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邓逸凡赴越南之前,遭妻子阻拦,邓:人家老韦也是新婚燕尔

 兰州家长 2022-09-15 发布于甘肃

前言

1950年7月中旬,中国赴越军事顾问团全部集中到了南宁。这时,韦国清宣布顾问团正式成立,他担任团长,梅嘉生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接着,军事顾问团成立了党委会,韦国清为书记,邓逸凡为副书记。

文章图片1

图 | 邓逸凡

当邓逸凡回家准备收拾行装的时候,没想到,他的妻子周志中竟然强烈反对。邓逸凡争辩说:“人家老韦也是新婚燕尔。”

毛主席对朱德说:“你就大方一些吧”

1950年6月下旬,一列自南京开往北京的列车飞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这趟列车加挂了一节专用的卧车车厢,里面载着由梅嘉生率领的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部的师、团级军官们。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军事顾问团团部的团以上干部,在7月下旬到南宁集中前,有机会到北京,由中央领导人接见,并授予任务。

到达北京以后,军事顾问团的干部们,被安排住进了前门外打磨厂街乡村饭店,也就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招待所。韦国清已经先一步住进了招待所的一栋小楼,他赶来看望将在越南共同战斗的新战友,这其中有不少老相识。韦国清对他们说:“这几天不要外出,大家等待中央首长的接见。”

文章图片2

图 | 韦国清

军事顾问团的干部们都是前方战将,新中国成立后还没有到过北京,有不少人从来没进过京城。他们兴奋不已,感觉一定要见到毛主席,好好聆听他的教诲。

没想到的是,他们很快接到通知:目前朝鲜局势非常紧张,中央领导同志很忙,接见暂时推迟。

过了几天,大规模的朝鲜战争爆发,接见一事自然顺延了。为了弥补大家的缺憾,中共中央招待所就组织他们游览北京的名胜。从故宫、颐和园,再到天坛,这些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战将们,对于新中国的感受是别人很难体会的。

正当顾问团的干部们以为接见无望时,朝鲜战局从一开始就朝着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当人民军在汉城战役中初战告捷的战报传来,顾问团们也等来了通知:

“明天,6月27日上午,毛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四位领导一起接见顾问团的同志们。”

接见当天,40多个干部一大早就集合在顾年堂等候了。偌大的顾年堂里空空荡荡,没有沙发,没有地毯,什么装饰品都没有。只有桌前摆了几十张椅子和凳子,使得顾年堂看上去像个会议室。

不久,工作人员用不大的声音说:“首长来了。”朱老总是第一个进来,随后是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迎接他们的是顾问们的一片掌声。

文章图片3

刘少奇和朱德向韦国清、梅嘉生等人握手后,然后对大家说:

“主席这几天很操劳,他是夜间工作,白天睡一会儿,现在他正在休息,我们就不打搅他了。周总理现在忙着开会,也不能来了。只能由我和朱总司令来和大家见面。”

谈话开始后,刘少奇提议大家畅所欲言,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看法,都可以提出来。刘少奇讲了许久,主要谈了赴越的目的和使命。

接下来,朱德补充了一些内容,在快结束的时候,他说:“听说越南还很艰苦,你们要准备吃苦,要把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去,这样可以以身作则。”说到这里,朱德用手拍了拍桌上的一张纸,说:“我看了你们要携带物品的单子,有一些就不大需要,比如说皮鞋。”

原来,顾问们要出国了,希望发一块手表,一支好钢笔,再发一双皮鞋。打了这么多年仗,大多数人已经多年没穿过皮鞋了,甚至还来不及拥有一双皮鞋。有的干部,自小在牛背上长大,从来没有穿过皮鞋。

朱德显然不太满意,说:

“到了越南还要住在农村,又是稻田,山林什么的,皮鞋就没有多大用处,背上还很重,还是多带点草鞋,布鞋比较合适。手表,我看领导同志有就行了。还有派克钢笔,听说要几十万一支,写好字不在用什么笔,毛主席的字写得好,他就没有派克钢笔,只有几支毛笔,有时也用铅笔。”

当朱德手拿清单还在讲话的时候,刘少奇走出了顾年堂,刚才秘书轻轻地告诉他,邓逸凡来了。

邓逸凡被专车接到顾年堂后,他从开着的门口,看到里面坐着朱德、韦国清、梅嘉生等人。下了车后,刘少奇迎上去和他打招呼:“邓逸凡同志来了?来得正好,你的工作要变动一下了。逸凡同志,打算派你到越南去。”

