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西藏的土著宗教——苯教

 倩红 2023-01-01 发布于四川


第一节、苯、苯波和苯教

一、基本概念

1、苯

“苯”作为一种早期高原先民的信仰观,形成年代非常久远。“苯”是指人对于自然万物最初的较为朦胧的认识总和,其核心内容包括“鬼、神、精灵、魂魄、命数、运道”等,一切与精神灵幻层面相关的东西。在古藏文的记载中,苯教的苯(Bon)有“颂咒”“祈祷”“咏赞” 的意思,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极其重要的。

“苯”这一个字,是藏文,从象雄文“吉”(gyer)(或译为“杰尔”),意译过来的,实际上是“念”和“读”的意义,就像念经读书。“苯”有许多释义,据苯教经典记载:“苯”蕴藏着无穷含义,即在苯教因明学和般若部里记载说“苯”谓能维持其自体者;或摄持其自性相。“苯”有八大类别,即有为苯、无为苯、轮回苯、涅盘苯、道谛苯、法处苯、所知苯和福德苯。详细情况见般若大小等别处。苯与在汉传佛教里所谓的“法”、古印度梵文中的“达磨”、象雄文中的“吉”、藏传佛教经典中的“秋”等意义基本相同。总而言之、它涵盖了有寂含有的万事万物,如在苯教的《般若智慧经》中就有云:“轮回苯与涅盘苯、有寂诸苯为空性”。万事万物都可以叫“苯”。

苯教(Bon Religion)中,“苯”也被称作“本”、“棒”,有时也译为本教、缽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又俗称“黑教”。是西藏原始的巫教,在佛教传入吐蕃之前,是西藏高原各部落信仰的宗教。根据奔教和佛教融合的程度,也将苯教分为白苯(基本上被佛教同化),花苯(两者特点并存),黑苯(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原始苯教的特点)三种。

意大利籍著名藏族藏学家南喀诺布先生认为,“苯”,是藏语古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重诵的意思。在古书中有时把“苯”用吟诵去代替的这个词的由来是古时那些苯教徒常以念咒为自己和他人除病解难,也经常以诵咒等活动来诅咒害人而得其名。

2、苯波与苯教

苯教,藏语称“苯波”,亦作“钵教”。是藏族古代盛行的一种巫教。其又分为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苯波”,即诵经祭神,为现世人除障者,物象是人。

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苯波,被称之为“原始苯教”(或“世续苯教”)。原始苯教还没有发展到独立的教义、典籍、庙堂及系统理论,其观念及内容是通过苯教巫师以占卜、祈祷、咒语、幻术以及各种特殊的仪轨加以表现。

因以“卍”雍仲图符为教徽,亦称雍仲苯教。相传约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古象雄王子辛饶弥沃所创,它植根于蕃域高原原始公社时期的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原始苯教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结果。

辛饶弥沃是苯教的第一位凡间创始人。传说这位祖师是以五色光的形式从天而下,借凡间父母之体受孕而生。辛饶弥沃为苯教制定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和教规,不断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经典、庙堂等。区别于早期的苯教,辛饶弥沃所创的被称为雍仲苯教。

我们经常把“苯教”当作一个教派来思考,事实不是这样。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以前,人们把施行各种仪规和念诵咒语等以使其发挥诅咒作用的人称为苯波,而对这些活动则叫做“苯”。苯教应当是后来区别于佛教的称谓。

二、原始苯教与雍仲苯教

“苯教”是藏族原始文化的总称。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前,苯教原始文化占据整个藏族地区。其演变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在不断吸收、融合周围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从封闭的地域文化走向开放的跨界文化,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演进为多元的复合性文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藏民族高原文化。

苯教应分为原始苯教和系统苯教两部分。

1、原始苯教

原始苯教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崇奉鬼神为特征的雪域古老的本土宗教。原始苯教是古代青藏高原各氏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又称为“黑苯”、“钵”和“本教”。

信奉苯教的百姓被“重鬼右巫”,禳灾解祸,祛病除邪的文化心理支配着,影响了他们社会各种活动的方方面面。

原始“苯教”并非和辛绕的理论同时产生的宗教。早在远古时代辛绕弥沃出生之前,青藏高原就已经盛行着各种各样的原始信仰,那就是被统称为原始苯教的多神教,有“魔苯”、“赞苯”、“沐浴苯”、“招财苯”、“占卦苯”、“龙苯”、“神鬼苯”、“历算苯”等三十多种原始的“苯教”,他们为民众禳解灾祸,祛除病邪,拥有众多的信徒。这证明当时象雄、吐蕃地区“苯教”一词的解释范围非常广。

(1)、原始苯教与象雄文化有深刻的渊源

在今天西藏阿里以冈仁波齐山为中心的普兰、扎达一带的河谷及湖区,有大量古城堡遗址,这些雄伟的遗迹守护着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文明——象雄文明。

象雄王朝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最辉煌时疆域曾横贯现今西藏北部,西至克什米尔,北到青海南部,南达印度、尼泊尔,东至川西康区等地,直到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象雄王朝才逐渐势微,被吐蕃吞并。这期间约1300年的时间,象雄王朝都是青藏高原最强大和辉煌的文明。

象雄王朝作为一个政治体虽被吐蕃兼并,但象雄文明却依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族文明的发展,直至今日。应该说,如今人们所普遍认识的藏族文化,是吐蕃王朝在继承象雄王朝文明的基础上,经过历史中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而最终形成的。因此,象雄文明在语言、天文、地理、医学、宗教等方面被认为是藏族文明最初源泉之所在。

苯教就发源于象雄地区,是象雄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象雄王朝尊苯教为国教,从国王到臣民都是忠实的苯教徒。苯教起着扶持国政,左右王室,安民济世的作用。苯教的高级神职人员在象雄王朝中掌握着政治、文化大权。他们对象雄王朝社会科学各领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后来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基础作用。

