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氢能行业深度:投融资方向、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wanglh5555 2022-09-15 发布于四川

近年来,全球的能源供应主要来自于三大化石能源:石油、煤和天然气。但是,化石能源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储备是有限的,人类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找到替代品;另外,碳排放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各大经济体均提出“碳减排”“碳中和”的目标。

氢能作为零碳燃料,具有热值高、零污染、可存储、来源广等优点,且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储能、工业等多个领域。随着风力、光伏发电的大力发展,未来电解水制氢也将成为一个氢能来源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弃风弃光,而且绿色环保,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氢燃料电池可能成为氢能应用落地的主流方向。

图片


氢能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国际和国内的政策如何?有什么确定性强的技术发展方向?国内资本在氢能上都有什么布局?氢能的市场容量多大?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相关公司都有哪些?我们将在下文一一探讨。

01

我国氢能行业现状


1、国内氢能产业尚处早期,产业亟待发展


据维科网数据显示,我国的氢能工业具备一定基础,全国氢气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但生产主要依赖化石能源,消费主要作为工业原料,清洁能源制氢和氢能的能源化利用规模较小。国内由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气占了将近70%,工业副产气体制得的氢气约占30%,电解水制氢占不到1%。

图片


2、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和市场仍不成熟


根据香橙会研究院数据,2016-21年20,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受到疫情影响,年2020销量有所下滑。截至21年20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777辆,销量1586辆,保有量8938辆,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逐渐被市场认可接纳,氢燃料汽车进入商业化初期。

3、当前我国将研发和推广重点放在商用车上


21年20,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基本全为商用车,乘用车占比仅为0.58%。其中,客车销量占比达56.88%,货车销量占比为42.54%。

图片


4、氢能基础设施方面情况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年至2019年,我国建成加氢站数量翻倍增长,年2020在国家“以奖代补”政策出台较晚的情况下,仍然建成57座加氢站,较2019年增加27座,超额完成《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的“到年2020,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的目标。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21年20新增加氢站数量大幅增长,实现新增100座,氢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国内加氢站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湖北、上海等燃料电池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图片


02

发展氢能的必要性


1、氢气储能的容量大、持续放能时间长,液氢的储能密度高。

2、燃料电池高能量密度(高续航)、低温性能好、加氢速度快,在长途、低温等应用场景中具有优势。

3、可以实现跨地区、跨季节利用能源,充分利用光伏、风电等绿电的峰谷调节。

4、氢气来源广泛、成本刚性且可控,可缓解能源对外依赖。

5、氢气制/储/运装备和氢能应用装备中,除了全氟磺酸酯和重要阀门外、配套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可国产,未来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快速降低成本。

6、不同电池路线(氢能与锂电)配合使用,可以实现高频储能与低频储能互补。

03

政策环境


1、国际


截至目前,多国政府都已出台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战略路线图,日本、德国等国家更是将氢能规划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高度。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氢能在未来能源系统乃至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片


2、国内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发展。2019年3月,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年2020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0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推进能源关键技术设备攻关,推动储能、氢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21年20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氢能成为前瞻谋划的六个未来产业之一。全国已有28个以上省市级地区推出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

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为代表的一批省市推出鼓励氢能发展政策。21年202月,上海市印发《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投入使用加氢站超过70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21年208月,北京经信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2023年前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建成74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辆突破1万辆。

图片


国家层面产业政策汇总:

图片


04

国内产业链逐渐完备


氢能的应用场景较为丰富。上游氢气制取的方式包括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提纯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氢气运输的方式包括道路车辆、铁路、船舶、管道运输等,加氢站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氢能的终端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工业、电力、建筑等。

图片


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氢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清洁无污染,能量转化效率高,是氢能源的最佳利用方式。其中燃料电池汽车是重要应用方向之一,氢燃料电池比能量远远超过普通电池,并且没有工作温度限制(电池工作温度范围一般在-20℃-60℃)。在道路交通领域,目前锂电已经可以满足乘用车对于续航的基本要求,但是长途商用车难以应用基于锂电池的纯电方案,而氢燃料电池在续航里程、加注时间、低温适应性上具有一定优势,有望成为长途商用车电动化的必要选项。

1、制氢:绿氢成为重要方向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在我国,氢能的生产利用已经非常广泛,不过主要是把氢作为工业原料而非能源使用。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2019年全国氢气产量约2000万吨,我国发展氢能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我国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焦、炼油、氯碱、轻烃利用等传统石油化工行业中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图片


从各制取氢路径的特点来看,传统制氢工业中以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原料,制氢过程产生CO2排放,制得氢气中普遍含有硫、磷等危害燃料电池的杂志,对提纯及碳捕获有着较高的要求。焦炉煤气、氯碱尾气等工业副产提纯制氢,能够避免尾气中的氢气浪费,实现氢气的高效利用,但从长远看无法作为大规模集中化氢能供应来源;电解水制氢纯度等级高,杂质气体少,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供应方式。

