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河边的工业史

 八顾 2022-09-15 发布于上海

       源起于太湖流域的苏州河(吴淞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这座东方大都市发展的漫长历程,承载了中国近现代文明进程的灿烂成果。苏州河不仅是一条城市母亲之河,更是一条城市工业之河。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上周末带女儿去看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一起回顾近代上海工业发展的历程。

500

       展厅一楼正面是上海造币厂生产的75型冲饼机,用于新中国1分、2分、5分硬币的生产(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还见过分币吗)。

500

       二楼上来的背景展示墙,写满了上海为近代中国工业化做出的贡献。

500

       1843年上海开埠,城市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苏州河的水陆交通和物流开始变得更为发达,内河航运走向兴盛,吸引了大量外商资本纷纷进入苏州河两岸开厂置业,同时也刺激和带动了民族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在黄浦江边苏州河东段南北两岸建立了租界。租界内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和公用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沿岸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500

       外白渡桥是位于上海市区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的一座铁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的桥梁,也是当今中国唯一留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式桥。该桥目前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有两孔,全长106.7米,跨度52.16米,南向北单向车行道三根,共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载重为20吨。

500

500

500

       苏州河发达的航运和物流为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沿河工业文明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500

这是当年在苏州河作为运输主力的“小舢板”。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被迫沦为通商口岸时,英美企业由于拥有殖民特权,最先利用苏州河这条“黄金水道”以及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也大多选址苏州河两岸。苏州河沿线聚集了大量民族资本企业与外商,形成了万商云集的景象。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奇异安迪生电器公司

500

       美国奇异安迪生电器总公司于民国6年开设在中国一个分厂——奇异电泡厂,生产各类照明灯泡,设备简陋。解放初期,生产濒于停顿。1952年命名为国营上海灯泡厂。当时职工399人,固定资产原值22.6万元。1953年9月26日,研制成功国产第一根钨丝。1958年,由郑良永、朱昌白等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代高速离心机。1972年,由王菊珍等试制成功含氧化铈2~3%的钨铈材料,使我国钨铈电极生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960年以来,生产的产品有黑白显象管、电子枪、钨钼制品、发射管、真空电容器、真空开关管、超高频电子管等。1990年,占地面积5.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968万元,产值10910万元,职工3684人,其中工程师234人,高级工程师38人。

500

500

500

       上海啤酒厂

500

       位于宜昌路130号。1909年德商在该处设立顺和啤酒厂,是上海最早的啤酒生产厂家,生产“UB”牌黄啤,所以该厂被市民习惯称为上海友啤啤酒厂。1919年,因经营亏损,被挪威商人收购,改称上海啤酒厂或斯堪脱维亚啤酒厂。1935年与英商沙逊洋行合资,在香港注册为英商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停产,195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易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啤酒厂。上海啤酒厂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如今旧址已改造成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灌装楼改造成展示苏州河历史和整治成效的梦清馆,酿造楼改造成会所。

500

500

500

       丰田纱厂

500

       民国8年,日商丰田佑吉开设丰田纱厂。民国26年,丰田纱厂下设一、二厂,有纱锭14.7万枚、线锭2万枚、织机2150台。同年10月,一厂毁于战火。

       侵华日军进驻后恢复生产,设备数量大为减少。民国34年9月,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接管。民国35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办,改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五纺织厂。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进驻厂内,1950年,改名国营上海第五棉纺织厂,生产10~30支棉纱和12磅细布。1958年,划出织布车间,成为单纺厂,改今名。1959年,华阳纺织厂并入,逐步转为生产针织用纱专业厂。1962年,由市纺织工业局定为外贸纯棉针织用纱专业厂。该厂创造出一整套纺制针织用纱的独特工艺,产品畅销国内外。