(2)、原始苯的泛灵信仰

藏族的自然宗教是原始苯教,一种崇拜大自然的宗教。

相信“万物有灵”,崇拜日、月、星、晨;山川、牛羊、禽兽等自然物。苯教最初是在今天的阿地区的南部,象雄王国这一地区发展起来的。后来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扩展到整个藏族地区。苯教可以说是泛灵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在藏民的心中,屹立于雪山藏地的每座山峰、每块草地、每个湖泊、溪流,都无遗漏地被藏族人构思、叙述着多少动人的故事。

原始苯的宗教活动常以巫师进行占卜、祈祷、咒术、祭祀及各种特殊仪轨加以表现,有着萨满教的特征。

(3)、苯教的教义

早期苯教把宇宙分为“神”、“人”、“魔”三个世界。极崇天神,认为赞普是天神到下界统治吐蕃人的主宰,用天神与祖先合一来解释天与神的关系。

西藏高原各部落分割统治的状况下,反映在苯教中把世界视为许多相联系的“方格”。每一方格象征一个部落。这些方格又分三层,即天上、地上和地下,成为各部落的神、人、魔所居的地方。天上的神名字叫做“赞”,地上的神称为“年”,地下的神称为“鲁”,即常说的龙。方格间相互是独立的,表达了原始苯教宣扬的人人平等的观念。

最高层所居住的天神,主要有天神六兄弟和他们的眷属,最大的天神是“什巴”,他是创世主。在藏族古代神话中,有关于“什巴”创世的传说。中层是人居住的地方。下层是神魔鬼怪凶煞居住的区域,如:掌管人的疾病的叫“龙神”;掌管自然灾害的叫“念神”,传说念青唐古拉山就是一尊大念神,还有地神等等。它们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能给人以祸福、灾祥、凶吉,人们是千万不敢触犯它们的。

当然,天神、人、魔鬼之间又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要求产生一种能通“神鬼之路”的巫师,这种人被称为“苯波”。为防止或避免魔鬼对人体作祟,人们在面部涂上赭红色染料,红色表示着生命强旺和威武的象征。这样就可以据魔,同时需要有人与魔的相通,即需要具有能通向“鬼神之路” 的这一能力的巫人,苯教称其为“苯波”, 藏文有关历史资料中提到的苯波很多,有天苯波(神苯波)、地苯波、苯钦(大苯波)等等。他们既能通神,经常以神的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同时又有役使精灵魔怪的本领。法器是鼓,给人驱鬼治病,卜算吉凶,主持葬仪等。

“重鬼右巫”也是传统不违的习俗,这种原始宗教信仰,对后来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信仰

苯教首先是藏人的一种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经历了“笃本”、“恰本”和“觉本”三个发展阶段。“笃本”指原始苯教。它是苯教的原始形态,是萨满文化在西藏的地方形式,曾存在和流行于民间。其内容包括“下方作镇压鬼怪,上方作供祀天神,中间作兴旺人家的法事”的巫术。后被苯教徒纳入其系统思想体系。作“所谓可抉四种因之苯教”。

“恰本”是笃本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从象雄(今西藏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勃律、波斯、印度等地的宗教中吸纳了许多成分,融入了“笃本”中。苯教开始有了教义、正式仪轨和宗教组织,尤其与印度教的“大自在天派”相结合,形成了“恰本”的理论核心。从此,苯教结束了以前的那种只重巫术,缺乏理论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觉本”意为“翻译本”或“异化本”。它是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和苯教斗争的产物。因为自佛教传人西藏后,由于受到吐蕃统治者的贬损,苯教逐渐失势。为了适应形势,求得生存,动手私改,兼采佛教的名相注释、各种经论、见地义理、观修仪轨等融铸于苯教学说中,以来充实苯教的内容。这样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为苯教所吸收,成为它们创立新学说的重要思想渊薮,并最终使它演变为佛教化的苯教。

(5)、文献典籍

苯教有丰富的文献著作,这些著作大部分收录于《苯教大藏经》中,因此,它可以被称为是苯教文献之总集。《苯教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其中《甘珠尔》曾有绰杰版和曲钦版两种木刻版传世,均于清代近3个世纪刻印出版,函数不详。甘孜发现一套手抄本并由四川民族研究出版社胶印出版.共157函。《丹珠尔》是由西藏那曲佛教协会主持在拉萨印刷出版,共380余函。内容包括显宗、般若宗、密宗及心宗。在理论上将该大藏经分为辛饶遗训和遗训释疏。前者为《甘珠尔》部,后者为《丹珠尔》部。苯教文献的内容受佛教影响较大,《苯教大藏经》的结集和编排体例亦悉数仿佛教。但其中苯教思想、仪轨、经典等仍有其独到之处,并非全部效仿。它对藏族远古的思想、文化、人生礼仪等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2、雍仲苯教

雍仲苯教,是古象雄王子辛绕弥沃所创立的系统化了的苯教,称“白苯”、“雍仲苯教”,它按照佛教的方式进行了一次“结集”,理论化了的,尊为“正统”的苯教。在“Bon”之后加上一个“Po”(Bonpo苯波)就变成信仰和参与各种原始信仰的人。因为雍仲苯教最传统的法帽“尔莫泽杰”(dkar mo rtse rgyal)(又称“胜尖白帽”)是白色的,因此早期的雍仲苯教曾被称作“白帽苯”。

一般认为,辛绕弥沃大师创立的雍仲苯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苯教。而后世的许多苯教文献中把辛绕弥沃所创立的所谓“正统”的苯教也都称为雍仲苯教,也即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一般意义的“苯教”。