图片


1)煤制氢


从供应潜力看,我国当前煤化工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煤制氢产量大且产能分布广,可以基于当前的煤气化炉装置生产氢气,并利用变压吸附(PSA)技术将其提纯到燃料电池用氢要求。煤制氢产能适应性强,可以根据当地氢气消耗量的不同,设置氢气提纯规模并调节产能,在车用氢能产业发展初期对企业整体运营影响较小。传统煤制氢采用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等工艺,合成气中CO2、CO等体积分数高达45-70%,碳排放较高,不满足低碳化制氢路径,且含有硫化物等腐蚀性气体。近年来,新型煤气化制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超临界水煤气化技术利用超临界水(温度≥374℃、压力≥22.1MPa)作为均相反应媒介,具有传统煤气化技术无法比拟的气化效率高、氢气组分高、污染少等优点,但目前尚未产业化。

图片


2)天然气制氢


天然气制氢技术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成本,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供给有限且含硫量较高,预处理工艺复杂,导致国内天然气制氢的经济性远低于国外。

3)工业副产氢


工业副产氢是指在生产化工产品的同时得到的氢气,主要有焦炉煤气、氯碱化工、轻烃利用(丙烷脱氢、乙烷裂解)、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工业的副产氢。我国工业副产氢大多数已有下游应用,也存在部分放空。当前工业副产氢基本为各企业自产自用,较难统计,实际可利用情况还需与企业相互协调与平衡。

图片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由于副产氢主要作为化工过程的副产品或放空气,可作为近期低成本的分布式氢能供应源。工业副产氢的供应潜力与成本能根据生产企业的下游产品结构与氢气的经济附加值调整。

图片


4)电解水制氢


当前电解水制氢工艺主要有碱性电解,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技术。其中碱性电解水制氢与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技术相对较为成熟,SOEC电解技术的电耗低于碱性和PEM电解技术,但尚未广泛商业化,国内仅在实验室规模上完成验证示范。由于SOEC电解水制氢需要高温环境,其较为适合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的光热发电等系统。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可再生能源电价是绿氢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约60-70%,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发电平价,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带凝结水制氢逐步具备市场竞争力。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电力系统季节性调峰压力不断加大,接近于零成本的弃风弃光量将成为未来电解水制氢的重要电源。

图片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从供应潜力看,2019年我国全年弃风电量169亿千瓦时、弃光电量46亿千瓦时、弃水电量约300亿千瓦时,三者合计总弃电量达到515亿千瓦时,理论上可制氢92万吨。

图片


考虑减排效益,结合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制氢才符合绿色氢能的发展路径。如果考虑当前我国电力的平均碳强度,电解水制氢的综合碳排放是化石能源制氢过程碳排放的2-3倍;随着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我国电力平均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

图片


2、氢储运:探寻大规模运输技术路线


与传统石油燃料易运输、可规模存储的特点不同,国内氢的储运技术在能效性、安全性上尚未完全解决。目前普遍采用的高压气氢储运方式存在储氢密度低、压缩能耗高的缺点,而且由储氢罐安全设计冗余带来的材料成本较高。

根据氢的物理特性与储存行为特点,可将各类储氢方式分为:压缩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液氨/甲醇储氢、吸附储氢(氢化物/液体有机氢载体(LOHC))等。压缩气态储氢,以其技术难度低、初始投资成本低、适配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等特征优势,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低温液态储氢在国外应用较多,国内的应用基本仅限于航空领域,民用领域尚未得到规模推广。液氨/甲醇储氢、氢化物吸附储氢、LOHC储氢等技术目前国内产业化极少,基本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

图片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氢的运输方式包括道路车辆、铁路、轮船、管道运输四种。道路运输方面,气氢拖车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氢运输方式,国内长管拖车储氢罐压力均在20MPa;液氢槽车的单车运氢能力是气氢拖车的10倍以上,运输效率提高,综合成本降低,在国外应用比较广泛,国内目前仅用于航天及军工领域。氢的铁路运输应用较少,且一般与液氨储氢技术结合。

现阶段,我国普遍采用20MPa气态高压储氢与集束管车运输的方式。在加氢站日需求量500kg以下的情况下,气氢拖车运输节省了液化成本与管道建设前期投资成本,在一定储运距离以内经济性较高。当用氢规模扩大、运输距离增长后,提高气氢运输压力或采用液氢槽车、输氢管道等运输方案才能满足高效经济的要求。

