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丨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 何时忘却三国 ![]() 抱歉,盗取了易中天在这本书中的后记用的题目。 最先知道易中天,便是因为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断断续续看了一部分,至今没有完整看完过,但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令我印象深刻。 他的中华史里,这一本也一直很让我期待——都说浓缩的就是精华,当年在电视里洋洋洒洒讲了52集,如今要在200页左右的篇幅进行呈现,并且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想来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浏览了一下当年易中天品三国的目录,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入手,共分五部来讲,第一部是“魏武扬鞭”,从曹操讲起。 而这本《三国纪》共分六章,把“魏武挥鞭”放在了第二章,新增了第一章“袁绍揭幕”,从袁绍讲起。 这样的改变,正是为了引出这本书的精华。 因为,袁绍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士族。 易中天对整个中华帝国的演变趋势进行梳理后的总结认为,当中华帝国由邦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统治阶级由贵族地主转变为庶族地主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庶族地主既无高贵的血统,又无显赫的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权,这恰恰保证了帝国的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等诸多特征。 然而历史似乎很难从“贵族”一下子跳转到“庶族”,必须要有个承前启后的过渡过程,而能挑起这一重担的,正是士族阶层,因为他们看重门第这方面有点儿像贵族,而通过读书做官这方面又有点儿像庶族。 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和隋唐以后则是庶族地主时代,两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刚好是士族地主时代。 按照这样的推理,袁绍接过历史的棒子之后,就该直接交给司马懿家才是。 可是中间却出了点小插曲。 代表着寒族的曹操冒了出来,并且在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彻底打败了袁绍,官渡之战两年之后,袁绍病死,用易中天的话来说,“历史的日程表被彻底打乱”。 乱世之中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谁的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谁就说了算,这下好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各方谋臣如毛玠、鲁肃、诸葛亮等多个版本“隆中对”的精心策划下,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便有了“三国”。 然而插曲终究只是插曲而已,不管曹操刘备孙权如何雄才伟略,也不管典韦关羽周瑜等辈如何孔武有力,又如何挡得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注定了只能成为短暂的过客而已。 但为什么这群匆匆过客会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呢?为什么这个在历史中原本并不重要的三国会盛名空前呢? 这都是那本不是历史的小说《三国演义》惹的祸。 为什么《三国演义》有这么大的魅力? 易中天的观点是,《三国演义》刚好圆了中国人千年来的圣君梦(刘备)、清官梦(诸葛亮)、侠客梦(关羽张飞等),这是中国人求“大同”“小康”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的“治世”梦;并且,它以“忠义”为核心价值,符合农业民族的特性。 可是,当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社会观、道德观、历史观和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当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需要的是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演义。 正如易中天从讲三国出发,一路走来,走到系统梳理整个中华史的时候,会突然反问自己—— 何时忘却三国? 2017.1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