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3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经典摘录】

※故必有完美之人才教育,始能产正当之国民领袖。非然者,不胎求子,庸有济乎?

人才教育以外,又当以普通教育为根本,以造成健全之公民。

学理幽深,研究始明。教育学术,吾人所宜研究,庶南辕无北辙之虞,奏刀有理解之效也。

独学寡闻,千虑一失,集会琢磨,厥利有三:一、可以交换知识也。二、彼此可以鼓励也。三、可以互益兴趣也。

研究之道,果何在乎?一、疑难须发乎中,标题须则其要。二、问题既拟,则必征求知识以解决之。征求知识之法,主观言之有三:一曰虚心,二曰留心,三曰专心;客观言之有三:一曰明辨,二曰比较,三曰统列。

征求已有之旧知识二法:一曰交谈问答,二曰读书;探觅新知识二法:一曰观察,二曰试验。

教育家欲比较两教授法之优劣,则课堂之设备同,课本之教材同,时间教师同,其他教法同,以及学生之年龄、男女、程度、家境同,然后施各异之教法,而后可知其结果之究孰优孰劣也。

讨论时最忌者有数事,一曰闲谈,二曰盲从,三曰成见,四曰武断。

忘己忘人,俱为要道。忘己则大公无我,真理是徇;忘人则独扦己见,不畏诽谤。

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教育研究法》)

【若有所思】

根据文意,本篇似为某教育研究会成立并请陶行知先生担任“指导员”时的讲话,文末注明本文发表于19186月,百度上查陶行知生平,有1917年秋回国并于1917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是否就是此?但一是“改进社”,一是“研究会”,且再无其他资料可查,存疑。

全文重点讲了三个问题:国家何以必有教育?教育何以必有研究?研究何必待集会?

国家何以必有教育?陶行知从“共和”出发,认为“共和”必备两个要素:正当之领袖和健全之公民。两个要素分别对应两种教育:人才教育和普通教育,其中普通教育是根本。无论是领袖还是公民,都是“共和之长城”,而造就这长城的,是教育,没有教育而妄想造长城,无异于“不胎求子”。因此,教育家的天职在于“考察吾国之长城造乎未造,所造者完乎不完,何者应改弦更张,何所应补苴修正”。

教育何以必有研究?“教育之举措,悉当根据于学理”,办教育不能随心所欲,今天心一热想起做这样,呼啦啦一帮人全赶过去,明天上级要求做那样,又呼啦啦撤回来另起炉灶……教育是有规律、有规矩的,是得依据“学理”的,但“学理幽深”,于是必须得研究,只有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才能明白教育、懂得教育、办好教育。

研究何必待集会?陶先生举了三个好处:交换知识、彼此鼓励、互益兴趣。接着详细介绍了“研究之道”:“疑难须发乎中”,教育研究首先得找准问题,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标题择其要”,找准问题之后,得有一个简要明了的标题;“征求知识以解决之”,这里的知识,既得学习“已有之旧知识”——文献法,又得探觅新知识——实验法、行动研究……读至此处,不禁惊叹——原来,陶老先生也深谙“课题研究”之道啊!至于“比较两教授法之优劣”云云,完全就是“同课异构”嘛!

2016.5.11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3-9-1
页数: 429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346217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