图片


采用液氢槽车储运在长距离大规模运输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采用液氮预冷循环,液氢生产能耗约为17-20kWh/kg,则电价0.5元/kWh时,液化过程的总成本约为18.5-20元/kg。此外,根据法液空数据,当有外部冷源(如有LNG辅助时),其生产单耗会下降30%以上,因此有条件的LNG终端配备液氢生产装置的经济可行性提高。从液化到运输全过程成本分析,由于液氢槽车储运量较大,可减少槽车及人员的配置,尽管长距离运输也会带来成本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大。因此,液氢在长距离、大规模的运输中,相较于20MPa高压气氢拖车储运有着显著的成本优势。现有技术条件下,液化过程的能耗和固定投资较大,液化过程的成本占到整个液氢储运环节的90%以上。未来,由于液化设备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升级,液化能耗和设备成本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3、加氢站:产业链重要基础设施


加氢站是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通过将不同来源的氢气通过压缩机增压储存在站内的高压罐中,再通过加气机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的燃气站。加氢站的主要设备包括储氢装置、压缩设备、加注设备、站控系统等,其中压缩机占总成本较高,目前设备制造方向主要是加速氢气压缩机的国产化进程,从而降低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促进氢能产业链的发展。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目前一座加注能力500kg/d的固定式加氢站投资规模在大约需要700-1200万元(不含土地成本),相当于传统加油站的3倍,除建设成本外,设备维护、运营、人工等运营成本也同样较高。保证加氢站的盈亏平衡的前提下,加氢站的终端售价还需在氢气到站价的基础上增加约14元/kg的运营成本。

图片


图片


我国现有在站碱性电解水制氢项目的示范项目,由于免去储运环节,氢气的损耗率降低,长期看具有经济性优势。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当前在站碱性电解水制氢项目中,原材料占比较大的项目主要为电力成本,由于节省了运输环节成本,最终制氢成本约24-30元/kg。

图片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的调查显示,利用当地废弃水电和富余电力进行水电解制氢,其制氢所需电力成本可低于11元/kg,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优势。但目前仍存在阻碍,一是储氢技术尚未成熟,如果能实现利用富余电力集中制氢存储再使用,则经济性能进一步提升;二是管理体制带来的制氢加氢一体站用地性质不一致、直购电范畴不明确等问题。

现阶段,由于市场用氢需求较小,各地的用氢市场规模、氢源供应、加氢站类型不一,且制氢、储运、加氢各环节的商业模式还未成形,因此,不同区域、不同模式的加氢站氢气销售价格差异较大,价格区间在30-80元/kg,且部分加氢站处于盈亏平衡或亏损状态。

图片


05

下游主流应用:氢燃料电池


氢燃料电池可能成为氢能应用落地的主流方向,渗透有望加速。

1、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氢燃料电池系统主要由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及其系统辅件(BOP,Balance OfPlant)组成。氢燃料电池电堆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BOP维持电堆持续稳定安全地运行。氢燃料电池系统BOP主要包括空气供应系统、氢气循环系统、水热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图片


氢燃料电池电堆作为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由多个燃料电池单体以串联方式层叠组合构成。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集流板、绝缘板、端板、紧固件、密封圈等组成。

在实际应用中电堆的堆栈和其他附件是封装在一个壳体内,形成氢燃料电池电堆模块。电堆模块一般包含固定模块、巡检模块、电堆堆栈、汇流排、电堆与环境交互模块。

图片


根据高工氢电数据显示,国内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在过去三年取得了较大进步,无论是石墨板/碳复合板电堆还是金属板电堆都有突破性进展。

双极板:目前国内石墨板主要采用静压石墨机加工艺制备,该工艺制备的极板最薄厚度最小可达0.4mm;碳复合板主要采用模压成型工艺或辊压工艺制备,模压工艺制备的极板最薄处可达0.2mm,并实现双极板厚度≤1.2mm。金属板制备工艺国内主流采用100um厚不锈钢316L卷材冲压成型而后通过镀层加强耐腐蚀性;金属双极板厚度普遍可以实现1.0mm,氢璞创能下一代金属双极板厚度可低于0.6mm。多种材料及成型工艺对比而言,模压成型碳板及冲压成型不锈钢金属板是主流。从寿命来看,碳板的使用寿命是镀层不锈钢金属板的3~4倍;从功率密度来看,金属板略高于碳板;从成本来看,目前碳板成本更低,未来金属双极板成本下降潜力较大;从生产节拍来看,由于冲压比模压节拍更快,金属板可实现生产效率更高。

膜电极:目前膜电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批量化生产的膜电极五合一、七合一组装基本还是基于片状组装工艺,三合一的CCM已实现卷对卷狭缝涂布工艺,且产品合格率较高,仍有部分企业制备的三合一CMM采用喷涂工艺。同时,膜电极在常规的七合一、五合一组装工艺基础上,也有部分采用注塑工艺,将膜电极与极板一体化密封或通过注塑工艺直接制备单电池,单电池工艺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电堆密封:电堆极板密封技术大多采用点胶、注塑工艺,其中点胶工艺相对比较成熟,容易实现,且成品率较高,但效率较低。而注塑工艺可在极板或者膜电极上成型,效率和产品一致性较高,但在极板成型时技术要求较高,极板容易破裂(碳板)或变形(金属板),需要精调注塑模具及注胶参数。对于密封圈高度要求较薄的应用,可采用丝网印刷技术,该工艺技术的优势是胶条均匀性好、生产效率高。

