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象雄王国鼎盛时期的青藏高原

 黑错达布老 2022-09-15 发布于甘肃

《青藏高原藏族编年历史简述》(黑错·达布老编著)系列之四

古象雄王国鼎盛时期的青藏高原

(上篇)

(大约公元前2000-前1401年)

  近年来,由于对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和对本教《甘珠尔》大藏经的翻译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古象雄文明的研究,追溯藏族文化的源头越来越比较清晰了。据本教文献中说,象雄文明的发祥已距今18000年;又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族先祖在青藏高原的活动时间可推到距今5万年前,而文明的发祥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同时,辛饶弥沃如来佛祖之前的几千年,青藏高原原始部落中就已经有“魔本”和“赞本”等原始的“本”在活动。而且,这些原始“本教”已经波及到今天的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覆盖整个青藏高原。因为距今4500年前,甘、青、藏地区的土著先民制造的陶器上已有“卐”或“卍”这个字符。就这个古象雄文明最少距今5000多年。而根据少量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古象雄王国至少距今3800年前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相传,象雄都城为一座银白色的城堡,故称为“穹隆银城”。据史料记载,在象雄十八国时期,“上之辛饶们尊贵,下之国王们威武……”由此可以看出,雍仲苯教在象雄王国的社会地位之高,并成为国教,传播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雍仲苯教这个词也就寄托了教徒们永恒的信念。“卍”形符号藏语称“雍仲”,是不变、永恒之意。而佛祖的心印“卍”万字“雍仲”。“雍”是胜义无生,和谐永恒的象征,就是诸法的空性与真谛;“仲”是世俗无灭的意思,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就是最早使用这个佛号的。古象雄佛法的主要标志为“雍仲恰幸”,它由两个“卍”连接在一起组成,恰幸两端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连接处的两朵莲花包象征无上大圆满。再者苯教最初并不叫“苯”,而叫“杰尔”,这是个古老的象雄文字,后多译成了藏文的“本”。为了有别于原始的本,就把辛饶弥沃佛的古象雄佛法叫做雍仲苯教。羊为图腾的神秘部族。又据才让太说:“穹氏(ཁྱུང་རིགས།)是苯教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氏族,它的历史纵贯几千年,与苯教本身的发展历史相始终;它遍布藏族地区,很难找到一块没有穹氏后裔的地方,这同样是象雄文明中苯教文化传播的一个直接结果。”大约公元前9世纪中叶,古象雄王国开始解体。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青藏高原上已经形成了四十余个或二十五个部落王国的割据时代,主要有象雄王国(羊同或单同)、牦牛六部(བོད་ཀ་གཡག་དྲུག)、发羌、苏毗、唐旄、古阿夏、陕甘诸羌戎部落一百五十家和西南羌戎部落联盟等等。其中,象雄王国的地域缩减到阿里三围。公元6世纪中叶,象雄归附于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末反叛,其后又被吐蕃征服。公元644年象雄王国灭亡,其疆域完全归属吐蕃帝国。近来随着《琼王宇赤传承史绿松石》《扎琼嘎尔波世系史格言宝串》《太阳氏王统纪》等文献面世,学界发现象雄最终灭亡于公元955年吐蕃王子吉德尼玛衮手中。下面以编年方式简述“古象雄王国”的兴衰。