为了有别于原始苯教,就把辛绕弥沃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

辛饶弥沃(gShen rab mi bo)(顿巴辛饶)在吸收和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础上创建了雍仲苯教,使苯教得以系统化、理论化、统一化。辛饶弥沃被认为曾是象雄的王子,出生于冈底斯山(Kailas Range)(藏人叫它“神山冈仁波切”)附近的俄摩隆仁(vol mo lung ring)。关于他的出生年代说法不一(学术认为辛饶生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苯教认为辛饶出生于公元前16017年),一般学术上把辛绕弥沃创立的宗教也叫做苯教。但在苯教的文献中把辛绕所创立的并且是正统的苯教叫作雍仲苯教。

3、原始苯教与雍仲苯教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原始苯教大大早于雍仲苯教。

“苯”这个字并非和辛绕米沃的理论同时产生,而且与辛绕弥沃的理论并无关系。在辛绕弥沃之前,很早就有“魔苯”和“赞苯”等原始的“苯”在象雄活动。再者辛绕弥沃的宗教最初并不叫“苯”,而叫“杰尔”,这是个古老的象雄文字,后多译成了藏文的“苯”。

在原始苯教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当辛绕弥沃出现并在藏地传教时,原始苯教还不具有成熟的宗教特征。辛绕弥沃对原始苯教进行改革,将佛教中许多有理论、教义注入到原始苯教中。使之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佛教”更加接近,从而创立了雍仲苯教。

对杀生祭祀等仪式进行的改革

原始苯教杀生祭祀仪式遭到了辛绕弥沃的反对,采用糌粑捏成各种形状的方法代替动物做牺牲的做法获得成功,叫做“堆”(mdos)或“耶”(yas)。成为雍仲苯教“杂玛”(gtorma)(多尔玛)的最初起源。

雍仲苯教的“卐”符号

辛绕弥沃所创立的苯教也称“雍仲苯教”,雍仲苯教有“卐”符号,称着雍仲恰辛,是苯教的主要标志,它有别于原始苯教,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幸”表示引入解脱。恰幸两端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的连接处象征心识部无上大圆满。这个金制雍仲钤表示为“永恒不变”、“金刚”、“善妙”、“吉祥”之意。也是集中的能量。

也就是说“苯教”并不等于“雍仲苯教”。辛绕弥沃是在原始苯教的思想基础上,对其祭祀内容、方式、等进行诸多改革而创立雍仲苯教,被苯教尊为祖师。

对于原始苯教与雍仲本教的认识,我们还有一个应当引起正视的问题。根据一些史学家的记载,西藏第一位蕃王聂赤赞普是由苯教的僧团认证并且加冕的,聂赤赞普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的人,也有一些记载说略晚于佛陀。但无论真相是什么样的,这已经将我们带回到洪荒的古代。在佛教传入藏地前、那个名字与地理位置都与现在大不相同的西藏王朝之前,苯教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历史甚至比君主制的历史还要悠久。

在佛教进入吐蕃以前,苯教一直是吐蕃地区唯一的宗教。七世纪后才与佛教产生冲突。公元八世纪吐蕃王赤松德赞扶佛灭苯,污称苯教为“黑教”,是佛苯斗争中佛扬苯衰的分水岭,另一方面又成就了二者的融合。

“辛饶”,意思是最高的巫师。苯教可以说是泛灵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苯教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巫师来进行,巫师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从婚丧嫁娶,农耕放牧,到国家大事甚至到新赞普的即位主政,都有苯教巫师来决定。

但另一种说法是教传入西藏后,苯教曾与佛教有过激烈的冲突。直到吐蕃赞普赤德赞主赞普主持进行佛教与苯教的辩论之后,赤德赞普宣布苯教落败,佛教成为吐蕃的官方宗教。此后苯、佛之争并未停息。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获得政权后又灭佛兴苯,史称“朗达玛灭佛”,是西藏苯教势力的一次重大反击。但此时苯教徒们也感到自身的弱点,故向仿照佛教的方向演变。苯教最初没有教主,在改革中发现佛教有教主释迦牟尼,于是就创造了“辛饶”这个传说中的苯教教主。相传与释迦牟尼同时,辛饶祖师于冈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区创立了苯教,即为雍仲苯教。

在这种形势下,苯教势力一方面向西藏周边的四川、云南等地发展,在藏传佛教势力相对薄弱的地方建立寺庙,保持了很多苯教自身的特点,藏族称之为黑苯教。另一方面,西藏本土的苯教势力主动调和与佛教的矛盾,在教义和仪轨上向佛教靠拢,成为类似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被称为白苯教。

由于西藏古代政治、历史、宗教等原因,许多西藏人都忽略了西藏本土的历史,他们认为印度佛教对西藏文化特性的形成有着巨大的贡献,并认为所有来自印度的都是有伟大价值的,同时也认定西藏本土文化以及与印度或佛教不相关的都没什么价值,一些古代藏地学者的著作中描写苯教的章节,往往是人云亦云地搬照前代学者的文章或宗教范本的史记,因此很多著作都简单地把苯教描写成“鬼神崇拜”“杀生祭祀”或“巫术”等等,并且藏人们往往只知道引入佛教的松赞干布国王,而对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历史几乎一点也不了解。

实际上,在松赞干布前面至少有三十位藏王,或者三十二位,有的书明确为三十一位藏王。松赞干布并非第一位藏王,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是流行于西藏的“苯教”。

一直到公元七世纪,辛饶所创立的雍仲苯教曾经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当然,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苯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时,又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苯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内容,也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