图片


2、车载储氢瓶高压化,技术不断突破


根据头豹研究院,高压气态储氢是最常见的一种储氢技术,通过高压压缩的方式将气氢储存在大体积、质量重的气瓶中。该储氢方式简便易行、能耗低、成本低、充放氢速度快,在常温下就可以进行放氢,零下几十度低温环境也能正常工作。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容器主要分为Ⅰ型纯钢制金属瓶、Ⅱ型钢制内胆纤维缠绕瓶、Ⅲ型铝内胆纤维缠绕瓶和Ⅳ型铝合金内胆纤维缠绕瓶四类。其中Ⅲ型瓶和Ⅳ型瓶具有重容比小、单位质量储氢密度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高压储氢瓶的工作压力一般为35~70MPa, 国内主要将Ⅲ型瓶用于车载,Ⅳ型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可能代替Ⅲ型瓶成为主流。随着技术突破和逐步量产,安全性和成本高的问题将被逐步解决。

图片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根据氢气不同的物化特性,可采用车载供氢系统保证其安全性,车载供氢系统是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主要是为燃料电池系统提供稳定压力的氢气,而其安全措施主要从预防与监控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安全辅助装置实施良好的预防,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布置各类传感器形成完善的监控,通力合作维护了车载供氧系统的安全性。

从技术设计的角度说,车载供氢系统主要由高压储氢瓶、加注口、单向阀、安全阀、溢流阀、减压阀、电磁阀、热熔栓、压力和温度传感器以及氢管路等零部件组成。不仅具备过温保护、低压警报、过压保护、过流保护等功能、还考虑到了碰撞安全氢气泄露的控制等。

较Ⅲ型瓶,Ⅳ型瓶在容积、单位质量储氢密度、爆破压力、压力循环次数和使用寿命等指标上都有提升,其中最显著的是压力循环次数上的增加,增幅达到193.3%,同时Ⅳ型储氢瓶的成本要比Ⅲ型瓶的成本低,更具有市场优势,未来Ⅳ型储氢瓶将取代Ⅲ型瓶。

图片


国外乘用车已经开始使用质量更轻、成本更低、质量储氢密度更高的Ⅳ型瓶,而我国Ⅳ型瓶还在研发阶段,铝内胆纤维缠绕Ⅲ型瓶在国内市场占据主流,已开发出35MPa和70MPa两种容器,其中70MPaⅢ型瓶在乘用车样车上应用。

图片


图片


得益于政策指引保驾护航,我国燃料汽车的发展和高压储氢瓶性能的不断提升,根据头豹研究院,预计未来国内高压储氢瓶需求量将保持高速增长,由21年20的5036台增长至2025年的40685台,市场规模由21年20的2.23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的32.9亿元人民币。

图片


储氢瓶的痛点在于成本,储氢瓶成本下降的关键在于碳纤维成本的下降。根据中国节能协会氢能专业委员会援引DOE数据,目前车载储氢瓶成本在16美元/kwh~21美元/kwh,而未来目标为8美元/kwh,仍有超过50%的成本下降空间,以我国广泛应用于氢燃料电池车的35MPa储氢Ⅲ型瓶为例,碳纤维复合材料占生产成本的62.5%,碳纤维材料价格直接决定了储氢瓶的成本。

图片


此外,从储氢瓶的供应方面,尽管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齐头并进,我国高压储氢瓶领域仍被国外龙头企业垄断,我国高压储氢瓶处于快速研发中。

图片


3、对比各类车型,氢燃料电池车有望在未来建立竞争力


从资源分布上,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在现有的所有制氢技术中,煤制氢路线最为成熟高效,可大规模稳定制备,是当前成本最低的制氢方式。综合考虑所有的制氢方式,当前氢燃料汽车能耗成本相对与电动汽车较高,但可能低于油耗成本。

06

产业链相关公司


图片


图片


1、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


1)亿华通


主营业务: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批量生产。主要产品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目前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型,搭载公司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客车已先后在北京、张家口、郑州、成都、淄博等地上线运营。

氢能布局:公司生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主要物料包括电堆及配件、车载高压储氢瓶、各类管阀件、电子电控器件等,公司已具备国产电堆量产能力。

2)东岳集团


主营业务:集团主要从事制造、分销及销售制冷剂、高分子材料、有机硅及二氯甲烷、聚氯乙烯及烧碱以及其他。此外,集团亦在我国从事物业开发业务,并成立山东东岳HFC-23分解项目以分解集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若干温室气体,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氢能布局:根据东岳集团有限公司21年20中期报告,东岳集团将围绕氢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从而进一步拓展业务,为集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集团非全资附属公司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未来氢能”)已向山东省证监局申报上市辅导,其他上市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未来氢能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全球少有的拥有从中间体-单体-树脂-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膜、电解制氢膜、液流储能电池膜)全产业链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企业,技术、市场门坎高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集团将继续保持未来氢能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2、氢燃料系统配套辅件