 “象雄(ཞང་ཞུང་།)”是个古老的象雄文词汇,“象”是古代部落氏族名,“雄”即地方或山沟。新石器时代末(距今4500年),象雄王系为穆氏象雄,也就是说象雄王族的氏族是藏族古老四大或六大姓氏中“穆氏”。根据《世间本教源流》可列出辛饶米沃之前如下穆族王统世系:卡延木—木桑贝—贝桑叶—恰桑俄—俄桑雍—雍桑廓—隆桑沃—沃塞穆—穆秋杰热—郎巴恰噶—门王宗巴杰钦—托杰赞巴—兰吉太格—杰本托噶—辛饶米沃。以上均为父子传承。辛饶米沃在人寿百年时示为教主,其王位由贡察继承,其教主之位由穆却德珠和杰哇东主先后继承。从这个记载说明公元前1917年辛饶米沃诞生之前,古象雄王国就历经十五代象雄王的时期。古象雄王国的历史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四五百年(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2400年间)。又据藏史资料记载,公元前2136年,古象雄(གནའ་བོའི་ཞང་ཞུང་།)王国十八位夏日坚中第一位夏日坚,斯巴杰布赤外拉吉塞吉夏日坚(སྲིད་པའི་རྒྱལ་པོ་ཁྲི་ཝེར་ལ་རྗེ་གསེར་གྱི་བྱ་རུ་ཅན།)诞生,随后相继诞生色奴杰布罗钦强噶夏日坚(ཟིལ་གནོན་རྒྱལ་པོ་རླབས་ཆེན་ཁྱུང་གི་བྱ་རུ་ཅན།)、石度杰邦杰布刚噶谢吉夏日坚(ཧྲི་དོ་གྱེར་སྤུངསརྒྱལ་པོ་ཀང་ཀ་ཤེལ་གྱི་བྱ་རུ་ཅན།)、力扎古格杰布仁钦奥吉夏日坚(སླས་ཀྲ་གུ་གེའི་རྒྱལ་པོ་རིན་ཆེན་འོད་ཀྱི་བྱ་རུ་ཅན།)、杨叶穆科杰布夏聪奥吉夏日坚(གཡུང་ཡར་མུ་ཁོད་རྒྱལ་པོ་གཞའ་ཚོན་འོད་ཀྱི་བྱ་རུ་ཅན།)、吉力古格杰布恩钦当噶夏日坚(ཀྱི་ལེ་གུ་གེ་རྒྱལ་པོ་ཨུན་ཆེན་དུང་གི་བྱ་རུ་ཅན།)、邦将吉吉杰布西日奥吉夏日坚(སྤུངས་རྒྱུང་གྱེར་གྱི་རྒྱལ་པོ་བྱི་རུ་འོད་ཀྱི་བྱ་རུ་ཅན།)、尼洛外雅杰布车穆奥吉夏日坚(ཉེ་ལོ་ཝེར་ཡ་རྒྱལ་པོ་ཕྲ་མེན་འོད་ཀྱི་བྱ་རུ་ཅན།)等等。虽然,几个记载的时间和人物不能统一,但给了我们很多需要去分析和研究的线索。又据《雪山目录》载,吐蕃王室始祖聂赤赞布出世前后,象雄相继出现十八代鹏甬王,按顺序排列,他们是赤危、司伦、格蚌、列扎古格,君亚木阔、吉列古格,蚌君结、尼罗危亚、达朗司吉、札玛迪蚌、递堆白、列危结、协君师夺、黎穆朗卡、木危诺、色司杰、尼罗维亚、牟玛托郭等。

  古象雄王国鼎盛时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王国(相当于青藏高原诸羌的部落联盟),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古象雄王国。其鼎盛之时约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950年前后。《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不仅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广阔。据著名苯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在这儿的甲巴聂查城的遗墟中有座山,山上密尊的形象自然形成。木里山拉在此建巴却城,并在该城修法灵验,将一块仿佛人体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不让它落地。后来人们用土石方垒了个基座,把这块巨石托在半空中。在这块土地上有大小32个部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领(似指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争议的领土克什米尔)。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詹巴南夸的修炼地隆银城,这还是象雄王国的都城。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国王统治。苯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贤炽、栖、巴、梅就诞生在这里。这里还有苯教后宏期的著名大师西饶坚参(ཤེས་རབ་རྒྱལ་མཚན།)和其它贤哲们修炼的岩洞。因为这块土地东面和蕃(བོད།)接壤,有时也受蕃的管辖。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孙巴精雪。包括39个部族,嘉二十五族,这是现在的安多上部地区,绝大部分信仰苯教。有穹保桑钦、巴尔仓寺等寺宇和修炼的岩洞”。此外,卡尔梅说:“大量的象雄语存在于现在的拉达克、库纳瓦里以及旧时的西藏西部地区。”而拉达克就是如今的克什米尔一带。以穹隆银城为中心的中象雄,就是今天的冈底斯山一带,那里今天还有不少苯教徒,据说一些岩洞和遗址至今犹存。《世界地理概说》论述“这块土地和东边的蕃接壤,有时也受蕃的管辖”中所提到的“蕃”应该是从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这段时期的雅垅部落。外象雄的三十九族即今西藏丁青一带。嘉二十五族即今青海玉树一带,曾经属于襄钦千户的管辖。

  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期间,甘、青、藏地区的土著先民制造的陶器上已有“卐”或“卍”这个字符,如青海乐都柳湾的彩陶上亦有“卐”字符、临洮马家窑陶罐上亦有“卍”字符和西藏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日土岩画“卍”演变图等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柳湾村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海拔近三千米,出土绘有“卍”或“卐”字纹符号的柳湾彩陶一共发现26件,包容了马家窑文化中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距今3600年—4600年”。部分考古专家认同万字纹符号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符号,认为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卐”字符,藏语称为“雍仲(གཡང་དྲུང་།)”或“雍仲拉曲”。“卐”有单图、也有连图;形状有左旋“卍”,也有右旋“卐”。《藏汉大辞典》载:“卐”有两重意义:一为苯教教义,是苯教教徽。二为坚固,永恒不变。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载:“卐”(wan万)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太阳神是藏族苯教最大的神灵之一,“卐”字符也可能是代表太阳的符号。所以,“卐”字符曾作为苯教的教徽,具有巫术的功能作用。所以说,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并统一了青藏高原,而且,其疆域超出了青藏高原。据藏文古籍《北方蕃民源流史》一书中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藏族古老氏族“董氏”,也称“党氏”的一大部分古羌人(藏族)部落散居分布于西域之若羌(ནོར་བྱང་།)、库车(འཁོར་ལོ།)、吐鲁番(ཐོར་འགོད་པ།),且末之道兰卡姆(རྡོ་རྭ་མཁར་མོ།)。到吐蕃时,它的部落首领为东巴杰布(སྟོན་པ་རྒྱལ་པོ།),汉文史书称这为李圣天,为吐蕃人。由此,说明了藏族的始祖古羌人创造了古象雄文明。