“去越南?”邓逸凡以为自己听错了。

“派你担任军事顾问团的一部分领导工作,去越南工作一个时期。”刘少奇说得清清楚楚。

邓逸凡毫无思想准备,只好说:“少奇同志,总政治部罗荣桓主任已经和我谈过话了,要我到总政治部工作。”

刘少奇说:“那就这样吧,这件事罗主任那里我去说。你去越南,是中央的决定,你现在就参加会议,等待主席接见。”

文章图片4

听到是中央决定,邓逸凡立即说:“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于是,邓逸凡也跨入了顾年堂。事后,邓逸凡才知道,就在顾问们齐聚顾年堂等待接见时,刘少奇会见了韦国清和梅嘉生。刘少奇问他们:“在干部方面还有困难没有?”

韦国清说:“我和梅嘉生商量,觉得还缺少一名政治工作方面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因为到了越南,我和梅嘉生的主要精力恐怕要放在军事上。”

刘少奇说:“这个问题不错。确实需要政治方面的顾问,那么由谁来担当呢?”

梅嘉生说:“邓逸凡现在正在北京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他能够担当这个重任。”

“邓逸凡啊,我熟悉,那就定了吧。”刘少奇是了解邓逸凡的,他们曾经在苏北盐城的新四军军部一起工作过。

就这样,刘少奇拍板,邓逸凡被专车接到了顾年堂。待他坐定后,就听刘少奇说:“主席来了。”

听到毛主席到来的消息后,大家一下子都站了起来使劲儿鼓掌。只见毛主席由王光美扶着从他居住的菊香书屋走进顾年堂。在此之前,谁也没有留意王光美是什么时候出去的。

文章图片5

毛主席到了以后,刘少奇、朱德,还有韦国清、梅嘉生、邓逸凡都请毛主席讲一讲。毛主席讲到“人家有国际主义思想,我们也应当有”、“你们去的问题,就是协助越南同志打仗”、“不能忽视游击战”、“怎么样当好顾问?”、“我们不要有大国思想,不要看不起人家”、“越南是怎么成了法国殖民地的?”、“一定好保密”等等。

之后,毛主席又问起了一些细节问题。他询问:“要带的东西都定下来了吧?”

朱德说:“已经有了一个清单,还得叫下面研究研究。有些东西似乎不那么必要,比如说,手表、皮鞋。”

毛主席把手轻轻一挥,为顾问们讲情:

“总司令批了就行了吧,不要叫别人研究了,知道人越少越好。你就大方一些吧,手表、皮鞋统统满足他们的要求。第一次派顾问团嘛,代表我们的国家,我们再困难也不在乎这点东西,你们看呢?”

既然毛主席说话了,大家也就表示同意。于是,顾年堂响起了一阵笑声。

邓逸凡对妻子说:“老韦不是新婚燕尔吗?”

会后,韦国清、梅嘉生、邓逸凡在顾年堂留了下来。接着,韦国清主持了三人会议,会议内容是商定工作安排。

他们三个都是老熟人了,抗日战争中,邓逸凡还担任过韦国清旅的政治部主任。韦国清说:

“现在,我们三人就走在一起了。中央要我抓总的工作,那么我就照办了。我想司令部一头就由梅嘉生来主持,那么梅嘉生就是参谋长了。政治工作这一头,归邓逸凡来管,今后邓逸凡就是政治部主任了。”

文章图片6

对于这个分工,梅嘉生和邓逸凡都表示同意。这天的顾年堂会议确定,顾问团在7月中旬集中到广西南宁。在此之前,顾问们抓紧时间把个人事务处理好。

奔赴前线作战,对于韦国清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但这一次出国作战,还要离别新婚的妻子许其倩,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1950年2月下旬,新婚还不满一个月的韦国清从福州调到北京,与妻子许其倩一起住进了由外交部安排的前门外解放饭店。在那里,他见到了韩念龙、姬鹏飞等老战友。这些战将都是准备第一批出国担任大使级外交官的,韦国清也是其中一个。

第2天,他们集中起来上了一趟外交课。课后,韦国清突然感到腹部疼痛难忍。开始他没有在意,拖了2天才去到北检查,结果发现是阑尾炎,要动手术。

做手术中,医生发现韦国清的阑尾炎已经引发了腹膜炎。于是,医生立即将局部麻醉改为全身麻醉。麻醉过程中使用的乙醚使韦国清大受其苦。原来韦国清对乙醚过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韦国清在直罗镇和瓦窑堡两次战斗中负伤,动过手术,对乙醚特别敏感,一闻到就头疼。