1)欣锐科技


主营业务:公司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控”总成中的车载电源系列产品和氢能与燃料电池专用产品,包括车载充电机、车载DC/DC变换器以及以车载充电机、车载DC/DC变换器为核心的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专用产品DCF等。

氢能布局:根据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半年度报告,公司目前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和氢能与燃料电池专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氢能与燃料电池业务的核心产品主要为大功率DC/DC变换器产品,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乘用车、客车、专用车(中卡、重卡等)和燃料电池机车等。公司拥有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专用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起步期阶段,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

2)冰轮环境


主营业务:公司致力于在气温控制领域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营造人工环境。主营业务涵盖低温冷冻设备、中央空调设备、节能制热设备、能源化工压缩装备、精密铸件、氢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广泛服务于食品冷链、石化、医药、能源、冰雪体育,以及大型场馆、轨道交通、核电、数据中心、学校、医院等。

氢能布局:根据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年度报告,公司氢能压缩机业务取得长足进步。公司联合有关科研院所研制的氢气输送压缩机、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泵、高压加氢压缩机等氢能装备通过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主要性能指标或产品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在氢能装备领域蓄势研发工作进展顺利。公司参与起草《液氢贮存和运输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该标准于11月1日实施。公司研制的氢液化领域新型高效氦气螺杆压缩机被国家能源局遴选为第一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3)雪人股份


主营业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制冰设备、压缩机产品及系统应用、油气服务和氢能源领域业务。公司的制冰设备业务包括制冰、储冰、送冰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热能与动力领域,掌握压缩机、机组及系统技术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温度控制及能量转化的核心产品(压缩机)和系统解决方案。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佳运油气自2009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天然气项目建设、生产运行专业技术服务,为油气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气气田提供适用于不同气源、工况的采气、集输、净化等地面生产装置自动化解决方案。公司长期从事空压机研发制造及燃料电池相关产品的研发,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及液氢、加氢设备方面进行技术积累以及技术布局。目前已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氢气压缩与氢气液化等产品。

氢能布局:根据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年度报告,公司长期从事空压机研发制造及燃料电池相关产品的研发,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及液氢、加氢设备方面进行技术积累以及技术布局。目前已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氢气压缩与氢气液化等产品。公司已经拥有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尖端技术,目前正在推进从压缩机(组)业务到氢能源动力领域的产业延伸,不断整合氢能源领域的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公司以氢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空间,为公司持续发展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公司也将进一步加快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核心部件项目在有条件的产业园的落地,深化与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企业及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不断推动氢能项目的成果化和规模化。

3、上游制氢


1)隆基绿能


主营业务:公司致力于推动低碳化能源变革,长期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单晶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和组件制造企业,此外,公司为光伏集中式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屋顶(含BIPV)开发提供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布局和培育光伏制氢业务。

氢能布局:根据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年度报告,公司稳步推进光伏高效产能的投资、建设,同时依托公司在光伏制造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参股森特股份,与其在BIPV市场开发、应用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设子公司隆基氢能,积极布局和培育光伏制氢业务。

2)阳光电源


主营业务: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储能系统、制氢系统、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水面光伏系统、智慧能源运维服务等,并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的清洁能源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氢能布局:根据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半年度报告,近几年公司陆续布局了新能源制氢等新业务,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阳光新能源作为公司旗下的新能源项目开发投资平台,率先探索多能互补、产业协同的绿色生态开发的新模式,建成多个行业第一的里程碑示范项目,在工商业光伏、家庭光伏、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综合能源服务等多领域全线突破。此外,阳光新能源还牵头发起我国首个新能源系统创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旨在探索建立新能源发电系统技术创新平台,着眼于度电成本降低,电站效能提升,促进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源网荷储高效互动,助力新能源系统技术全面进步升级。

4、中游运储


1)中集安瑞科


主营业务:公司集团为我国顶尖专用燃气装备制造商之一,并且为国内燃气能源业的集成业务供货商。公司主要从事于能源、化工及流体食品行业的各式运输、储存及加工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工程及销售,并提供有关技术检测保养服务。