  距今4000多年前,根据考古发现,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湖滨地区(今日喀则境内的玛不错附近),已有定居人群(藏族先民),进行着“临湖而渔,穿林狩猎”的渔猎生活。并且,人们已经开始驯养家畜(猪)、过上定居的生活。据国家文物局据2022年元月13日上午,通报的4个“考古中国”项目中,玛不错遗址是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的发现,有望让我们了解4000多年前,青藏高原上人类的渔猎生活。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经初步采样和浮选,调查队员发现了鱼类等动物骨头,以及燃烧过的木炭等。木炭以冷杉、圆柏为主。这反映出该文化层所处的时代环境,温度、降水、植被都比现在好。另外,遗址还出土了猪骨,是否表明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驯养家畜、过上定居的生活?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公元前2000年下半叶,古羌人留下的文化遗存“石棺葬文化”开始南迁。据李水城先生推测,是由于气候和环境改变以及人口压力,约从公元前2000年下半叶,部分来自甘南的寺洼文化人南进到岷江上游寻求发展空间,将石棺葬文化带到这个地区,“此后,随着这批外来移民在川西北地区扎下根,势力不断坐大,并将石棺葬这一文化特质相继传入到四川境内的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一带,进而持续地影响到西南地区的广阔丘陵山地,并沿着南北向的河谷传播到金沙江上游、滇西北、藏东、黔中和黔中南等地”。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这个推测是有依据的。

  公元前1917年(藏历木鼠年),古象雄的王子辛饶弥沃如来佛祖(སྟོན་པ་གཤེན་རབས།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诞生在刚底斯山脚下的玛澎湖边的象雄奥茂朗让(འོལ་མོ་ལུང་རིང་།)的地方。也据南卡诺布的《底斯熬》(ཏི་སིའི་འོད)载:“……距今3908年前(公元前1919年前)……象雄国王赤外拉吉赛吉夏日坚(ཁྲི་ཝེར་ལ་རྗེ་གསེར་གྱི་བྱ་རུ་ཅན།)时期开始象雄王朝进入鼎盛期。”据苯教史料记载说:“……后至须弥山的南部国王帕杰布的国都上空,以观思五法观相后,得知大食俄摩隆仁(འོལ་མོ་ལུང་རིང་།)国度适合他诞生,以国王杰本妥噶尔为父,以王后尧希杰协玛为母于木阳鼠年(前1917年)孟春十五日一时破晓木星会鬼宿的大吉日子降临人世,由婆罗门相士赛恰奥丹取名为'觉悟道祖师辛饶弥沃更利南巴杰哇(སྟོན་པ་གཤེན་རབས།)’。……其后,学习了五大明中大智者派的根基工巧明。从工巧之王噶玛李学和拉旺,及以建造著称的举楚旺秋,以铸造著称的勒托巴桑,以锻造著称的神匠尤巴,以雕塑绘画著称的伊格楚琼等瞻部洲六庄严处,系统学习了工巧明”。辛饶弥沃成年后,娶了吾萨(དབོ་བཟའ།)和嘉萨(རྒྱ་བཟའ།)等八位妃子。创造了三十四字韵母的象雄文字,创作了很多苯教经典和藏族文学著作。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也就是说,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2500多年前,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青藏高原上的先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古象雄佛教发源于中亚的古象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是古象雄王子辛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所传教的如来正法,也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是以显宗、密宗、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

  公元前1897年(藏历木猴年),古象雄国王妃吾萨(དབོ་བཟའ།)生了《藏医四十万》的作者谢吾赤西(དཔྱད་བུ་ཁྲི་ཤེས།)王子。

  公元前1893年(藏历土鼠年),古象雄国汉王妃(རྒྱ་བཟའ།)生了藏族数学家森刚常强(ཟེའུ་ཀོང་འཕྲུང་ཆུང་།)。据《世续题解详传》中云:敦巴辛饶莅临塞·阿夏地区,对塞苯朗杰雅巴传授《塞举伽那》等共通法门,以塞·阿夏方言传授不共殊胜法门《不失果位本性之抉择》。《赛米》中云:辛饶弥沃圆寂之后,……但只有高足阿夏桑瓦多堆,及时察觉了辛饶导师圆寂之事。并离开此地,火速前去寻求导……,届时阿夏确定辛饶导师已示圆寂。又据《苯教源流弘扬明灯》中云:辛饶圆寂后,邀请阿夏前来,……所有经藏由阿夏桑瓦多堆结集,在《分辨》中亦如此记载。以上提到的“阿夏”就是今甘青地区,史称“古阿夏”。

