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俯仰无愧丨《悼念忆:师友回忆录》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俯仰无愧

文丨东篱


《悼念忆:师友回忆录》是“铁葫芦”出品“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全书共分为四辑,分别是“我的先生们”“同学少年”“老友飘零”“回首士林”,除极少数几个人之外,作者文中所提及的师友均已仙逝,从作者的角度而言,自然有些“盖棺定论”的味道了。
“我的先生们”一辑写了好几位民国时期的大师,如胡适、吴宓、陈寅恪、傅斯年等,个人觉得,整本书中这一辑应该是最难写的。
一来,关于这些大师们的各种资料、文章汗牛充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在这些说法中取舍是个问题。
二来,以学生的角度去写老师,对于历来讲究“尊师重道”传统的国人而言,为尊者讳而扬长避短的心理难免要干扰到写作者。
其三,对于几位特殊的人物,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该如何评说,才能既不违背心中道义,又不失去“说话”的权利?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首先去读的,是《为胡适说几句话》和《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两篇。
第一篇文中写道“我认为胡适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反对共产主义,但是拿他那一把美国尺子来衡量,他也不见得赞成国民党。在政治上,他有时想下水,但又怕湿了衣裳。他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度过的”。
文章写于1987年,虽然轰轰烈烈的“批胡倒胡”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应该还属于“余威犹存”的时代(从后一篇中的语句可以看得出来一些),我没找到季羡林先生文革期间是否有关于胡适的文字,但从这篇文章来看,说得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第二篇写于1999年,此时季羡林先生已经身为皇皇两千余万字巨著《胡适全集》的主编,在这篇文字中,他写道“我脑袋开始透进点光的时候,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曾写了一篇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我连'先生’二字都没有勇气加上,可是还有人劝我以不发表为宜”,可见两篇文章发表的时代环境是有区别的,然而通观两篇文字,除了个别细节(如北平解放后面对中共派人邀请时胡适的应答,前文写的是“他们要我吗”后文写的是“人家信任我吗”)之外,对胡适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
接着,我读了写陈寅恪的三篇文章,以及几篇回忆名声不太响的人物的文章,对比之下,作者既未因“大师”之大而愈加溢美之词,也不因“小人物”之小而随意臧否。
总体而言,整本书读下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平常。涉及的对象无论是昔日恩师还是同窗好友,无论是知己好友还是士林同伴,作者始终持一颗平常心,客观公允去记录和评论。
二是平静。虽为“悼念忆”的文章,但作者笔下的文字保持着“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文中所写的多半都是与季老感情较深的人,季老当时的悲痛不亚于逝者亲人,但季老只是将这个人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向读者宣泄自己的情感。
三是平实。全书语言平淡、实在,有时候略带些许幽默却不刻意拽文,不由让人顿生“重剑无锋”的感觉来。
这本书也有一点小小的不适应,那就是季老的多篇文章中常常都提及自己的经历,有时候还“大写特写”,如初回上海时在臧克家的榻榻米上睡过很多夜,如参与代表团到印度和缅甸去访问等,多篇文章中一直在讲这些事,略有些重复之嫌。当然,这只是个人一孔之见而已。
最喜欢的,还是开头那简短的“代序”《做真实的自己》,季老说: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是的,做真实的自己,俯仰无愧,如此甚好。
2017.5.10

· 图书信息 ·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铁葫芦图书 /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
页数: 272
定价: 3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
ISBN: 978721306965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