氢能布局:根据其母公司中集集团21年年报,中集安瑞科产品涵盖了氢能储、运、加、用等各细分领域,是国内领先的氢能储运装备及工程服务提供商之一。通过与Hexagon成立合营公司,将成为能提供国产氢能IV瓶的厂商之一。21年20,受益于国内氢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氢能产业迅速发展,年内氢能储运装备销量录得稳步增长。依托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客户和资源优势,该分部持续推进在氢能全产业链各细分领域的布局。21年205月,该分部与鞍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启动焦炉气制液化天然气联产氢气项目,切入上游制氢领域。储运方面,该分部为冬奥北京会及冬残奥会提供了30多台氢气管束式集装箱和10多台50MPa储氢瓶组等氢能装备,以全系列、多品种的氢能精品装备全力助力冬奥北京会的碳中和承诺。年内,该分部斩获了约人民币1亿元的三型车载供氢系统订单并成功交付了数座加氢站。与此同时,该分部已与大连化物所、松下电器等达成制氢、用氢等领域的合作。21年20,氢能相关业务录得收入人民币1.75亿元,同比增长37%,主要得益于氢能行业快速发展,氢能储运装备和加氢站设备及工程业务市场需求增加。

2)京城股份


主营业务:公司主要产品有车用液化天然气(LNG)气瓶、车用压缩天然气(CNG)气瓶、钢质无缝气瓶、焊接绝热气瓶,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ISO罐式集装箱、氢燃料电池用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以及低温储罐、LNG加气站设备等。公司凭借对清洁能源市场的准确把握,通过对车用LNG气瓶、低温贮罐、低温液体运输车、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等多方位的技术整合,可为客户提供LNG/CNG系统解决方案。

氢能布局:根据北京京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年度报告,公司在氢能应用领域重点完成了公路客车和公交车用70MPa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三型瓶)的设计、试制、测试和型式认证,完成70MPa车载三型高压供氢系统的研制,70MPa三型氢气瓶已批量应用于冬奥会氢能大巴车,助力北京“绿色冬奥”。完成了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两项子任务课题——燃料电池公路客车和公交客车用大容积70MPa车用气瓶研制项目的结题工作。未来,公司将坚持市场导向、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指导方针,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加快四型瓶产业化、批量化进程,抢占氢能行业发展先机,占据市场龙头地位。

3)富瑞特装


主营业务:公司专业从事天然气液化和LNG储存、运输及终端应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并提供一站式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主营产品有液化工厂装置、LNG/L-CNG加气站设备、低温液体运输车、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LNG储罐、车(船)用LNG供气系统、速必达、系列低温阀门;各类石油、化工、天然气方面的塔器、换热器、反应器等压力容器及LNG船用燃料罐;LNG装卸臂及装车撬等特种能源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天然气液化和服务相关业务等。

氢能布局:根据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半年度报告,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新能源应用的政策号召,发挥在LNG领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瞄准行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针对下一代氢燃料电池重卡开发液氢技术的车用供氢系统及相关装备。

5、下游加氢


厚普股份


主营业务:公司主要业务涵盖天然气/氢能加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集成;清洁能源领域及航空零部件领域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天然气和氢能源等相关工程的EPC;天然气能源贸易;智慧物联网信息化集成监管平台的研发、生产和集成;以及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售后服务。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到部件研发、生产,成套设备集成、站点建设、站点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覆盖整个产业链的服务能力。

氢能布局:根据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1年20年度报告,公司自2013年起就积极开展氢能相关领域业务,为国内箱式加氢站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一直积极持续加大对氢能领域投入力度,公司已在氢能方面获得多项专利。21年20是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公司在氢能制、储、运、加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初见成效。21年204月,公司与成都市新都区政府签约“厚普国际氢能产业集群项目”,并有序推进“氢能装备产业园项目”的落地。此外,公司与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氢储运加注装备)”正式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建设,该创新中心是目前全国首家获批筹建的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公司与ALAT合作设立的合资公司已于2019年5月在成都注册成立,公司将依托法液空在全球氢能市场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公司在加氢站领域已形成了从设计到关键部件研发、生产,成套设备集成、加氢站安装调试和技术服务支持等覆盖整个产业链的综合能力。

07

2022 年上半年氢能产业相关股权投融资总结


2022 年上半年氢能产业股权融资事件主要集中于燃料电池等核心设备、材料、零件领域。产业资本股权投资对制氢、储运氢、加氢等基础设施,以及与应用场景相关的燃料电池领域均有涉及。

图片


1、产业资本股权投资更趋向于综合和燃料电池领域,行业初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据统计,产业资本股权投资氢能相关事件,2022 年上半年共有 33 项。其中产业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氢能综合、燃料电池材料、制氢、燃料电池系统方面。

氢能综合,主要以设立相关公司开展氢能产业布局、或者投资氢能产业园为主。

燃料电池材料,包括江苏泛亚投资质子膜材料,东岳硅材增资东岳氢能,华电重工收购并增资通用氢能。

制氢主要以传统能源企业投资制氢为主,包括美锦能源、亿利能源、九丰能源等投资。

燃料电池系统,包括成立区域公司,其中有国氢科技投资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上海重塑投资鄂尔多斯;也包括新进入氢能行业的投资,其中有力源科技投资进军燃料电池系统。