  公元前1887年左右,象雄王国穆氏王子辛饶弥沃佛陀创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义,就是古象雄佛法。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辛饶米沃祖师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国外的一些藏族学者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声明,进行了改造,这一设想,不无道理。个别藏学家将珍藏的与松赞干布同一时代象雄王李弥嘉的印文和部分象雄文字出示为证,进一步证明了确有象雄文。

  佛陀辛饶米沃创建了雍仲本教后改变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变了杀生祭神等等,而他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从而减少了杀戮,这就朵玛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朵玛和酥油花也被其他藏传佛教的教派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辛饶佛祖还善巧地吸收了原始本教文化的精华,比如原始本教中包括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超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仪轨。

  公元前1880年左右,雍仲本教创始人敦巴辛饶弥沃佛将《噶孜幻算法》、《八卦九宫“林郭”推算法》、《五行时轮》、《吉夏因缘业算》(今称次若勒孜,即命理学)等本教历算传授给恰辛·勒杰唐布和他的儿子贡擦赤布等人。

  公元前1877年左右,古象雄王朝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的十八国(相当于诸羌的部落联盟),在青藏高原上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约66万军队),其疆域十分广阔。据《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远古象雄文明的势力曾经波及到整个青藏高原。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渗透到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一带,后者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地区。又据藏史《宝石串(གཟི་ཡི་ཕྲེང་བ།)》记载:国王赤外赛吉夏日坚(ཁྲི་ཝེར་གསེར་གྱི་བྱ་རུ་ཅན།)等古象雄鼎盛时期,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的羌人部落,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中、外三部,内象雄为今阿里地区(其中为今阿里);中象雄为今雅隆地区(其中心约在“当惹琼宗”,就在那曲地区西南隅的当惹雍错湖畔一带);外象雄为今多康(安多和康巴)地区(其中约在今贵德县)。只是汉文史料中把这一广阔的地域都归于女国苏毗,藏文史料把这一地域通称为象雄,而苏毗即孙巴则只是指里外中三象雄中的外象雄而已。

  公元前1877年左右,本教的第一本“医典”诞生。传说敦巴辛饶一生娶了9个部落主的女儿做妻子,并生有8个子女。其中一个姓翟的妃子为他在藏历木猴年生了杰布楚西。杰布楚西后来成为敦巴辛饶的医学继承人,并将他父亲的医学论著编纂命名为《多个梦移》,这部书就是我们使用的《四部医典》中的宗源书之一。它的后记记载了从杰布楚西到公元七世纪所有继承人的历史。敦巴辛饶将《干酪药九显论》传承给了本教主要继承人杰布楚西,后来由穆扎扎黑、色拖杰江、东炯图钦、杰察马琼依次相传下来。著名的藏医《四部医典》(或《四续》)亦根源于《疗方五部大续》。由大译师毗卢遮那译自本教之医典。据尼玛丹增所撰《甘珠尔编目序言》,《四部医典》中祈请仙人之名及医疗咒语均原封不动地保持了象雄语,充分说明了其源自本教医典。此外,由三个印度瑜伽咒士从桑耶寺找到的伏藏本,亦应是杰布楚西所说之《医药经》及《七章本疏》等无疑。

  后期在藏流传的医疗学源自古象雄文化之一明证是: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关于药方有两卷,火灸方两卷,共四卷,其中一火灸方卷后记中说:“此卷在库中亦无,乃从所有疗方中搜集,并与象雄之根本疗方相配而成。”医学在分析判断某一病症在病理上的远近诸种病因时,离不开卜算占卦,因此,在以五明之学分类时,这种卜算占卦之术便收类于医方明之中。辛饶弥沃佛在为恰辛祖飞列加等人开示恰辛本教之法时,亦将“度”(禳解)、疗方、“求提”、占卜、圆光、占音、算学、医药学合融在一起,也鉴于此理。

公元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青藏高原中西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发现  了一处4000年以前的拉萨先民村居遗址。这个古老的村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仅次于卡若、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被誉为拉萨的“半坡”。曲贡文化遗址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当然这个上限还不是实际上的最早年代,估计还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前。

