪馆火化过程中的猫腻(P258-P260)、拆迁(P33)、上访(P82)、豆腐渣工程(P11)、买房(P92)、老人赡养(P102)、婆媳关系(P87,家玉和张金芳的“斗智斗勇”)、企业改制下岗(P145)……几乎这个社会上正在发生着的一切,书中都能找到若隐若现影子。 最狠的,莫过于对“法”的质疑。这在王元庆和庞家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谭端午的同母异父的哥哥王元庆,读书时学业成绩优秀却因肝炎辍学,九十年代中后期依靠倒卖钢材起家发迹,但因为跟合伙人投资意见不合,莫名其妙遭到黑打、恐吓、被公安机关逮捕后又以“抓错了人”释放……最后拿自己的所有资金与红十字会合作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精神病治疗中心,将近四千万的投资,不要任何回报,唯一的要求是在疗养院给自己留个房间,最终他也果然成了治疗中心的第一个病人。 被“误抓”后释放的时候,警员告诫他,“不是能不能抓你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抓你的问题……公安机关向谁道过歉?你脑子进水了。只要我们想查,你就是有问题的。这一次没问题,不等于说下次也没有问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资深律师庞家玉的遭遇,面对房子被强占这一问题,她在法律途径内居然完全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依靠“黑社会”的力量夺回属于自己的房子。 庞家玉的同事徐景阳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同样是醉酒撞死人,你可援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他死刑,也可以按一般的交通肇事来个判一缓二”“法律并不真正关心公平”“法律的着眼点,其实是社会管理的效果和相应的成本”“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法律的条文本身,而是对它的解释和灵活运用”。 格非从整体上也这个时代给出了评判:
这些,难道不都是一把把锋利的刀? 格非也明确指出,“其实这个世界本质上从来没有变。既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 而前两部中作为理想王国一般存在的地方“花家舍”,到了这一部里,王元庆原本打算把它变成一个“大庇天下寒士”的地方,但被他的合作伙伴张有德垄断之后,先是让本地人“自愿地”搬迁到了窦庄,然后改造成了一个合法而隐蔽的销金窟,美其名曰“伊甸园”。 面对现实,三部曲中,不同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人面桃花》中,陆秀米选择了反抗,想要进行彻底地推倒重建;《山河入梦》里,谭功达选择了改变,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去变革发展;到了《春尽江南》,谭端午选择了逃避,以“君子不器”的方式想要置身于社会之外,庞家玉则选择了妥协,完全按照游戏规则去融入现实。 但他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悲剧收场。 家玉临终前,曾经做过一个很奇怪的梦:她梦见自己出生在江南一个大户人家,春末的季节里,荼蘼花已经开败,父亲突然出走,不久之后一个革命党人来到了家中…… 烟花易冷。 浮生如梦。 何必当真? 2018.4.10 图书信息 作者: 格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