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升,一缕缕金光从杏子树枝叶间透进来,照着'打狗棒’,发出碧油油的光泽”。 记得儿时第一次读《天龙八部》,到了杏子林这一段,莫名地泪流不止——当时才三年级,对故事里的情感应该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但这种难过的感觉,一直印象深刻。新拍的某部《天龙八部》里,片尾曲有句“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苦”,王菲空灵的嗓音唱来,似有无穷的惆怅。导致乔峰命运悲剧的,是他契丹人的出身,所以,连金庸老爷子用的回目都是“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对于英雄而言,泪是比血还要珍贵的东西。每次心疼乔帮主之余,都觉得有些不可理喻:胡和汉,至于要分得那么清楚吗?南方,是“汉”的天下,自打东晋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尽管它们的开国皇帝都算是有为之君,也都开创过新的气象,尤其是梁武帝,算得上是殚精竭虑夙夜忧国了,但不管他怎样努力,却总是事与愿违:善待宗室结果落得众叛亲离;调和士族和庶族结果反而势如水火;坚定不移地要以德治国却是道德沦丧的局面;借助宗教想要建立信仰也没有多少作用……南方,犹如陷入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刚刚经历了乱哄哄的“十六国”,匈奴、羯、氐、羌……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鲜卑人的北魏来了。其实鲜卑中最先崛起的是慕容部,他们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估计这就是慕容复的祖先们吧!原来,《天龙八部》里,“南慕容、北乔峰”都是“胡人”啊?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十二年后(公元398年),他干了件大事——迁都,从牛川(今呼和浩特)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迈出这一步之后的北魏,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了“汉”,就连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游牧民族变成了定居的农业帝国。而他的孙子拓跋焘,则直接灭了众多小国,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北魏到了冯太后和拓跋宏的时代,更是进行了轰轰烈烈地变革。第一是再次迁都到洛阳,让北魏政权进入汉文化的核心地带;第二则是以极为强势的手腕进行改革,冯太后时期,侧重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拓跋宏则进行社会改革,他的第一道命令,是禁止穿鲜卑服装,接着,是将官方语言变成了汉语,随后,度量衡乃至姓氏都按照汉人的方式来,并要求与汉族通婚……这就形成很鲜明也很有意思的对比:南方的汉人在不断与胡人划清界限,北方的胡人在不断让自己汉化;南方的天地在自我封闭中变得越来越小,北方的霸业在不断开放中走得越来越远。当胡人努力把自己变成汉人的时候,汉人还在嗤之以鼻。还是《天龙八部》里赵钱孙骂得好:“可笑啊可笑!汉人未必高人一等,契丹人也未必便猪狗不如”。是的,南北朝之后,一个经历了大融合之后的强大混血王朝即将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