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日志10 ![]() ![]() 成长,幸福 基于成长的需要,我必须每天读书,期望能每天“输入”一点点。今天的早读,我在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中,读了周国平先生的两篇文章,记住了一句话:“人生的意义在于两方面:生命和灵魂的体现。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节奏,虽不讲究,但也不邋遢,便是生命的价值;多阅读,多思考,善待他人,不刻意做作,不迎合某人某事,保持生命的最初之善,便也是灵魂的归属。” 周先生还是:“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我想,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事实的确是,而不仅仅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看,以平等的身份与之对话并融入他们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们有趣或智慧的灵魂,并能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今天下午,由于我要到教育局参加教研会议,所以在早上最后一节课时,我就布置了今天下午第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作了纪律要求。下午会议结束,我回到学校,来到教室,询问值日生相关的学习情况。值日生说:“老师,您宽心吧!我们都五年级了,纪律肯定好的喔!表现最好的几个小组我记在白板上了。” 我扭头往白板上看,果然,写有“诗琪组”等三个小组的名单。“老师,您要知道,今天早上您的激将法有几个同学是看得明白的……何况,数学老师会隔一段时间就过来巡查一遍的!”值日生说。 我莞然,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大人”了:“哟!我们班还有'人精’,连我的“激将法”都能看得透?” “老师,其实,多读书多观察不就行了!”有孩子说,“有一句俗语不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这话的,是否就是其中一个“人精”呢?虽然,他的俗语应用得不大恰当,但我还是马上肯定了他,肯定了他的多读书、敢应用。 我鼓励孩子们继续说。 孩子们打开话闸: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屁孩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希望父母不要“一末通书读到老”,不要老拿自己小时候的标准来衡量子女。 的确,教师成长与学生的幸福感是相互相成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