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癌病理知识大盘点

 Flowers11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胃正常组织学---

根据部位及功能,腺体分为贲门腺、胃体腺(又称胃底腺)和幽门腺三种。

----贲门腺---

分布于贲门部,主要由黏液细胞组成,可混有少数壁细胞,腺体为单管状或分支管状,少数腺管轻度扩张,小凹的长度约占小凹和腺体总长度的1/2。

图片

---胃体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由分泌盐酸的壁细胞和分泌胃蛋白酶原的主细胞所组成。腺体分为颈、体和底三部分:腺颈部上与小凹上皮底相连,壁细胞多分布在腺体部,此段最长,主细胞主要分布在腺底部,小凹的长度约占小凹和腺体总长度的1/4。需要强调的是腺颈部虽短,却含有胃上皮干细胞,因此在胃上皮更新、损伤修复、腺细胞再生及上皮细胞癌变等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图片

---幽门腺---

分布于胃窦部,由黏液腺组成,为分支管状腺,小凹的长度约占小凹和腺体总长度的1/2。

图片

---移行部---

由幽门腺和胃体腺所组成,两种腺体交替分布,位于胃窦和胃体交界区域,小凹的长度约占小凹和腺体总长度的1/2。腺上皮细胞之间夹杂着少数不同种类的内分泌细胞:G细胞、ECL细胞等,HE染色不易辨认。 

图片

图片

胃全层示意图

----胃癌的前驱病变---

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是指胃粘膜上皮及腺上皮异型增生构成的上皮内肿瘤性病变,未突破基底膜,属于癌前病变。按异形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大体特点:在日本,腺瘤可以表现为息肉状、平坦型或者凹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WHO标准以及欧美学者中的腺瘤指的是肉眼形态学为隆起型的上皮内瘤变。腺瘤与周围组织通常界限清楚,胃窦及贲门部多见,80%为单发,直径多数小于2cm,乳头状腺瘤较大。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表现轻微的结构紊乱,细胞质粘液成分减少,嗜碱性,只有轻至中度细胞异型。细胞核拥挤成杆状,基本位于上皮下1/2,核和分裂少见,异型性不显著,从形态和概念上等同于腺瘤。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出现显著的细胞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型性。细胞通常呈圆形而不是柱状的,可位于上皮全层,极性紊乱,核浆比例高,细胞黏液成分减少,核分裂易见,腺体形态不规则,排列紧密,可出现分支和出芽现象。重要的是,细胞核通常延伸到细胞的腔面,核的极向通常丢失

注意要同反应性异型进行鉴别,反应性异型可以出现细胞的假复层排列,细胞核增大,极性紊乱,明显的核仁以及核分裂活跃等表现,但是往往背景中可以见显著的活动性炎症,细胞的多形性不明显,没有病理性核分裂,表面上皮可见成熟现象,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腺体结构大多正常。

图片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图片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异型增生的上皮可以成管状,绒毛状或者兼有二者的形态,根据其形态及免疫表型可以将腺瘤分为肠型,胃型及混合型,而胃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胃小凹型、胃底腺型和幽门腺型

肠型腺瘤多是在HP感染慢性胃炎以及肠上皮化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更容易出现癌变最为多见,表现为上皮内可见杯状细胞,帕纳特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幽门腺腺瘤少见,常常发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背景,老年人多见,目前认为其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较高因此建议发现后完整切除表现为异型的幽门腺体排列,拥挤细胞,多呈单层立方或者柱状,形态温和,胞质淡染,核圆形,位于基底部。

图片

幽门腺腺瘤

胃小凹型腺瘤罕见,表现为小凹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富含黏液,核呈圆形,深染,核浆比增大,可出现复层,腺颈部到表面上皮呈一致性改变,没有分化成熟的特点。有研究表明,胃小凹型腺瘤不易发生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浸润性癌

图片

胃小凹型腺瘤

胃底腺型腺瘤:表现为异型的胃底腺腺体密集排列,形态温和,胞质嗜酸,细胞复层化,其形态主要取决于壁细胞和主细胞的比例,周围粘膜通常不伴有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图片

胃底腺型腺瘤

免疫组化:

来源于肠上皮化生的上皮内瘤变:表达CDX-2、MUC2和CD10

来源于小凹上皮的上皮内瘤变:表达MUC5AC

来源于幽门腺、贲门腺、胃底腺的上皮内瘤变:表达MUC6

主细胞:表达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表达H+/K+-ATP酶

----早期胃癌---

图片

早期胃癌的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主要发生在贲门部、胃小弯胃角,按照大体形态,主要分为隆起型(I型),表浅型(II型)和凹陷性(III型),表浅型占比最大。表浅型(II型又进一步分为表浅隆起型(IIa型,表浅平坦型(IIb型和表浅凹陷型(IIc型IIb最为多见。隆起型的定义指的是癌灶较周围黏膜隆起,不超过黏膜厚度2倍。IIc型内镜很难检测到,通常需要多点取材才能满足诊断需要。