       内外绵株式会社

500

       1909年在上海筹设内外棉第三棉纺厂,1911年建成,为日本棉纺界来华设厂的先声。1913年又建成第四厂,次年建成第五厂,以后陆续设厂,并利用日本占领军势力,分别于1917年、1925年,开始在日军占领下的青岛、东北金州,大规模设立棉纺织厂。截至1937年止,内外棉在中国境内已设立纺织厂15个,加工印染厂2个,共有纱绽46万枚,线绽12.4万枚,布机4800台。内外棉占日本在华纱厂的比重为纱绽19%,线绽34%,布机16%,外国在华纱厂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1925年,中国工人阶级发起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是由于上海内外棉纱厂枪杀中国工人代表顾正红引起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内外棉在华企业全部被当时中国政府接收。内外棉留在日本国内的一小部分,也在战争中损失殆尽。1948年底新内外棉成立,原企业于1949年2月解散。

500

500

       美光火柴公司

500

       前身是日商燧生火柴厂,创设于民国12年。民国20年,更名为美光火柴公司。1953年由华光工业公司承租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华光火柴厂,1966年10月23日更名为上海火柴厂。

       该厂是国内最早采用机器制造火柴的现代化工厂,1953年改为国营厂后,积极为各地同业兄弟厂培训操作技术,将火柴连续机推广到全国。

       70年代开始,逐步更新了30年代外商遗留下来的旧设备,全部改装使用了新的国产火柴连续机。1990年,又从国外引进一套制盒、装盒、印磷和包封等为一体的自动流水线。主要产品为申光牌日用安全火柴,还为各大宾馆、饭店和民航生产中高档火柴,并有少量出口

500

500

       白礼氏洋烛厂

500

       英商1911年开设的白礼氏洋烛厂,1917年正式开工生产洋烛和肥皂,初名为“中国皂烛公司”,1912年停止生产肥皂,1926年改名为“白礼氏洋烛厂”,生产水牛牌蜡烛。抗战期间停业,抗战胜利后亦未正式复业,仅利用战前存蜡制造小量洋烛销售,借以保障商标权利。解放后由上海市粮食局接管,1952年改为上海国营第一碾米厂,1959年更名为上海粮食机械厂,1966年大部分职工内迁湖北安陆,原厂后与上海动力齿轮厂合并为上海传动机械厂,1984年又与上海变速机械一厂合并为上海减速机械厂。现址上为创意产业园区。

500

中国民族工业在这里启航

500

荣氏兄弟

500

       荣氏兄弟,即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乃江苏无锡荣巷人。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荣氏兄弟之后又创办多家企业,是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500

500

方液仙

500

       方液仙,原名传沆,小名阿揆。浙江省镇海县桕墅乡人,生于上海。镇海方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世代经商。祖辈在上海、宁波、杭州、绍兴、湖州、南浔、南京、汉口、宜昌、长沙、沙市等地经营钱庄、糖业、沙船、银楼、丝绸、棉布、药材、南北货、典当、渔业、书业、房地产业等。

       生于清末的方液仙,鉴于祖国备受列强压迫、欺凌,在中西书院读书时,早萌救国之心。曾师从德国著名化学家窦伯烈,有勤学之名。方感叹洋货泛滥充斥中国市场,立志走实业强国之路,在家中设化学实验室,研制日用化工产品。

500

500

信和纱厂

500

1937年徽商周志俊在莫干山路50号创办信和纱厂。信和纱厂的前身为青岛华新纱厂,由于当时青岛时局动乱,厂主决定将一部分机器迁场内陆(重庆),后因交通堵塞,临时决定改迁上海。当时苏州河叉袋角处正好有空地,最重要的是这里属于公共租界,为安全地区,为规避日本人干扰而以英商名义注册,资本250万元,其中华人股份占93%。 

信和纱厂前身青岛华新纱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原本就有很好的基础,故在1938年上海厂房建成开工后,生产持续向上。日本当局对其解除军管后,信和竭力增资,快速整顿,元气重新恢复。到抗战胜利后,其细纱锭数达到74276枚,布机台数为253台。1939年,上海棉纺织工业最早建立的同业组织即华商纱厂联合会对信和纱厂进行了商标认定。

1951年信和纱厂申请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信和纱厂,是普陀区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60年10月,改建为粗疏毛纺织厂,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信和毛纺织厂,1962年改为上海第十二毛纺厂。1994年改为春明毛纺厂,现转型为M50创意园。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申新纺织厂

