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周丨《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文 / 东篱

当世界其他几大文明相继衰落的时候,为何中华文明依然屹立不倒绵延千年?

在上一卷《国家》中,易中天先生教授详细分析了民主制与君主制两种不同的选择,因更倾向于“安全”而选择了君主制的中华民族,失去的是更多的“自由”,得到的却是稳定。
那这个稳定的体系是何时形成的?易中天先生教授通过一系列地分析后指出“西周,是中华文明的定音鼓。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难怪,孔老夫子终其一生,要以恢复、维护周礼为己任了。
作为商王朝的推翻者,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迫切地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既然要“合法”,那就得革故鼎新——过去的是不对的,只有现在的才正确;那就得推倒重建——建立一套有别于过去的“系统”。
周首先瞄准的“靶子”,是殷商“不把人当人”。这好办,反其道而行之,把人当人就好,于是,“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萌芽了,这是整个周制度和周文化的思想背景。
证明了殷商的无道后,殷商被取代成为了天意,但为什么可以取代商的是周而不是其他别的人呢,周人悄悄把“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后,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周王有德。“以德治国”的理念出台了。
拿什么来支撑这个理念呢?周并没有对殷商的所有东西一概推倒抹平,一部分被拿来改造加工重新利用,比如礼乐。不同的是,在殷商仅是仪式的礼乐,周人拿来改造之后,变成了制度——礼讲究“秩序”,于是变成了礼制、礼教、礼法;但太严苛的秩序容易僵硬,于是,用“乐”来调和,达到和谐。
框架树立起来之后,还得进一步细化。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
政治制度:封建。老实说,读这本书之前,对“封建”这个词语的理解仅限于“封建思想”“封建迷信”等词组带来的印象,居然都没好好把两个字拆开来理解过,经易中天先生一说,瞬间恍然大悟:原来,“封”是分封,“建”是建国。这一制度直接把世界分成了“天下”“国(封国)”“家(采邑)”三个层级,于是,也更加理解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社会制度:宗法。世界瓜分好了,接下来得维护既定的秩序防止动乱,于是便有了宗法。宗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嫡长子接着当天子,庶子可以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接着干诸侯,庶子可以封大夫;大夫的嫡长子接着任大夫,庶子呢?显然,这个制度的最底层,不管叫大夫也好什么也好,他的庶子注定成为了有名无实的贵族——士,这个阶层,也最终成为了周王朝这个庞大系统的严重漏洞。由“士”展开,易中天先生在这本书里,极为精彩地界定了孔子《论语》里一直没准确定义的两个概念:“君子”(君主之子)和“小人”(小宗之人)。
文化制度:礼乐。在后记中,易中天先生提到了关于历史中的“小人物”问题。而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个小人物——南蒯——便成为了理解“礼”的本质最好的典型。按照三级分封制,南蒯属于第三级家君的得力助手,当他的家君与第二级的国君出现矛盾时,他支持了国君,结果就悲催了——他成为众矢之的被驱逐出去,甚至找到了新的主子之后依然被讥笑为“叛徒”。原来家臣爱“国”是有罪的,这就是“礼”,只讲秩序不管是非的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忠君原则”千年以降根深蒂固——不管你头上那位如何昏庸混蛋。
经济制度:井田。书中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比较少,但给出了一张简单形象的图示:把一大片土地分成均等的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私田可以“包产到户”,但八户农民必须先耕种中间的公田,才能再种私田,公田的收入用于公共事务。
对周进行详细解剖之后,易中天先生进一步与西方文明进行对比,总结出以周为奠基者所创立的中华文明体系:一个意识(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心理和乐观态度),三大精神(人本精神,现实精神,艺术精神)。
原来,中华文明的出发点在这里;原来,你是这样的西周。
2017.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