  公元前1737年,甲子。大旱。氐羌来贡(《竹书纪年》)。

  公元前1730年,祖师辛饶创制了“大五明”后,将其法王之位禅让于法太子穆确邓珠。辛饶弥沃祖师分类的学科有五大明:即工巧明、声明、医方明、外明、内明。各大明的主要学科集于本教三部十万颂中。(1)“工巧明”的三部十万颂为:《大千轮回论》十万颂,《氏族繁衍论》十万颂,《世界成住灭空论》十万颂。祖师将其传于匠王噶尔玛李学;匠王所授六徒称为宗门六饰;这六徒便是娴熟技艺的艺王拉旺;擅长建造的举楚旺秋,精通铸造的勒秃巴桑;精于锻造的神匠尤巴;擅长绘画的神子白玛;擅长书法的伊格楚琼。此六人身怀绝技,自立门户,同时出将工巧明推广到世界各地。(2)“声明”的三部十万颂是:《神鬼之战黑十万颂》,《声明和因明之辩论花十万颂》,《净界之神白十万颂》,将其传于爱徒玛罗和玉罗。声明分声明和因明两学科,其中声明学的《异语概论》记载了三百六十种不同的语言。讲因明学方面有《性相五部》及《因明七论》等论著,众弟子将其传播至各个地域。(3)“医方明”三部十万颂是:《疾病黑十万颂》,《除病诊断花十万颂》,《全胜药白十万颂》,再加《根本心蓝天十万颂》,总称其为药之四部十万颂,将其传于吉布赤希及神通、言实、知言、通言、意幻、意出、意生、意成等八大仙人后(医师),创立了理论体系及临床诊断方法,使其发扬光大,仍保存完好。(4)“外明”的三部十万颂是:《万物朵黑十万颂》,《珍宝花十万颂》,《经典白十万颂》,将其传于贡子和贡察楚布等人。所谓外明就是与外部器世界具有内在联系外,从理论的角度看,根据上述三部十万颂中出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又有五大理论:大分土之续,大渡轮木之续,大明生火之续,全伏无边金之续,大灭王水之续,从而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其主要内容为科泽变幻镜,八卦九宫,五行时轮,吉暇因缘和合四种。此后创立天文星算,能确定预测日月星辰等星突运行轨迹和春夏秋冬时令变化。天文历算的主要理论在显宗中有《劫世运行经》,密宗有《时轮续》。《时轮续》又产生了身续、语续、意续三续。此三续为欢喜轮身续,自在轮语续、密轮意续,按其段落大概有十多万品。另外,将与《万物朵黑十万颂》相联系的《朵法三百六十种》传于工巧明的三部十万颂为。(5)“内明”的三部十万颂是:黑白花十万颂《济龙经》,将其传于鲁珠伊西宁布。内明之理论精深博大。按其修行主要讲授断道的是外续,讲授转变道的是内续,讲授解脱道的是密续:此三续归于显、密、心识部三者。按其修行者来讲,有外律传、内密传、密续大圆满上师传。

  穆确邓珠的亲传弟子中大食智者穆扎扎黑、中原智者李当芒布、印度智者拉达阿卓、象雄智者赤托巴匝、呼里巴雅、冲地智者色托解尖姆六人被称之为世间六庄严。他们将本教诸学科继承并使其发扬光大,推广至世界各个地域。

  公元前1717年(水阴羊年)藏历十月底,辛饶弥沃如来佛祖(སྟོན་པ་གཤེན་རབ།)圆寂。根据《俄巴序语》一书中说:“辛饶弥沃圆寂后,以叶辛李西达让为化身来人间继承本教”。《洋则之史》中亦说:“叶辛李西达让在八十二岁时,前往大食的俄摩隆仁”。另外,《桑耶上中下三编目录》这说:“在大食俄摩隆仁地方,辛饶直系后裔木却与李西会晤”。

  根据本教《集经》和《无垢光荣经》记载:佛祖辛饶从诞生到圆寂,前后传讲三转法轮。第二转法轮是以四门五库为主体。四门即斯巴续本门、广义十万颂本门、密部真言本门和上师诀理本门。五库就是上述之四门加上“四门总体法库”便称为五库。

  (1)“斯巴续本门”。“斯巴”意为有或存在、缘起,“续本门”意为相续或部门,总称为一切有部法门,此法含盖了因四乘所叙述的一切内容。(2)“广义十万颂本门”。其“广义”意为广大胜义,即以胜义谛为主体之一切正法;“十万颂”意为般若十万颂或智度十万颂,现今甘珠尔般若部里总有六十多函都归本门,总称为胜义般若本门。(3)“密部真言本门”。“密部”指四部六续含有之一切密法,即以生、圆二次第为主体的所有密宗之法;“真言”意为心咒或明咒,即以四支加行含有的一切真言诵修。(4)“上师诀理本门”。“上师”意为自心或法性;“诀”意为口诀或精华;“理”意为合理或道理、逻辑;总称为“法性窍诀道理部”,他蕴含着大圆满心性部、法性部和窍诀部三部。四门总体法库:该法虽为四门一体宗旨,但主要以《俱舍论》为主体,为俱舍论部。

  本教《甘珠尔》是由松吉辛饶弥沃亲自讲述并记载而成。在他的法子穆确邓珠时期,已经出现本波佛教大藏经《甘珠尔》。那时的《甘珠尔》有上千部,辛饶弥沃传下八万四千本波法门都是《甘珠尔》。相传本波佛教前弘期的“六庄严”等在法难中将大量本教经典埋藏于地下。本教后弘期时,辛钦鲁噶和南卡雍仲等人重新挖掘出来继承弘扬,形成了历史上最早规范的《甘珠尔》目录。后来雍仲本波教徒贡珠扎巴将本波佛教文献作为本波佛教大藏经汇集和编目,并在嘉绒地区第一次出现本波佛教的木刻版——曲钦版和绰斯甲版。这两个版本在乾隆攻打金川时毁于战争。