佛苯之间碰撞的结果也是吐蕃王朝政治斗争的终结,由于信奉苯教的大臣政治势力过大而遭到了王室的忌惮,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开始扶植印度佛教并灭苯,这次大法难让苯教徒们至今记忆犹新,在那次大劫难当中,苯教被斥为“黑教”(nag-chos)(邪教的意思),苯教徒们被迫改宗印度佛教,不愿意改宗的苯教僧人被迫亡命天涯,到阿里、安多和康区等边远地区,继续信仰和传播他们的宗教。这次法难,使苯教与公元七世纪始传吐蕃的印度佛教之间两百多年的斗争见了分晓,最终以印度佛教的胜利而告终,赤松德赞也扫清了影响其政治的阻碍并巩固了政权。

这次法难也成为佛苯斗争史上的一个分界线,此前,苯教仍然是主宰吐蕃的主要宗教,而印度佛教则仅仅是一个主要局限在吐蕃王室传播的外来宗教。但是此后,印度佛教作为一个强势文化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占领了吐蕃宗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尤其从其后宏期开始,印度佛教从安多地区逐渐开始重新传播 ,并且逐渐在民间得势,在很少几个世纪里,遍及整个吐蕃。而苯教在赤松德赞以后一直处于劣势,尤其在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卫藏地区,基本上被清除逸尽。但是,苯教毕竟是藏民族的本土宗教,经过几千年的信仰实践,它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这个民族的骨髓里,它完全统治着这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这个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到今天,苯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苯教的仪轨、修法、密宗、大圆满等传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这对于我们研究藏传文化是极其重要的。苯教《大藏经》(《甘珠尔》)就记载了苯教这个西藏本土宗教的教义、仪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经过上千年的磨合,苯教与藏传佛教之间在一些重要教义上的融合缩短了这两个宗教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两者之间的许多分歧,促成了这两个宗教传统在许多重要教义上的共识,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在变化。

值得一提的方面。夏扎巴(1858-1934),法号扎西坚赞(译为吉祥胜利幢),一生修习大圆满,是一个虹化了的苯教大圆满大成就者,在夏扎巴三十岁前后,他在四川康区与康着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秋吉林巴等人发起了称之为“利美”的无教派运动并成为其中苯教的代表,也使他明确的了解了佛教各派系的修法,由于他不需修持各派教授而一见之下就能自然通达,由此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据说当时藏传佛教的五大派都有拜访求学于他或探讨学习的。如今,他的著作成为很多苯教寺院里的必读文献(夏扎巴的著作汇集成册的有十八部,其中最重要的有五部:思慧库(dbyings rig mdzod)、教理库(lugsrigs mdzod)、藏理库(sde snod mdzod)、虚空库(nam mkhavmdzod)和嘉言库(legs bshad mdzod)),苯教大圆满和印度佛教大圆满两个传统在夏扎巴的修行和著述中的统一标志着苯教和印度佛教在又一个重要领域的融合。

解放以后,我国宗教管理部门将苯教归入了藏传佛教的佛教协会进行管理,没有设立单独的苯教协会。其中心寺院是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境内的吉祥曼日寺,随着改革开放,大量苯教的历史文献和典籍、论著被国内外的僧侣和学者所翻译,这将对弘扬古西藏文化和人们认识西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苯教文化是藏地土生土长的教育文化,它包括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算、因明、哲学与宗教等浩如烟海的哲学体系。苯教文化是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我们要保护他,宣扬他,把他当作藏传佛教与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苯教著名的寺院有:1800多年的金川雍仲拉丁寺(今广法寺)、1700多年历史的若尔盖的苟象寺、1200多年的历史的新龙县的益西寺,有1300多年历史的德格县的钉钦寺等等。

1、广法寺

曾被列为清代四大皇庙之一的广法寺,位于金川县南,安宁乡末末扎境内,距县城23公里。该寺前身名雍仲寺,由苯教八个派列中的雍志苯得名,为黑教寺院。

这里不仅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古建筑物,而且还有让人浮想联翩的传说,据传,宋代有一苯波教高僧,于嘉绒西藏主山神一一嘉莫木尔多山狮子岩下石洞中发现了苯教寺、稀贵经卷,经卷中有“苯教东方主寺”三建造图,其中一位土司叫拉谢雍仲,为大鹏所生花蛋变为人,受父差遣传授苯教于金川,后与魔头斗胜而成了国王.娶白龙公主为妻,又受父命,于“四弯形”处建寺,大师手捧图纸,到处寻找建寺的“四弯形”.终于发现了此地.天、边、山、月为弯形,从此便建成了这座古寺。

八十年代后,此庙政府投巨资修复,如今,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2、苟象寺

苟象寺位于若尔盖县求吉乡苟哇村,是阿坝洲最早的几座寺庙之一,已有1780余年历史,规模宏大,是若尔盖县苯教的中心寺院。苟象寺下有内7寺和外18寺,统领着128座寺庙,其中包括甘肃省迭部县的部分寺庙。寺内藏有各种法器300多套,经书1500余部,唐卡150多幅,大小菩萨数千尊及几代象帕大师的舍利。26代象帕大师一生致力于苯教的兴旺和宏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永远纪念大师,信徒们在其圆寂后将遗体火化,并把骨灰放在银塔内,供后来的信徒僧众朝拜。

3、益西寺

寺门内侧墙壁上的生死流传图、梵世界地图、七政宝、八瑞相、护法神等巨幅壁画有上百年的历史。寺中藏有苯波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各种经书数千余册和历代驻瞻藏官送的15幅唐卡。其中有一幅清代时期绘制的苯教祖师辛绕的巨幅唐卡,里面有两百多种佛像和护法神,是西藏苯教寺庙中最大的唐卡画。寺内还珍藏着红军长征时赠送的一副铜钹和一面绣有:“益西寺是我们红军的寺庙,我们一定保护它”的锦旗。1936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瞻化时,红军的一个师部曾驻扎在益西寺一个月之久,与益西寺的僧侣接下了深厚的感情。

