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8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经典摘录】

※ 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必能用最少的金钱,办最好的学校,培植最有生活力的农民。我们深信他们能够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但要想这种教育普遍实现,必须有试验、研究、调查、推广、指导之人才,组织,计划,经费,及百折不回的精神,方能成功。(《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

【若有所思】

 说是“摘录”,其实几乎已经接近全文了。后文是四个“一百万”(筹募一百万基金、征集一百万同志、提倡一百万学校、改造一百万乡村)的目标和呼吁。

这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宣言。

甲午海战惨败,惊醒了无数仁人志士,将国家前途与自己的命运牢牢捆绑在一起,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教育界的先驱。

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并于1922年2月第一次董事会上聘请陶行知为总干事,推进教育调查、教育测量、科学教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社团,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召开年会,参与世界教育会议,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新教育》《新教育评论》,创办了后来赫赫有名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囊括了胡适、张彭春、陈鹤琴等诸多教育名家。

完全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组织的推动下,在这样一群人的奋斗下,若假以时日,中国教育史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历史没有假如,无情的战火还是湮灭了这一切。北伐战争开始之后,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事实上已经无法开展活动,1926年12月14日,即此宣言发布十一天之后,陶行知在给中华教育改进社同事凌冰(济东)的信中道:“来书说到本社经济情形,已是山穷水尽,这是事实,谁也不能否认。……本社之所以山穷水尽是因为中国教育已到山穷水尽了,我们倘不能为中国教育找出生路,决不能为本社找出生路”。

1927年4月5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出紧急通知,暂停年会,此后也再未召开过年会,社务无形停顿。

陶行知在选择担任年会总干事之时,北洋政府曾试图任命其为武昌高等师范校长,也有人联络聘请他回金陵大学任校长,或许,做出这一艰难的选择,他也面临过强烈的内心挣扎与冲突,但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家的勇气、智慧、眼界与担当,他励精图治,试图用这一方舞台力挽狂澜,实现其教育救国的宏愿,尽管后来改进社举步维艰,但直到1930年4月12日晓庄被封闭之时,他依然奋斗不止。

历史,总是由这些敢为天下先的人来创造与书写。

……

俱往矣。

2011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在京举行,仍持原有之宗旨,以继先辈之遗志。网站首页上,一个“用心滋润幼苗”的logo、一句“以教育的方式推动中国进步”、一行“Founded in 1921”,深蓝的背景下,十位先行者深邃的目光穿过时空、直视古今。

且,拭目以待。

2016.5.17

(注: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官网)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3-9-1
页数: 429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346217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