  贡珠扎巴第一次出版木刻版的大藏经目录中,显宗五十五部,般若宗一百零八部,心宗三十部,共二百八十一部。后来西饶拜所著的《书目去暗明灯》记载,从本波佛教第一次伏藏至琼布洛智降泽时间里,本波佛教经典总量九百多卷。后来本波佛教学者尼玛丹增编写了《雍仲本波教遗训及其释疏目录弘扬辛饶日光》目录中,敦巴辛饶弥沃遗训为一百一十三部,其释疏为二百九十三部,共四百一十六部。在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雄龙乡瓦琼寺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手抄本,这个手抄本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地方有一位霍尔王——仲那登巴送给瓦琼寺伏藏法王松昂尼巴的。公元1870年左右松昂尼巴把手抄本的《甘珠尔》请到新龙并保留。后来本教学者阿雍仁波切将其影印出版,显宗六十三部,般若六十七部,密宗二十部,心宗七部。后来本波密宗大师满金拉色仁波切花了五年的时间,将全部经书逐页修复,终于1998年将其重新编辑成一百七十八部。

  本教《丹珠尔》是从辛饶弥沃的法子穆确邓珠,象雄、印度、汉区、西藏、木雅等雍仲本教学者著写辛饶弥沃遗训释疏的论文称名《丹珠尔》。《丹珠尔》也可以分显宗、密宗、心宗与大圆满,共有上千部。西藏那曲本教活佛丹巴尼玛出于抢救藏族古代文献的强烈责任感,经五年的辛勤收集,终于收集到三百八十部,于1999年出版了藏族历史上第一部本教大藏经《丹珠尔》。丹巴尼玛活佛没有出版的本波教《丹珠尔》还有五百多部。

  辛饶米沃之后的王统则根据《玛滂湖历史》有如下世系:辛饶米沃—赤杰木—周格加木—本玉旦—本唐多—杰洛查—辛卓巴—木卡布木布。木卡布木布和吐蕃聂赤赞普之子木赤赞普同时代。卡布木布之后象雄王统有所中断。据南卡诺布引用《玛滂湖的历史》的记载,与传统的说法一致。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是象雄王室的王子,他有8个儿子,其中贡氏妃子赤杰木的儿子雍仲旺旦继承了他的王位。其子周格加布、其子木本玉旦、其子木本唐多、其子杰洛查、其子辛卓巴、其子木卡布木布。据史书记载,聂赤赞普之子木赤赞普曾邀请象雄王木卡布木布到雅垅传教。这就说明木赤赞普和木卡布木布是同时代人。

  古象雄时期,本教古籍中今安多地区称“古阿夏”。而汉文史料中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牧民统称为“西羌”,又将黄河上游、渭水、洮河和白龙江等流域的农民统称为“西戎”或“氐羌”等。实为“西羌”和“西戎”的大部分是古代藏族始祖四大姓氏中的“董氏”和“穆氏”之后裔,后来又有一些藏族四大姓氏外加两姓后称六大姓氏中的“稚氏”之后裔的加入,形成了今甘青川地区藏族人的祖先古羌人。同时,也在青藏高原中东部黄河上游、渭水流域也先后出现了氐羌、西戎各大小不同的部落,时而,有共同利益时就形成部落大联盟,迎击外来入侵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说明羊在古羌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原始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据此认为,羊角纹或是古羌人的标志性纹样。

  据考古发现,近年来相继发现“距今约3700年前后的卡尔普墓群和距今约3000年前后的皮央、东嘎等墓葬遗址”,遂推翻了藏文文献的关于埋葬习俗记载:传说的“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才有建立陵墓的埋葬习俗”。据考古发掘资料却表明,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左右,这表明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埋葬自己同伴尸体的丧葬意识,西藏高原史前人类并不落后于同一时代的其他人,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大致相当。

  按照汉、藏文献的记载,在吐蕃王国兴起之前,西藏西部为古老的象雄王国(即两《唐书》所载之“女国”)的地域,直到松赞干布时期,方为吐蕃所灭,其地并入吐蕃。吐蕃王国灭亡之后,在象雄故地建立起古格、普兰等小王国。综合各种因素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很有可能系相当于古象雄时期或者更早的文化遗存。最早在汉史中出现的西藏王国可能是《史记》中记载的单同(羊同、象雄)。但有证据显示古国象雄开始于铁器时代(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象雄兴旺时可能包括今天大部分藏族地区,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只是到了聂赤赞普时代,吐蕃部落兴起,逐渐脱离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统治,加之苏毗的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位于吐蕃的西北部。