康区是继西藏之后,苯教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康巴藏族信仰的主要宗教教派之一。目前,该地区有苯教寺庙约50余座,主要分布在康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炉霍、新龙、白玉、德格、理塘等县,尤以丹巴、德格、新龙居多。在康区诸苯波教寺庙中,以德格登青寺、满金寺和新龙的益西寺最具代表性。

总之,自佛教传入西藏后,苯教同佛教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苯教虽然不断地变换斗争策略和手法,但终因其教义不能适应奴隶主阶级的需要,渐渐失去统治者的支持,又敌不过佛教庞大精密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退出西藏的政治舞台,演变为一种民间信仰,在康藏偏僻地区流传。到解放前夕,西藏各地苯教大小寺庙有三十多个,信仰苯教的仍有几万人。

苯教大部分的原始教本都被摧毁,或者经过佛教徒大量的改编,据说苯教的经典有400余卷,但其中未经佛教徒篡改的只有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苯教宇宙观必须从被佛教所同化的仪轨中鉴别出苯教仪轨法本而再将之重组起来,但在残存的苯教法本中,仍提供了苯教修行过程的一些线索和讨论苯教信仰的基础。

现在的苯教,是苯化的佛教,称为“白苯”。白苯的灵性建立在宇宙的现实界,有九位神创造了这个世界,此世界存在有生、死、病、婚姻等。如果由信者经由各种法会仪轨及熟习这些法会仪轨,而与这些神沟通,他就处于实现此宇宙主宰命令他的任何职务的地位。苯教中取得灵性了解是基于“登则”之观念,其意即“宇宙律”。

这相当于佛教的“因缘”。二者均将事物之经过视为因果锁链关系,而不同的是,苯教的“登则”观念有更多的可以左右的因子,也就是主动性。苯教认为,行者可经由适当的诵词和修法而与因缘之法沟通,这可免除被其据弃的危险。了解了此因缘关系,他可读出其征兆,经由合适的方法呼请苯教至高神抵的名号,并反复称自己的名字,就可召请神为其联盟的保护者。

第二节、苯教的形成

据史载,苯教的发祥地是丰象雄地区,其主要中心在古格、琼隆。辛饶弥沃即出生于象雄魏摩隆仁。“象雄”一词在象雄语中意为鹏地,即大鹏鸟所居之地,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史称古象雄文明,并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象雄文,亦称雍宗苯教神文。

象雄人早期尊大鹏为图腾,随后出现“仲”。即口传历史故事的说书人、道过去者。随后出现了“迪鸟”卜巫,即占卜未来者。继而出现“苯波”,即诵经祭神,为现世人除障者。辛饶弥沃统一了这些原始的“苯波”,把祭魔苯波称“魔苯”,把祭赞苯波称“赞苯”,魔苯和赞苯,他们都有用生灵的血祭祀的习俗。而辛饶弥沃反对原始苯教仪式中这种杀牲血祭、甚至用活人祭祀等劣习,他用生灵的摹仿物来代替,创造了彩线花盆祭扫的习俗。由此可以断定,通常所指的苯教,其主体就是辛饶弥沃对已有苯教作了改革,对以往没有的予以创新而形成的永恒苯,即系统化了的苯教。

苯教在形成中也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苯教崇信的九级雍仲神山冈底斯,神湖玛旁雍措。据印度湿婆教的传说,湿婆与其明妃即居住在这里,有一则传说把冈底斯山喻为父,把玛旁雍措喻为母,而山上的积雪则是他们性交时流出的精液,即是受印度湿婆教性力学说的影响。苯教也受汉地虎、龟、朱雀和青龙学说的影响,在二元论思想及婚姻丧葬习俗上则受到波斯袄教信仰和中亚俗信的影响。这种已体系化的苯教,于公元前四世纪东传吐蕃等部,开始了在广大西藏和周边区域长达2000多年的流播历史。

从吐蕃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王到赤妥杰妥赞王凡二十七代,均由“苯”教巫师护持国政。其影响遍及整个雪域高原和周边地域。成为世界远古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神秘文化。

第三节、苯教的信仰特征

苯教继承了藏族远古原始宗教的基本信仰,早期主要崇拜天地山川、水火雪山、土石草木、日月星宿、雷电冰雹、禽兽生灵等自然物。苯教早期崇拜的内容可归纳为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生灵崇拜、图腾崇拜、图符崇拜、灵物崇拜、祖先崇拜等,并崇尚念咒、驱鬼、占卜、攘袚、重鬼佑巫等仪式。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氏族社会的嬗变演绎,对守护神和神灵的崇拜逐渐成为主要的信仰。早期原始苯教十分重视祭祀,并用上千数动物做祭祀时的牺牲;苯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为十分注重丧葬仪式,且保持着远古以石为棺,以石为墓的葬俗形式。

第四节、创世说

苯教的创世传说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巨大的卵演变来的。苯教经典《什巴卓浦》说, 最先是一个名叫赤杰曲巴的法师收集5种本原物质,即地、水、火、风、空。从中造出热火和冷风,风火相激,产生出露珠,露珠上产生微粒, 堆积成大山。后来由5种本原物质生成一只发光的白色巨卵和一只无光的黑色巨卵,赤杰曲巴用光轮敲击白卵,放出光明。从中出现人类和天神的共同始祖什巴桑波奔赤,他是一个长着青绿色头发的白色的人。黑色的巨卵爆炸,跳出一个满身黑光的人,名叫门巴塞敦那波,他是虚幻邪恶之王。后来又由水珠形成大海,大风吹过海面,吹起一个巨大的气泡。气泡撞到一只蓝色的卵上,卵破裂后出现一个青蓝色的女人,什巴桑波奔赤给她起名为曲坚本杰莫。“他们没有点头,也没有触鼻就结合了,生下了野兽、牲畜和鸟类;他们低下头.互触鼻子结合了,生下了9个兄弟和9个姐妹”。9个兄弟分身出9个女伴做他们的妻子,而9个姐妹也分身出9个男子做她们的丈夫。这9个兄弟被称为世界九男神,9个姐妹被称为世界九女神。他们的任务是确保世界的延续。

