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跃迁》读书笔记(3)联机学习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书籍信息

作者:  古典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7-8-1
页数: 304
ISBN: 9787508678887

内容摘录

第三章  联机学习

              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学习总没错。

这个思路是错的。

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的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功利性读书法)。

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极其功利地读书,按需分配地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会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那样就不会有太多知识烦忧你了。

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

如果你知道学什么,也知道如何学,那么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把知识变成知识晶体

四种常见的知识结构: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世界上没有什么“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事。如果不经过提炼,含金量高的金子和普通石头没有什么两样,你根本看不出来。你用这么长时间翻查了许多知识,相当于在家里堆了一堆矿石,请务必把它们萃取出来,成为晶体。

大量看知识晶体→尝试模仿知识晶体→自己创造知识晶体。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联机学习

案例1:“学五渣”的美国大学申请术。

案例2:李小龙的快速崛起之道。

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三种学习思路:

  1. 自学:自己找答案;

  2.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3.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人类历史上三次著名的知识大爆炸,都是跨界联机学习的直接成果。

  1.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2. 古希腊文明诞生

  3. 文艺复兴

多元、互联、跨界,最终形成知识跃迁,创造出大师辈出的年代。

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就不值得学习。

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

一个好问题是你开始创造的第一步。

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问题是船只。

在水流不太快的时代,你可以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许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识爆炸、洪流的时代,你只有登上船只,才能保持和时代同步。守在岸上,只能被远远抛下,望洋兴叹。

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

5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1.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代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3. 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4.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知识 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i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开放、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东篱小记

这是阅读得比较揪心的一章。

古典在这一章里说,最愚蠢的阅读方式,就是从书的第一页开始读的方式。

我读书的方式,正好就是这样的。

甚至,连封面、封底、折页都不放过。

总之,只要打开一本书,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字。

这应该也是一种强迫症吧。

难怪,书读了那么多,“认知效率”并不高。

不过,自己读书,原本就只是为兴趣,为消遣,与“功利”早已背道而驰。

那就继续愚蠢下去吧。

我实在不准备改,也不愿意改。

“萃取知识晶体”和“联机学习”这两个方面,我自己深有体会。

读完一本书,再以笔记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不仅会对书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也为自己今后有需要查找的时候提供了便捷的索引。

这个过程虽然有些花费时间,但,既然要产出“晶体”,当然没有那么轻松。

好多年前,因为要完成一个课题,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我加入了一个读书QQ群,因为严格的作业要求,几年下来,阅读逐渐成为了自己的习惯;又因为群内各路大神的影响和引领,与一个人“单读”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应该就是“联机学习”的魅力吧!

而对于古典所说的第四个步骤:让知识产出,变成产品,变现成为价值。

这就更没有可能了。

虽然在维持着这个公号,但从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存放一些个人的文字,在三五好友面前充个王婆卖个瓜而已。

关注的好友们不嫌弃,偶尔点开看看,就已经够知足了。

最后,还有个问题。

古典在这一章里,把知识分为源头的和二三四手的,那么,他的这本书,属于哪一种呢?

2018.1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