  公元前1700年夏末,一部参狼羌(ཚེ་ལུང་།)大酋率部众从古蜀三星堆南迁到云南,建立青衣国的柏濩氏。古代印度人认为:印度北方,即云南、西藏一带有支支那分族(柏濩氏青衣国),此族以北是支那(鱼凫氏古蜀国),支那以北为外支那(商殷)。《罗摩衍那》一书中列举了位于印度北方的二十国名,其中标出的“支那”和“外支那”两个名字,就是这种印象的反映。释藏中《正法念处经》第七品载录了这段文字,汉文译本删去了“外支那”一名,藏文译本中则两名都保留了下来。

  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商朝),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1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建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共有30个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其中病死的28王,国亡后自焚而死的1王,可能是战死的1王,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成汤)在位时期,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就连远居黄河上游,氐人、羌人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成汤百岁而亡,其长子太丁早逝,就将王位交由次子外丙继承。(《商朝》)

  公元前1630年,辛亥。西戎来贡。王使王孟聘西戎。(《竹书纪年》)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族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机重新抗争。

  商王廪辛继位初,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促使廪辛决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廪辛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打散了蚕丛氏部落,蚕丛氏首领被射杀。(《大商王朝》)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不断向被他视作羌人的各部落、方国进行征战,有时并非因为被征伐的部落、方国有侵入与掠夺行为,而是专为捕掠人口,即“隻羌”,除此以外,商朝还强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国进贡人、畜等,充分表现了奴隶占有制的商王朝民族压迫的特点。他们将这些主要是俘获也有一定数量进贡的羌人,用于祭祀祖宗、上帝、河岳或祈年、法灾等重要祀典,从两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其中武丁卜辞有“戊子卜,宕,贞亩今夕用三百羌于丁。用(契)”,“丁是武丁至祖庚、祖甲之时祭祀最隆重的祖先之一,多认为是指祖丁。辞末缀验辞'用’,表现占卜后三百羌人一次被杀祭了。这是甲骨文中能确知的一次实际杀祭的最高数字”。在用做人牲的羌人中,不仅有一般的羌人,还有用“二羌白(伯)”的记录,而对夷人、奚人很少见用做人牲的记录,“以国族名相称的人牲除羌以外,出现在卜辞中次数一般较少,有的仅一二条”。除了做人牲,羌人奴隶多用于作畜牧生产,偶也有用于农耕生产,这些生产奴隶奚人及其他各族较多,而羌人则主要是用于做人牲。陈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羌可能与夏后氏为同族之姜姓之族是有关系的”。其他如郭沫若、顾颉刚、董作宾、胡厚宣等老一辈甲骨学与古史专家及上引罗琨的论文,都有类似的看法。

  在被商王朝当作羌人或氐羌的方国中,也有和商朝关系比较好、甚至在商朝做官,参与商王对羌人的征伐,或者先与商处于敌对关系,后又成为商朝诸侯的。前者如鬼方,卜辞记录表明不仅罕见商王对鬼方的战争,而且“鬼族的代表人物良武丁时起就参与王朝的祭祀、征伐、掠夺羌人等活动,常与当时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重要成员相提并论,连是否'得疾’都受到商王的关心”。《史记·殷本纪》记述纣王曾“以西伯是、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即鬼侯。在卜辞中也有占卜是否让鬼族人参加祭祀作杀牲者,“验辞记占卜结果令鬼与周一同担任这个职务”。纣时“三公”是何种性质的官,难断,卜辞中有令鬼与周同参加商王祭祀活动作杀牲人的记载,证明商末鬼方与周的首领确曾在商王朝廷用事。

  总括子午岭以东被商王朝统称为羌的部落与方国,大致有三种情形:一种是游牧的羌人部落,但受商的文化影响较多,在今山西北部、陕北至河套一带发现商代这种游牧人的文化遗存颇丰富,方是这种人的代表。他们是商朝在西方的劲敌,是商朝主要的征伐对象。一种是夏遗民之未臣服于商朝者,如土方,经过征服,可能大多与商融合,也可能有一部分往北成为匈奴人的来源之一,对龙的崇拜等文化特征在匈奴人中流传,大概与夏人遗裔土方加入匈奴族体有关。第三种即如周人、鬼方等,与商王朝关系较好。周人是华夏三支主要来源之一,鬼方与楚人关系密切,也和春秋时赤狄等隗姓狄人有渊源关系。在古代民族史上,对鬼方的族属争议极多,他们如何被误认为是商朝西北方劲敌,将在周代氏羌诸部中叙述,兹不赘。