苯教的创世传说强调包括神、人、魔的世界,产生于5种本原物质。认为世界产生于巨卵,是从混沌中变化而来的;同时苯教强调神和人类的共同起源,人和神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其创世传说描绘了一幅天神、人类、动物、生灵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宇宙世界图形,即三界说。天上住着天神9兄弟和他们的眷属,天神是“什巴”,中间一层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间的统治者赞普则是天神的儿子。而地下和地表这一层住着各种精灵、魔怪和鲁神(水神),守护着地面、地下的资源和财富。这是苯教教义建立的基础。

第五节、苯教的发展及分期、主要流派

苯教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和第二个时期都是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最后的一个时期则是他治世之后。

按照善慧法日《善说一切宗教源流及教义晶镜史》中说:“藏地所宏之苯教分为三派:(一)笃苯(二)恰苯(三)觉苯。”这三个派系的先后出现,这也表明了苯教在西藏的演变过程。

笃苯派,意为涌现苯,即指原初雪域藏地本土产生的原始苯教。笃苯大致盛行于第一代赞普王聂赤赞普之后第六代赞普王达赤赞普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

止贡·坎丹贡布撰写著作《惟义经典》,在这部著作中,止贡·坎丹贡布对苯教的历史进行了分段,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苯教历史三段论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及其在后世产生的影响。其中关于笃苯有一段叙述是这样的。

在卫地安薛恩地区有一位13岁的汝辛氏少年,被魔鬼骗游全藏13年后,年26岁回到常人中时,他已经成为一位掌握非人之法力、通晓何处有何鬼神及其行为和各种利弊、怎样举行供养或驱逐鬼魅之仪式等知识的法师。他宣称能通鬼神,并且精通祭祀、攘袚、遣送、役使鬼神的法术,并能“上祀天神,下镇鬼怪,中兴人宅”。他把过去苯教的种种巫术加以总结,并设法把各地的苯教徒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派别,叫笃苯教或因苯派。这种原始苯教,学术界称之为“度勒苯”,又因苯教教徒头裹黑巾,故也称为“黑教”。

以后一段时间,此派大盛。他们之中就有人担任过“敦那钝”的职位,参与掌管政事。

恰苯派,意为游走苯,指来自外地的苯教徒所开创的,具有理论体系的苯教,一个派别。“恰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致出现在吐蕃第八、九代藏王止贡赞普和布德赞普时代。

相传“止贡赞普”被杀后,他的儿子布德公杰起兵镇压反叛,笃苯派受到很大的威胁,不能不借外来苯教徒的势力相助。于是便从克什米尔、勃律和象雄三地请来三位苯教巫师,从中调停苯教徒和赞普王室之间的矛盾,答应由苯教主持为“止贡赞普”举行隆重的葬礼,同时亦请赞普王室重新支持苯教。这三位外来的苯教巫师,带来了一套苯教的教义,结束了原来藏地苯教只重巫术没有宗教理论的历史。但因当时西藏无文字,这些教义只能口头流传。有的藏史资料中说,自布德公杰时期到吐蕃王朝建立以前,是苯教发展的第二阶段,指的就是恰苯派盛行的时期。

恰苯时期的第八藏王止贡赞普“乃分从克什米尔、勃律、象雄等三地请来三位苯波教徒,举行超荐凶煞等宗教活动。其中一人依凭除灾巫术、修火神法,骑于鼓上游行虚空,发掘秘藏,还以鸟羽截铁等显示诸种法力;一人以色线、神言、活血等作占卜,以决祸福休咎;一人则善为死者除煞,镇压严厉,精通各种超荐亡灵之术。”在原祭神降鬼、祈福免祸之巫术宗教的基础上传入了“骑鼓升天”、“鸟羽断铁”的神仙法术。这些巫师还会“放血祛病”的技术。同时,他们还要参掌“送度亡灵”的丧祭仪式。

这就是止贡赞普引进周边地区的高超法术来改造或充实当时日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苯波教的实例。从此苯波教开始结束较原始稚嫩的笃苯宗教形态,跨入积极引进高超实践法术的恰苯形态持新时期。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外道巫师带来了“烧骨打卦”等卜筵术。说明这时的苯教巫师不仅承担着掌控祭祀神灵仪式的职能,还具有行医祛病和占卜的职能。这些占卜习惯使其具有了理性化因素。占卜的应用过程本身就加深、改变了远古藏人的思想与信仰。从笃苯敬神镇魔、兴旺家事的巫术到恰苯占卜吉凶、了解过去、预知未来、掌控结果。

恰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了代替神灵说话、与神鬼打交道、并脱离体力劳动的职业巫师;二是出现了祖先崇拜;三是在其发展的后期逐渐从原始宗教演变为人为宗教,成为为吐蕃统治服务的工具;四是苯教巫师内部开始有了一定的分工。

在《西藏王巨记》等一些藏文史籍中将这些巫师分为“天苯波”、“地苯波”、“神苯波”和“大苯波”, “天苯波”一般主持祭天仪式,“地苯波”主要主持葬礼仪式,“神苯波”和“大苯波”则与盟誓仪式有关。