500

       成立于1919年,下辖九家纺织厂。

       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今长宁路1860号创办申新纺织一厂,1919年成立申新总公司,荣宗敬任总经理。其后至1931年间,通过新建或收购,在上海成立申新二、五至九厂,在无锡、汉口分别成立三、四厂,各厂使用“人钟牌”、“金双马”等商标。其中申新九厂由收购前身为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三新纱厂而来,后搬迁至澳门路150号,解放前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厂。

       抗战期间申新八厂被毁,一、五、六、七厂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解放后成立上海申新纺织厂管理委员会,推选荣德生为主席,推聘荣毅仁为总经理。

500

500

500

       阜丰机器面粉厂

500

位于莫干山路120号,由孙多鑫、孙多森合资创办于1898年,为民族资本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机制面粉厂,清廷批准“概免税厘,通行全国”,生产“车牌”面粉,连年盈利。

民国年间先后租办长丰面粉厂、裕通面粉厂、祥新面粉厂、信大面粉厂、无锡的泰隆面粉厂,形成阜丰系统,与福新一起并称上海面粉业两大系统,被誉为“远东第一”面粉厂。

解放初因资金调往香港濒于停产,1955年公私合营,1956年与福新面粉厂合并经营,定名为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1966年更名为上海面粉厂。1984年12月,组建上海面粉公司。

500

500

500

500

大有余机器榨油股份有限公司

500

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区内民族资本最早开设的植物油厂。

1956年公私合营。1968年,改名为上海油脂四厂。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职工379人。1959年,开始可可加工。年加工能力1万吨DB403可可白脱产品,1981年后连续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1987年9月,荣获布鲁塞尔第二十六届世界优质食品金奖。1990年,产值5348万元,上缴国家利税214.9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40%和25%。

裕通面粉厂

500

位于长安路900号,由朱幼鸿创办于1919年,生产“双龙牌”面粉。1947年,与阜丰面粉厂合股,改名为裕通丰记面粉厂。1954年公私合营,改为裕通碾米厂,1963年改为裕通上海市第三碾米厂,1983年更名为第二粮食采购供应站,生产“乐惠”牌大米,1999年成立上海乐惠米业有限公司,现公司总部位于中山南路1228号三楼。长安路旧址现存宿舍楼一幢,为上海市不可移动遗产。

美亚织绸厂

500

1920年由“丝业大王”莫觞清创办,初创时位于马当路徐家汇路口,1921年留美归来的蔡声白任经理,规模迅速扩张,10年中先后在交通路、西康路、斜土路等地成立美亚第二至第十厂,并且开办了绸庄、铁工厂、练染加工厂、织物试验所,从产品研发、机械制造、丝织品生产、染色到销售都不仰求于人。1926年,产品参展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荣获“甲等大奖(绸缎类)。1933年,正式改组为美亚织绸厂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经过五年申请,首创兴办关栈(保税)厂,海关关员驻厂监督生产和出运,进口人造丝不纳税直接进厂,加工后出口,类似现代“保税区”。抗战中,美亚除四、九厂外各厂分迁内陆,关栈厂也毁于炮火。美亚尤其擅长广告宣传,先后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巡回展销,首创丝绸模特时装表演,并且拍摄成影片。

达丰染织厂

500

达丰染织厂由王启宇、崔福庄创办于1913年,最早位于杨树浦,名为“达丰漂练染工场”,仅加工纱线的漂练、丝光和染色。1919年在苏州河畔光复西路1161号新建厂房,添置新式漂染机械及织机,并改组为达丰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上海第一家机器漂染厂,生产“双童”、“四喜”、牌哔叽、元贡等产品。”八一三“事变后,印染设备迁至延平路171号,注册“孔雀图”、“一品图”、“四喜图”、“五子高升”、“名利图”等商标。

1949年其印染部改为公私合营达丰第二印染厂,后改为上海第七印染厂;其织部与中纺纱厂合并,改为达丰棉毛纺织厂,位于光复西路1185号。

500

500

500

中西大药房

500

原位于福州路,由顾松泉创办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西药房,打破了30多年来上海西药市场被外商独占的局面,出售70余种进口西药、自制本牌成药,还兼营医疗手术器械、照相材料、石印器材、油墨材料、铜模铅板、化妆香品、洋酒饮料等高级消费性商品。经过几年经营,获利丰厚,于1915年前后迁至福州路272号扩充营业,药品也增加到100余个。然而顾松泉未把药房获得的盈利放在进一步扩张上,而是投资面粉业,投资失败后不得不将药房出让给中法药房。如今中西大药房的品牌由位于真南路1428号的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承袭下来。