4月初,韦国清病愈出院,被安排在前门打磨厂街乡村饭店。这个饭店不属于外交部,而是中央军委招待所,他们夫妻住在二楼的一个小套间。韦国清已经觉察,自己的使命变化了。

文章图片7

不久,韦国清被召入中南海,刘少奇和他谈话。刘少奇是韦国清的老上级,询问过他的身体状况后即转入正题说:

“韦国清同志,毛主席、朱总司令、恩来同志和我研究过了,答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要求,我国秘密派出军事顾问团到越南,由你去当团长。”

韦国清说:

“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韦国清接受命令以后,便立即忙开了,着手组织起人马。那个时候,他的妻子许其倩很支持他的工作。

许其倩参军前在苏州上过大学,是中共候补党员。在那个充满理想的年代里,她理解丈夫做的是大事业,应该倾力相助。韦国清出国前,许其倩协助丈夫做了一部分秘书工作,还为丈夫打点了行装。

那天,许其倩特意到北京东单的旧货摊上买了一个五成新的帆布衣箱。这个衣箱伴随着韦国清度过了在越南的战争岁月。

这段时间,邓逸凡也回到南京家中,他准备带妻子周志中去北京。当他把情况与妻子说了后,没想到的是,竟然遭到了妻子的激烈反对。他对妻子争辩说:“老韦不是新婚燕尔吗?他都去越南,我们还能说什么?我这一生,什么时候不服从过命令?”

就这样,妻子极为不情愿地跟他去了北京。这时,邓逸凡还没有意识到,这次越南行将导致他一次婚姻的失败。

邓逸凡:“如果硬要二选一,那我只能选择听从组织”

接着,邓逸凡又去了一趟广州。他想回家乡兴宁一趟,看看阔别了23年的父母亲。在广州,中南军区参谋长洪学智和政委赖传珠热情接待了他,这几人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友。

邓逸凡对他们说,很想回家看看,自己还是在西安事变后写过一封信给家里,告诉父母亲,自己在陕北红军中。之后,收到了堂兄的回信,说父母亲都健在。后来自己到了新四军,和家里人的联系又断了。

洪学智和赖传珠听后,表示很能理解邓逸凡的心情,但他们说眼下邓逸凡还回不了家。因为梅县地区偏处广东东北角,山高路远,没有顺畅的公路,沿途土匪猖獗。如果邓逸凡要去,那么光派一辆车还不行,还得需要一支部队护送。

文章图片8

图 | 洪学智

邓逸凡听到这话,也就作罢了。接着,邓逸凡转道去了南宁,离开广州之际,他的思绪不由地回想起了离开家后经历的种种。

邓逸凡于1912年出生在广东兴宁县的农民家庭。17岁那年,他报名参加了国民党第5军独立团学兵队,当兵没多久,他所跟随的部队就被朱德领导的红军俘虏了。

之后,邓逸凡加入了红军,成了一名文书。18岁那年,邓逸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邓逸凡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火纷飞中,邓逸凡与妻子周志中和两个女儿聚少离多。

1949年5月,邓逸凡被调往南京,任华东军政大学第3总队政委,开始与梅嘉生搭档。

文章图片9

这时,他的妻子周志中也从上海军管会调到了南京。夫妻团聚后,妻子想着把寄居在上海的两个女儿接到南京来,一家团聚。不曾想,这时,丈夫又要出国征战。对此,邓逸凡也只好耐心地去做妻子的思想工作。

不久,顾问团们从北京转战南宁,他们的思绪也很快从亲人的离别中抽了出来。起初,军委从最坏的局面打算,决定让顾问团带上可供几年之需的经费,以便在局势最困难,不能从祖国取得供给的条件下使用。

按照这个预想,梅嘉生到中央银行领取了500两黄金和一皮箱人民币。到达南宁后,了解到越南情况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这500两黄金也就留在了国内。

到了越南后,邓逸凡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激烈的战场中。在1953年的一次回国汇报时,他抽空去见了妻子一面,没想到没等到久别重逢的喜悦,却等来了一张离婚协议。

邓逸凡最终为了大局着想,还是在上面签了字。1954年,经人介绍,邓逸凡与一名医务工作者结了婚。婚后,他们的生活美好幸福。

1955年,邓逸凡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在回想往事的时候,他依旧认为服从组织去越南战场是正确的,他说:“如果硬要二选一,那我只能选择听从组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