前两个时期为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还具有没有佛教影响的原始苯教特征。

觉苯派,意为翻译苯,大约形成于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后的中后期、是苯教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苯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亦称是佛教化的苯教。

其重要特征就是将佛教中的一些经典、仪规加以改变成苯教的经典和仪规。佛教传入藏地后,佛、苯在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苯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演变形成的派别特征。

因佛教传入藏地,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苯教为了抵制、抗衡佛教,也十分重视苯教理论经典的译著传播,以至受到佛教徒指责,说把一些佛经改头换面,充认苯教典籍。

觉苯派是由苯教的兰惟圣者发扬光大,他曾经将一些非正道的经典埋起采,然后又由他挖出来,把它们当作苯教的秘密宝藏。兰惟圣者在学术上还提出了“肉体知识”和以自杀而得解脱的理论。在这一时期中,吐蕃王朝由金城公主的儿子治世,本来容许苯教与佛教并存,各自宣扬自己的教义。但是苯教和佛教的冲突甚烈,使赤松德赞(755-797 年在位)不得不举行公开的考评,结果这次考评苯教失败,遂逐渐转入地下传教,苯教便开始与佛教同化。苯教在朗达磨灭佛之后,大约在公元837-842年之间,很明显地从佛教的学说中引导入大批的教义以充实自己的理论,故而使其和佛教更能接近。习惯上称这一时期的苯教为“白苯”。

这一苯教流派又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前期觉苯派以“伏藏”而闻名(伏藏,指藏族苯教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等到有再传条件时重新发掘出来的经典。从内容来分,有经文伏藏和圣物伏藏两种);中期觉苯派以“掘藏”亦称《苯藏法》传世;后期觉苯派兴于朗达玛灭佛以后,其特点是将大量佛经改为苯经,别创名称并加入许多苯教的说法,使其融合为一套较完备的苯教经典,后来也以“伏藏”方式流传民间。

这三期的觉苯派,又被称为苯教“白苯派”或“黑苯派”。也有人将最初的苯教称“黑苯”,佛苯教理内涵兼而有之者称“花苯”,后期佛教化了的苯教称“白苯”。

前期觉苯派是一个叫青裙班智达的人创立的。他将一些幻术法门埋藏于地下,伪称是古代苯教宝藏,后又由他本人挖掘出来公诸于世,借以抬高苯教的声望。

中期觉苯派起自杰卫降曲。他本人先学佛法,后改信苯教,便将一部分佛经改为苯教经典,事情被发觉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下令严禁,很多人受株连被杀。但仍有苯教徒将他译的经书私藏起来,作为伏藏,后挖出传世,称《本藏法》。

后期觉苯派,兴于朗达玛灭佛以后。当时有个后藏地方人辛古鲁伽在前藏苯教圣地达域卓拉(现林周县境内),将大量佛经改为苯经。他篡改佛经,别创名称,并加入许多苯教的说法,使其融合为一套较完备的苯教经典。并别立各种不同的名相及注释,以标其与佛教不同,亦将其窜改了的佛经埋藏在错昂哲邬穹典流传。继辛古鲁迦之后又有穹波等人改窜了不少佛经作为苯教经典。

以上三期所改的经典,名为巧苯,亦名果苯,意为白力派,指其倡行积德培福的善行行为。这三期的觉苯派,又称为苯教“白派”,或“果苯派”。

苯教的发展的三个时期:一般把“笃苯”、“哈苯”称“黑苯”,是原始苯教。而觉苯称为“白苯”,是系统化了的苯教,是后世苯教的主流。

总之,苯教对象雄以至后世各代产生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阿里扎达、普兰、日土以及那曲盐湖以南的多宁、双湖、文部等地旅游,会不时发现苯教的重要遗存,这主要反映在各地早期带有宗教色彩的岩画以及祭坛等方面。

第六节、苯教信仰的主要神灵

一、原始苯教主要神灵

赞神(天神)、年神(山神)、鲁神(水 神)三大神都是原始宗教的神灵,分别住于天界、地界和水中。他们是西藏三界守护神,后成为苯教的主要神灵,说明苯教文化是藏族远古原始文化的延续和承传土主、家神、灶神、帐篷神,具有鲁神和年神的双重特点。此类神祗,分管着一段地面的山和山上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守护着地下的宝藏;保护部落及家庭平安、人畜兴旺。阳神、战神是同时存在于一人体内的两个保护神。阳神类似灵魂。战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附于人体的战神;一种是部落的保护神。这种自身有神,自身多神的信仰观仍以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原始泛神论思想为其思想基础。在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见。

二、系统苯教主要神祗

苯教最初四尊神祗:萨智艾桑、辛拉俄格尔、桑波奔赤、辛饶弥沃。他们是苯教最早的神,除辛饶弥沃为现实人物外。其余三尊神皆为神灵,都源于赤杰曲巴的五种本原物质。以这四尊神为基础,产生了苯教神祗体系,同时也奠定了苯教教义的基本内容。诸如光明与黑暗、慈善与邪恶的二元思考等。

塞喀五神:贝塞恩巴、拉都托巴、卓却卡迥、格措、金刚摄(降魔獗)这五位神都属灵人恐怖护法神祗型。

此外还有天神、曜神、箭神等。

三、主要神祗

1、苯教的最高神为“叶仙”。

它具备与大部分有神宗教中之宇宙主宰相同的性质。“叶”意即原始或本源,“仙”意为神圣或灵性,但也有祖先的意味,具有神圣祖先的象征。“仙”亦有朋友或者联盟之意,所以也有友善的性质在内。祖先的观念也带着古老神圣的感觉。“叶仙”被视为被动而和平并给与信仰者以最终归宿的意念。

