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摘录】 ※ 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 ※ 人的长矮也是生成的。我们可以把一千个人依着他们的长矮顺序排列:从长子看到矮子,只见各人渐渐的一个比一个矮;从矮子看到长子,只见各人也是渐渐的一个比一个长。在寻常状态下,我们找不出一大群的长子,叫做长子阶级;也找不出一大群的矮子,叫做矮子阶级。……生成之智慧只有渐渐的差别,没有对垒的阶级。智慧既无阶级,自然谈不到打倒、拥护的问题。 ※ 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智慧既无阶级,真知识也就没有阶级。 ※ 伪知识能成阶级!什么是伪知识?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 ※ 我只说真知识的根是要安在经验里,没有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假使我们抹煞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而不去运用,那真可算是世界第一个大呆子。我们的问题是要如何运用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使它成为我们的真知识,而不要成为我们的伪知识。 ※ 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 ※ 经验比如准备金,文字比如钞票。……钞票是不可滥发的。学者不愿自欺欺人,必须根据经验去发表文字。文字是不可滥写的。滥发钞票,钞票便不值钱;滥写文字,文字也不值钱。 ※ “伪知识”阶级是特殊势力造成的,这特殊势力在中国便是皇帝。……皇帝引诱天才进伪知识圈套有几个法子:一、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吃好饭的希望;二、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做大官的希望;三、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光宗耀祖的希望。 ※ 皇帝手段太辣:一方面是积极的推重伪知识,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类的话,连小孩都背熟了;一方面是消极的贱视伪知识以外的人,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是从娘胎里就受迷的。……只要“书香之家”四个大字便可把全家世世代代的天才圈入“伪知识”阶级。 ※ 八股发明以后,全国士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去钻取的知识乃是彻底不值钱的伪知识了。这种知识除了帝王别有用意之外,再也没有一个肯用钱买的了;就是帝王买去也是丝毫无用,也是一堆一堆的烧去不要的。 ※ 土豪、劣绅、讼棍、刀笔吏之害人,我们是容易知道的;教书先生之害人更广、更深、更切,我们是不知道的。教书先生直接为父兄教子弟,间接就是代帝王训练“伪知识”阶级。 ※ 老八股好比是根据本国钞票发行的钞票;洋八股好比是根据外国钞票去发行的钞票。它们都是没有准备金的假钞票。 ※ 请看三十年来的科学,发明在哪里?制造在哪里?科学家倒遇见不少,真正的科学家在哪里?青年的学子、书本的科学是洋版的八股,在讲堂上高谈阔论的科学家,与蒙童馆里的冬烘先生是同胞兄弟,别给他们骗走了啊! ※ 我们应当明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辨别它的真伪;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伪的便用不出去。 ※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这个名词,更是要不得。假如书是应当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应当吃的,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的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吃,叫做不吃饭的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不成为有脚可以走路的活书架子了吗? ※ 起个取真去伪的念头,是走向生路的第一步。明白伪知识的买主已经死了,永不复生并且绝了种,是走向生路的第二步。以做“读书”人或“读书”先生最可耻,是走向生路的第三歩。凡事手到心到——在劳力上劳心,便是骑着千里驹在生路上飞跑了。(《“伪知识”阶级》) 【若有所思】 读此文,冰火两重天:一时觉得酣畅淋漓大呼痛快,一时觉得芒刺在背直冒冷汗。 陶行知先生先从“知识阶级”这一名词说开了去,用个头高矮无法分出“阶级”生动形象地说明白了“智慧”和“真知识”是没有“阶级”的,那什么才有阶级呢?伪知识才有! 接着说什么是“伪知识”,一言以蔽之,“不从经验里发生”的便是伪知识。 这一论断很容易受到攻击:难道,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亲身体验才行吗?那么,要知道被刀割是要流血的就得拿刀割一下试试?那要知道毒药是会死人的呢? 陶行知先生可没那么容易授人以柄,又用一个寻常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嫁接:一种树枝接到另一种树枝之上,是可以开更美的花结更好的果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知识的载体是文字,陶行知于是用“准备金”和“钞票”来比喻“经验”和“文字”,说明滥发的文字“不值钱”,有了这个例子,顺理成章地从先秦诸子是“根据自己的准备金发可靠的钞票”、孟子“只许孔家一家银行存在”一路讲下来,直说到“孔家银行”最忠实的员工颜习斋……千百年来各学派间的争斗与接纳被他形象生动地演绎成了银行间的排挤和互通。 “伪知识”阶级的靶子既已立好,接下来且看陶行知先生如何打靶。他先挖的是这一阶级是产生的根源:作为创业之主的皇帝要把江山当做子孙万世基业,于是得想办法让“天才”不能得到“真知识”,怎么办呢?用衣食、官爵、名利为饵,引诱他们都进入“伪知识”的圈套,于是乎,“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那后来的“变法”、“维新”呢?陶行知先生也指出,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是“洋八股”。(对于清末的变法维新运动,是否一概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从陶先生当时的角度看和我们如今站远了回头去看,不可同日而语)。于是,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伪知识”阶级有两种,一种是老八股派,一种是洋八股派。 接着,陶行知先生顺笔写到了“读书”。他指出说“读书”不如说“用书”,接着大批“读书人”一词,甚至说未来的一天,当人们都崇尚真知识的时候,“三百六十行中绝没有教书匠、读书人的地位,东西两半球上面也没有中华书呆国的立足点”…… 今后,还敢自称“读书人”吗? 那,“读书笔记”要不要继续? 2016.5.25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