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出一个未来丨《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争出一个未来



文 / 东篱

 图丨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打开这本书之前,已经非常好奇。

那实在是一个太过辉煌的时代。那么多璀璨耀眼的明星、那么多特立独行的思想、那么多精彩绝伦的言行,随便拎出其中一个都可以编织无数皇皇巨著来。
但按着易中天前面几本书所形成的惯例,如何用六章200页左右的篇幅来写清楚?要写清楚都已经太难,又如何推陈出新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来?
打开书,居然还是六章,撇开注释不算,198页。
从章节的标题其实已经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的一些思路了:
第一章“这世界有救吗”,紧紧承接上一本《从春秋到战国》,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世界是否还能拯救?作者一定趁此引出各家主张。
第二章“哪个社会好”,应该就是对“百家”观点的比较与评判。
第三章“君权,民权,人权”,标题已经显而易见。
第四章“活着为什么”看起来有点模糊,但从小标题能看出讲的是关于“做人”的主张。
第五章“生存之道”和第六章“制度与人性”应该更多是作者对百家观点比较之后自己的结论吧。
全书读下来,大致如是。
与以往几本感觉稍微不同的是,这一本里,易中天教授更多侧重于梳理,梳理出来的结论基本上与其他地方现有的结论差不多,而在前面几本中非常明显的“易氏风格”显得略微暗淡了一些。
但也并非完全没有。
其一,求同。
记得自己念书时候的历史课本里,对“百家争鸣”的阐述更多着眼于“争”,重点讲诸子百家之间如何不同,甚至如何互相攻击,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硝烟弥漫,但一直弄不明白的是,这些人是吃饱了没事干吗?这样争来争去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这本书中,易中天教授也讲他们之间的不同,但在这些“不同”之中,他做出了总结——诸子百家之间,所有困惑与争论的问题,其实集中起来大致只有两个:一个是如何治国,一个是如何做人。
这就让人豁然开朗了:原来,不管如何“争”,大家的目的其实都是相同的,想要为那个乱哄哄的世界提供一道良方。
正如几位大夫共同面对一个病人,虽然对治病的方法各有各的想法,但大家的目的都是想治好病人。
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看那些针锋相对轰轰烈烈的言论,想象着他们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的情形,忽然间觉得、如此可爱。
其二,舍弃。
正如一开始所杞人忧天的那样,这一段时间范围内,可以秉笔直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无论怎么写,总难免“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易中天教授自己也在后记中这样说:“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那是可以千刀万剐的。因为先秦诸子是太平洋,本书则还算不上黄浦江”。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作者给自己的这本书留了条退路,但作者也的的确确做了很大的取舍。作为读者,就当做是坐在飞机上鸟瞰吧,虽然未必能够细致入微,但总算可以窥得全貌。
其三,定位。
关于诸子百家,我们看到过太多站在大中华角度的沾沾自喜。
这个时期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不假,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指出其中的不足。
易中天教授在这本书的最后,留下了几句很让人深思的话:
“其实回顾一下诸子的争鸣,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范围,这就跟同为轴心时代的其他民族思想家颇为不同。面对苦难,犹太先知和释迦牟尼超越了尘世;面对自然,古希腊哲学家走向了思辨。他们都在追问人的终极存在,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本原。这是先秦诸子不关心的。即便老子的道,也不是古希腊的'物理学之后’,而是中国的'伦理学之后’。
“显然,我们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向度。”
是的,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强大,更要看得见、容得下别人的强大,甚至能将其吸纳到自己的血液中去。
正如那争鸣的百家,融会贯通、兼容并包之后,唤出的,是一个空前盛大的秦汉,是一个千年不灭的未来。
2017.9.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