2、主要执掌惩罚并且直接与人沟通的神“塞”。

神圣界主动者以另一位名叫“塞”的神,“塞”主要执掌惩罚并且直接与人沟通,他创造绝对的神圣界与相对的人界之间的桥梁。其在于他具有在日常生活状况中看出“叶仙”性质存在的能力。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进一步的修法则是应用它指导“塞”的行为,指出他适合的灵性之途径。“塞”也被视为一个强壮的武士。他就是苯教信仰者所谓的神。

西藏古代的部落领袖以“拉”作为其号,也是借用其强壮武士的像貌之意。西藏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以“拉萨”为名,这里“萨”意为场所,人间领袖所住之场所于是被视为神所住的场所。

3、女“德杰”的“禄”神

仅有女“德杰”是“禄”,她与水有关联。她可降雨,也管生育。她是女性尤其是少女的守护神。在湖旁或泉水源头之庙。就是她的圣地;“禄”以麻疯病、风湿痛及皮肤病作为惩罚。可以“三白”及“三甜”供养她而使其息怒。她有蛇、蓝灰色的马及骡马相随,穿着羽毛及毛缝口的水丝长袍,代表雾。她骑着有白色条纹成水的模样的蓝色马,并持着盛满珠宝的水晶宝瓶。

4、“真”是火神。

他有瞬间破坏的能力,并具有速度和破坏性的活动力。由于他骑的马跑速快及有急速发怒的特性,所以他不是将敌人自身外杀死,而是在刹那间自口或肛门进入身内致其死亡。他是战士的守护神。他的伤害表现即是心脏病发作或意外死亡。冒犯他的行为有在不当场所生火、烤肉,或者在任何环境中造成混乱不谐和。供养“真”用山羊血和肉。随伴着他的有棕色马和胡狼。“真”在其红色“柏”下着铜铠,骑着红色杂毛马。其性代表血或火,太阳下山的时候为其出来的最佳时刻。他持有弯刀及套索。

5、“德杰”的“特龙”神

另一位“德杰”为“特龙”,他被讹为存在于大石头或灰中,也会在段子中。他可以使人在赌博中获胜,尤其是掷骰子,但也包括任何一种用棋盘举行的比赛。在古代战争中,他被认为是可引导石弹的轨道。他使人引起热病及头晕。供养他的适宜供品为牛奶和大麦。他是儿童及打铁匠的守护神,也与降雨有些关连。“特龙”骑山羊,在其黑色“柏”上穿上羊皮。他带着鼓风器及铁锤。

6、黑暗的“德杰”谓“杜”

“杜”是黑暗的“德杰”,除非以残汤余饭做供品,否则将使人霉气。他与乌鸦及黑猪有关。“杜”骑着有白色记号的黑马,穿着黑色的甲胄及黑色的“柏”,持剑及有黑旗的枪,其马鞍系着装毒的水囊,一条记有被其杀害者名字的带柄的黑长板,以及一个杂色绳索球,它会自己延伸出去将被害者捆绑起来。

7、“朱拉”为财神。

他赐勤俭者财富,惩罚浪费者贫穷。他也能引起风湿痛、肿瘤、臃肿性疾病。他是商人及家庭的守护神,以奶油及谷物为供品。他与地、山羊、耗牛和马有关连。“朱拉”骑着黄马或狮子,他在黄金铠甲上穿黄金“柏”,头戴四边像花瓣的黄金冠。右手持杂色旗幢,左手持卷轴。他吐出珠宝。

8、“念”为西藏民族文化的神,是统治者及爱国者的守护神。

他与山岳有关。供他的祭品有“三白”、“三甜”及谷类作物的颖花。冒犯他的行为有砍伐被认是神圣的树木、挖掘圣地、烧焦食物的气味,以及用火炬或灯光照射供奉他的山峰。他以使其病痛加重及引起家庭不和做为惩罚。马和鹿(尤其是麝香鹿)为其神圣动物,一般还包括四脚动物和鸟类。他的女身相与风暴和天气有关。“念”的铠甲及“柏”的颜色因地而异,但最常用者为白色。他持有小带的白色旗帜,也托着盛有珠宝的盘或瓶。他所骑的马之颜色也因地而异。

9、“渣”是心理精气、电光、冰雹、风暴的神、近代也为电的神。

如果他被激努,就会扰乱人的神智,或者使人突发癫痫症及发疯。弄断任何连续的东西,例如切断绳索或损坏油漆、墨水,即可能触犯他;可用山羊肉及血供养他作为安抚。他是魔术师的守护神,而与龙有关连。“渣”骑着忿怒的鳄鱼。他有十八个面孔,每一面与土条发闪电的神话之龙相对应,各自顶上有大乌鸦头放出闪电雷光。他有六臂,手持一面胜利幡旗、蛇的套索、毒水囊,一支弓及一束箭。他的肚子上有一张大嘴巴,浑身都是眼睛。

10、“扎拉”是战神,是武将及武士们的守护神。

他被认同为暴风雨及暴风雨云层.处理武器不当即可能冒犯他。他以侮辱及丑闻、失眠和夜惊,甚至于失去“拉”作为惩罚。他受大麦酒、“三白”及“三甜”之供养;白牦牛、马、鹫鸟及大乌鸦为其神圣的动物。“扎拉”通常骑红棕色的马。他身着有颜色的金属甲胄及红色的“柏”。他的盔甲有十八条飘带。他持长幡,幡的边上也有十八条飘带飞动着。他的腰带系有弓箭、绳套、斧头、枪、短刀、剑及其他的武器。他由自身变出一只老虎,又从一只脚化出一支白心的黑熊,两支眼睛各化出一支胡狼,并由头化出鹰与鹫鸟。

上述是苯教信仰的神祗,其信仰者的习惯及修法和生活方式也有要遵循其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