产业资本股权投资类项目规模以 5000 万以内项目为主。从披露投资金额的 26 个项目来看,股权投资规模在 5000 万以内的项目 11 个,规模在 5000 万到 1 亿的项目 7 个,规模在1 亿到 5 亿的项目 7 个,规模超过 5 亿的项目 1 个。规模最大项目是亿利洁能拟与三峡鄂尔多斯共同对外投资设立两家合资公司,每家公司拟注册资本 14 亿元。整体来看,产业资本股权投资类项目规模以 5000 万以内项目为主。

图片


上半年行业初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会推动部分企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2022 年上半年电堆企业氢晨动力换股整合膜电极和催化剂企业擎动动力;制氢设备提供企业华电重工收购整合电解槽、燃料电池材料企业通用氢能。整体来看,对于氢能这一仍然处于培育早期的产业,部分优势企业开始进行产业链整合,加快在相关环节卡位、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将进一步有效降低全产业链成本。

2、融资事件主要集中于燃料电池领域,涌现了超 5 亿元的融资大项目


2022 年上半年氢能产业融资主要集中燃料电池领域,其中尤以燃料电池系统公司为主。华宝证券对氢能相关公司融资事件进行梳理,2022 年上半年共有 23 项。其中燃料电池系统融资事件 8 个、电池 BOP 融资事件 4 个、氢能综合公司融资事件 3 个。整体来看,燃料电池领域的融资 16 个,占比 69.6%。

氢能产业融资以 A 轮小规模为主,但也涌现超大规模融资项目。从 2022 年上半年融资事件来看,除去 3 家披露 IPO 招股的公司,披露金额的 15 个事件中,1 亿元以内的融资事件8 个,1 亿元到 5 亿元的融资事件 5 个,融资超过 5 亿元的时间 2 个。其我国电投氢能科技A+轮融资 10.8 亿元,未势能源 A 轮融资 9 亿元。15 家企业平均融资规模 2.3 亿元。从融资轮次来看,天使轮 1 家,A 轮 8 家,B 轮 4 家,未明确轮次的 Strategy 融资 7 家,IPO 的 3家。总体来看,尽管目前氢能产业融资以 A 轮小规模为主,但也出现个别大规模、超 5 亿元的融资事件。

图片


图片


3、2022 年上半年氢能产业基金募集 11.37 亿元,小幅减少 16.6%


截止 2022 年 6 月,国内现存 56 支氢能产业基金,募集资金规模达 127.9 亿元。2022年上半年成立 7 支氢能产业基金,其中 6 支完成募集,募集资金规模 11.37 亿元,同比减少16.6%。整体来看,近三年国内氢能产业基金规模呈现大幅增长态势,2022 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新设基金规模和支数同比均有一定下降。其中 2022 年上半年电投绿色氢能一期(海南)私募基金规模达 5 亿元。

图片


08

市场规模分析


1、氢能的传统需求情况


全球氢能需求自 2000 年以来强劲增长, 年2020全球氢气需求大约为 9000 万吨,自 2000 年以来增长 50%。目前大部分的需求几乎都来自于精炼环节和工业用途;其中 年2020精炼环节消耗 3,840 万吨的氢气作为原料,在这过程中氢气也承担了部分燃料的需求。在工业合成领域,氢气的需求同样十分旺盛, 年2020氢气在工业合成领域的消耗超过 3,000 万吨,大部分都用作原料。而氢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展则相对缓慢。

图片


2、氢能需求结构即将迎来调整


根据 IEA 的预测,燃料电池、能源发电和合成燃料的需求将成为未来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这些改变正将氢气从一个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转变为新能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根据 IEA 统计,目前用于燃料电池的氢能大约占全球氢能需求的 0.02%,而用于能源发电和合成燃料的氢能需求同样占比很低,而在 2050 年,IEA 预计用于燃料电池、能源发电以及合成燃料的氢能消耗将分别占到全球氢能总需求的 23.2%,19.2%和 14.2%。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氢能的传统使用场景,如精炼和工业合成领域,在 2050 年将下滑至 5.9%、21.9%。随着氢能使用结构的调整,相关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图片


09

未来展望


1、道路交通是氢的一个需求的大方向


道路交通的氢能需求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占比最大。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电气化率不足 3%,碳中和目标要求道路交通实现全面电气化。22 年 Q1 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约20%,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约 5%,电气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氢能联盟预计 2025 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 10 万辆,2035 年约 120 万辆,2060 年增加至 1100 万辆(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 750 万辆,在全部中重型商用车中占比接近 65%,燃料电池乘用车约15%)。结合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技术,道路交通有望在 2050 年前实现净零排放。预计2060 年道路交通氢气消费量 3570 万吨,占交通运输用氢的 88%。