500

500

500

上海造币厂

500

该厂前身是中央造币厂。1949年6月后,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命名六一四厂。主要担负国家流通硬币和各种金、银币(章)的生产任务,并制造各种铜币纪念章、金饰品和工业金、银材。其中以熊猫系列金银币誉盛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1983年版“熊猫”金、银币在1985年国际硬币比赛中分别荣获“最佳金币”和“最佳银币”奖;“熊猫”系列普通金币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的金杯奖。1990年,工厂占地面积4.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4211万元,产值10715万元,职工1670人,上缴国家利税3558.2万元,为全市固定资产原值规模最大、实现利税最多的100家工厂企业之一。

500

500

天厨味精厂

500

该厂创建于民国12年,生产的佛手牌味精是上海生产最早、牌子最老的调味品,民国22年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奖状。从此,产品畅销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区。民国36年迁到境内。1955年公私合营,并进天香、太乙、天生等6家调味品厂,成为全市专门生产味精的大型骨干企业。1962年以来,佛手牌99°结晶味精连续被定为出口免检信誉产品。80年代,在厂区内开发了上海地区唯一的天厨矿泉水系列饮料,获市优质新产品三等奖。产品进入各大宾馆、外国驻沪领事馆、中国民航国际航线。还开发特鲜味精、复合调味料、营养酱油等新品种,行销欧美、东南亚、港澳等许多国家和地区。1991年生产味精6541.2吨,实现总产值8409.1万元,出口味精522.9吨。

500

振华造漆厂

500

是第一家民族资本开设的造漆厂。建立于民国7年。早在民国14年起,飞虎牌油漆就远销新加坡等地。民国25年,年产油漆2500吨。民国26年抗日战争开始,工厂遭受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生产有所恢复,但至1949年,年产油漆只有467吨。1955年,公私合营后,并进了14家小厂。飞虎牌油漆重振雄风。1965年,在桃浦地区新建厂房,占地面积6.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6万平方米。1990年同1950年比,固定资产原值由3.98万元增加到2367万元,产值由171.3万元增加到10075万元;上缴国家利税由29.21万元增加到3378万元,职工从82人增加到1165人。每年出口量达3000吨,居全国第一位。

500

福新烟公司

500

福新烟公司由江苏人丁厚卿于1928年收购江苏烟厂创设。厂址在上海菜市路(今顺昌路),资本5万元。创立初期,由于成本高盈余甚微,一年后资本亏折。1929年秋,由丁厚卿的长子丁柏泉任经理,再投入资本20万元,由于经营得当,产品畅销,扭亏为盈。

1930年秋,该厂诞生“金字塔牌”香烟,成为沪上众人皆知的烟厂。1933年该厂迁往戈登路(今江宁路)、澳门路购地扩建新厂房。1936年改名为福新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平均每月销烟三千余箱,以“金字塔” 、“嘉宝” 、“福尔摩斯”牌号最为畅销。

500

500

华生电器厂

500

该厂建于民国5年,民国29年迁到境内。民国13年开始生产“华生”牌400毫米台扇,当年产量1000余台,成为我国第一家电扇制造厂。民国14年起产品即远销东南亚市场。民国24年年产3万台。民国26~34年间,遭受战火破坏,几经变迁。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1949年产量仅1.5万台。1950年以后,全面恢复生产。1960年,年产电扇10万台。1980年,组成华生电扇总厂,占地面积1.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9万平方米,职工2200人。电扇品种有15个大类,40余种规格。有台扇、吊扇、落地扇、壁扇、排气扇等,还有专门为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地铁、纺织厂等设计制造的各类特种电扇。1988年,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牌。改革开放以来,还生产厨房净油烟机、食品加工器、电饭锅、电熨斗等家电产品。1949~1990年,生产各种电扇1200多万台,出口400万台,销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1亿多美元。

500

(最后再夸一下手里的华为荣耀Note 10,AI拍照果然名不虚传。)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