  从事甲骨学研究的专家,曾对武丁以来的边患与商朝的征伐作过统计性研究,不仅发现卜辞表明当时的主要威胁来自西起汧陇,从西方和北方环绕商朝的地带,而且有时西方或西北各部落、方国“联合行动或结成联盟时,方常常居于主导地位。在有关战争的卜辞中,涉及方的不论数量还事类上看都居首位”。卜辞中对方战争的记录达二三百条,土方也七八十条、对下危、巴方等战争内容也三五十条不等,“而对羌方、马羌、羌龙战争卜辞的总合不超过三四十条”。但卜辞中商朝捕获羌人(“隻羌”)或用羌人做人牲、做奴隶,都是统称为“羌”,却不具体记载是方人、土方人、下危人,还是巴人。“这就启示我们,商代用人牲的羌的涵义并非仅限于羌方的臣民,而是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统称;'隻羌’卜辞不是卜对羌方的战争,而反映了对西北各方国边民有组织的劫掠运行”。

  《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河关县原注:“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这里对黄河上源的流向和民族分布说的较为明确,即积石山(今阿尼玛卿山)在西南羌族分布区域。《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许慎、应劲所作的这种诠释,都是指夏商以来中国西部的羌人。

  关于羌人的分布,在《后汉书·西羌传》亦有记载:“西羌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禹贡》所谓枝友也,南接蜀汉微外蛮夷”。“赐支”,是历史上有名的赐支河曲,盖指黄河上游,在积石山南北上下的第一、第二大河湾,即所谓“至于河首”。“南接蜀汉徼外蛮夷”,则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古羌人分布的概况,故至今果洛人民自称其祖先来自康巴地区,而且历来与康巴、阿坝藏族交往甚密,即为佐证。

  春秋时期因战乱被迫,古羌人大量南迁,到达了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结合,形成了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分布的特点。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阿昌族、景颇族等皆有古羌人的血统。大象栖息地的南移,温暖期越来越短,寒冷期越来越长。最早的地区,发展受到了抑制,而新迁的地区一直向南延伸,向亚热带、热带靠近,有的到达了老挝、缅甸、泰国以及藏缅语系的各个民族。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考古发掘墓葬发现,象泉河流域人群以石室墓为主,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小型圜底彩绘陶罐、珠饰、铜饰、石器等。尤其是该遗址出土的釉砂珠(200余件釉砂珠),工艺技术可能来源于埃及。这一发现初步表明,在商代早期,我国西藏地区就与周边文明存在交流互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温睿:我们没想到这个墓地会出土釉砂。这个碳14测年大概在距今3600年左右,大概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早期,比我们熟知的三星堆遗址还要早几百年。这个是我们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釉砂之一。

  公元前1582~前1570年间,商朝第四位君主为商太甲。

  公元前1557年(藏历木鼠年),古象雄刚则赤杰(ཀོང་ཙེ་འཕྲུལ་རྒྱལ།)诞生,其著有五行算、禳解术(འབྱུང་རྩིས་དང་། གཏོ། མདོས། ཡས་གླུད་ཀྱི་བསྟན་བཅོས་མང་པོ་བརྩམས།)等很多著作。在原始本教时期,藏族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天文历算知识,认为天体万物都是由土、木、水、火、空五种元素构成,包括一切生命体,并与其相应的五大界会和顺逆,就形成了日月星辰、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和生物功能等自然现象,以此来推算命运,这就是所谓的“迥孜”(五行算)。

  公元前1550~前600年间,据卡约遗址的考古成果显示:卡约文化覆盖的范围,如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湟水中游的西宁盆地,古羌人定居最为密集,显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当时古羌人大体上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占有很大比重,狩猎和采集活动也是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的经济生活。当然这种经济生活构成在如此广阔和自然条件区别很大的地域内,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一些适于农业生产的黄土河谷地带,农业生产的比重自然会占得大些;在一些林木茂盛、水草丰美的地方,畜牧业和狩猎经济的成份就占主导地位,甚至还有游牧经济的形式存在。

  公元前1497年(阳甲三年),甲子。阳甲西征丹山戎,此次战争耗费商朝国力,国家极度的衰弱为,四年阳甲卒。

  公元前1423年,戊寅。伐鬼方。次于荆。

  公元前1421年,庚辰。王师克鬼方。氐羌来贡。(待续)

【参考资料】:

[1]《象雄文化是佛教的起源》新华社亚太日报.2014-08-04

[2]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167页-168

[3]《重现远古西藏文明密码》《新华网》.2013-10-26

[4]《阿里考古新发现 有望填补象雄文明研究空白》社科网

[5]《走进古国之三——象雄》中国社会科学网

[6]《古老的象雄文明》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7] 大型史诗系列纪录片《象雄》开机仪式在梅地亚举行 中国网.2015-06-08

[8]《雪域高原瑰宝之藏传佛教》中国西藏网 .2013-10-26

[9]《苯教文化之源 象雄文化》中国西藏网

[10]《话说藏历年》新浪网

[11]琼布·洛珠坚赞著,多杰南杰译《世间本教源流》[J].载《中国藏学》1999年第2期。

[12] 霍巍《论古代象雄与象雄文明》,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

[13] 卡尔梅著,王尧、陈观胜译.《苯教史》(嘉言宝藏)选译(一),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1),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