图片


氢能通过多种技术路线参与船运及航空领域脱碳。通过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可实现内河和沿海船运电气化,通过生物燃料或零碳氢气合成氨等新型燃料实现远洋船运脱碳。预计 2030 年开始推广燃料电池船,到 2050 年约 6%的船运能源消耗将通过氢燃料电池技术实现,氢气消费量接近 120 万吨,2060 年氢气消费量 280 万吨。航空领域将以生物燃料、合成燃料为主,以氢能等为辅共同实现脱碳。以氢为燃料的飞机可能成为中短途航空飞行的一种脱碳路径,目前,全世界已有多种机型正在开发和试验。在长距离航空领域,仍须依赖航空燃油,可通过生物质转化或零碳氢气与二氧化碳合成制得。预计2060 年氢气消费量 200 万吨,提供 5%左右航空领域能源需求。

图片


2、在脱碳背景下,工业领域也是大的需求增长


碳中和情境下工业领域用氢占比最大。工业是当前脱碳难度最大的终端部门,化石能源不仅作为工业燃料,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氢冶金、合成燃料、工业燃料等行业增量需求的带动下,中国氢能联盟预计 2060 年工业部门氢需求量将到 7794 万吨,占氢能总需求的 60%。

图片


3、传统工业中氢气需求整体呈现先微增后下降的趋势


在传统工业中,氢气是合成氨、合成甲醇、石油精炼和煤化工行业中的重要原料,小部分副产氢气作为回炉助燃的工业燃料使用。目前,工业用氢基本全部依赖化石能源制取,未来通过低碳清洁氢替代应用潜力巨大。随着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和成品油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石油炼制行业的氢气消费量有望持续增加,2030 年以后,由于油品标准达到较高水平以及交通部门能源效率和电气化率持续提升,炼厂氢气消费将大幅下降,带动现有工业氢气需求量将呈现先增后降趋势,2060 年将降低至 2800 万吨。

图片


4、新工业领域氢气消费将成为碳中和情境下工业领域氢能消费的主要增量和消费主体


氢气作为新工业原料,通过氢冶金、合成航空燃料、合成氨作为运输用燃料等方式,在钢铁、航空、船运等难以脱碳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年2020我国粗钢产量首次达到 10.65 亿吨,占全球产量超过 50%,同时,我国冶金行业的碳排放量在除电力外的全行业居首,绿色转型下钢铁行业具有巨大清洁氢气需求。预计 2030 年后,氢气作为冶金还原剂的需求开始释放,到 2060 年电炉钢市场占比有望提升至 60%,超过 30%钢铁产量采用氢冶金工艺,氢冶金领域氢气需求量超过 1400 万吨。合成燃料方面,氢气与一氧化碳经费托合成可生成氢基柴油、航空燃料等,与氮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合成氨燃料,从而对重型货运、水运及工业领域传统石油及柴油形成替代。2060 年,合成燃料方面氢气需求量1560 万吨,占船运与航运能源需求总量的 40%。

5、氢气作为新工业燃料提供高品质热源


氢气通过专用燃烧器提供高品质热源,从而代替部分天然气和其他化石燃料,弥补电力在该领域的不足。高能耗的水泥、钢铁、炼化行业中需要大量的高温热量,其中钢铁和水泥热耗中高品质热占比近 87.5%。预计 2060年氢气在钢铁和水泥高品质能耗中将提供 35%热量需求,需求量将达到 1980 万吨。

图片


6、氢储能是大容量、长周期储能的优质解决方案


各种储能方式在储能时间和储能时长上优势互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技术只能解决电力系统的短期调节问题,且受成本等因素制约,月度调节和季度调节还存在很大障碍。氢储能的容量大、周期长,覆盖的储能周期及容量跨度广,在时间周期及储能容量上具有调节的灵活性,针对电网削峰填谷、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应用场景需要氢储能作为大容量长周期储能技术参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调节。氢储能目前多采用碱性电解槽技术配合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完成可再生能源储存及电-电转化,能量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通过改善碱性电堆、电极与隔膜材料,优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可再生能源储能效率,通过提高储氢压力、开发氢气液化装备及储罐提升储氢效率,预计2025 年可实现 40-45%的电-电转化效率以及 15-20mol/L 的储氢密度。

7、小结


氢能作为脱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形式,在未来有着非常广阔且持久的需求空间。未来发展空间和确定性都非常高。

10

参考研报


  1. 中航证券-氢能新材料行业深度:政策引导需求爆发,未来可期
  2. 中航证券-新能源行业周报:追光稍息,探讨一下氢能为什么是终极能源
  3. 浙商证券-可再生能源制氢行业深度报告 :上下游产业双向驱动,释放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潜力
  4. 华宝证券-氢能行业产业深度研究报告:2022年上半年氢能产业发展及投融资分析
  5. 华宝证券-氢能行业产业深度研究报告:制氢格局,短期煤气化有优势,长期PEM制氢空间大
  6. 广发证券-氢能行业深度:氢风徐来,静待产业链落子花开

以上相关研报原文可在“慧博智能策略终端”PC版或“慧博投资分析”APP中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