一直以来,日本和欧美国家在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上存在争议。

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形和结构异形,如腺体的密集出芽、复杂分支、融合、筛状结构,黏膜深部腺管横向扩张生长即可诊断癌,而不依赖肿瘤的位置及浸润深度。

图片

欧美国家学者认为:肿瘤细胞突破上皮基底膜,浸润至固有层,即固有层内可见呈单个或巢状的肿瘤细胞团,常伴间质反应才是诊断癌的前提。图片

早期胃癌的组织学主要通过细胞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型性以及表面上皮的分化成熟度来判断。有时候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早癌鉴别比较困难,二者的鉴别主要通过结构的异常进行加以区分,具有以下结构特点提示分化型的胃癌:

  1. 腺体出现延长

  2. 腺体出现融合

  3. 腺体呈W、H、X型、正Y型、乳头状异常形态

  4. 流产型腺体

  5. 腺体内坏死

    注:正常胃腺体排列规则,分支呈倒Y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腺体结构复杂、流产型腺体、腺腔内坏死


图片

Takahashi和Iwama发现胃高分化腺癌腺管彼此融合是腺癌早期浸润性生长的一种方式。此外,圆形扩张腺管中坏死碎片的存在也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依据之一

早期胃癌的预后非常好,5年生存率超过90%。

----胃癌---

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固有层或黏膜下,未浸润固有肌层。

进展期癌:癌组织侵及固有肌层或者更深的部位,或者出现了局部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

进展期胃癌根据大体形态可以分为外生型,扁平型,溃疡型,弥漫型和混合型。

胃癌中绝大部分为腺癌,依照WHO胃肿瘤组织学分类常见的胃癌组织学类型有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低黏附性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其他亚型)、混合型腺癌。其他少见类型有伴有淋巴样间质的胃癌,肝样腺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绒毛膜癌、肉瘤样癌、胃底腺型胃癌、壁细胞癌、嗜酸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癌、肉瘤样癌、帕内特细胞癌。

管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根据腺体和细胞形态,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指的是腺体结构良好,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中分化腺癌表现为腺体形态复杂成筛状,有分支,相互融合,异形性明显,核仁明显,核分裂多见。低分化腺癌指的是腺体结构少见,癌细胞多呈散在条索状、巢团状、片状或实性生长。

图片

传统分类按照腺体成分的所占比>95%为高分化腺癌,50-95%为中分化腺癌,<50%的腺体为低分化腺癌,这种分级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因为肿瘤中分化低的成分即便是占比很少,但也可能决定其生物学行为的关键。

 乳头状腺癌:多见于老年人,发于贲门部,与慢性HP感染、萎缩性胃炎以及肠化密切相关,常发生肝转移,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肿瘤。其大体表现为隆起型或者表浅隆起型,镜下可见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被覆柱状或者立方上皮,可与管状腺癌混合存在,其边缘与周围分界十分清楚。

图片

图片

乳头腺瘤

黏液腺癌:是指癌细胞中细胞外黏液比例>50%,肿瘤细胞在黏液糊中可呈现腺样或者巢团样分布,有时可见散在了印戒细胞,其切面呈胶冻样,多呈弥漫浸润性生长。

图片

黏液腺癌

低黏附性癌:指癌细胞呈散在或者簇状分布,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包括了印戒细胞癌和其他亚型。该类型胃癌主要发生在胃体,年轻人多见。印戒细胞癌要求50%癌细胞为印戒细胞,无腺管形成,癌细胞呈散在、簇状或实性排列,核分裂较管状腺癌少见。低黏附性癌除了可以表现为印戒细胞样,也可以表现为组织细胞样或淋巴细胞样,胞质呈深红色,含有少量的中性黏液,也可以表现为细胞形态不规则怪异。免疫组化E-cadherin的表达下降或缺失。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是常染色体显性癌易感综合症,主要发生胃弥漫性印戒细胞癌和乳腺小叶癌,遗传基础是CDH 1基因胚系突变,并导致该基因编码E-cadherin的表达下降或缺失。

图片

低黏附性癌

混合性癌:指由不同组织学亚型构成的胃上皮性恶性肿瘤,该类型要求在报告中报出不同组织学类型及各自所占的比例。

未分化癌:指细胞学和组织学结构上缺乏腺上皮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形态学上更类似于淋巴瘤或者肉瘤,癌细胞表现为梭形或者圆形,呈片状或束状排列,免疫组化表CK和vimentin均阳性。

图片

未分化癌

伴淋巴样间质的胃癌又称为髓样癌伴有淋巴样间质或者淋巴上皮瘤样癌,80%的病例与EBV病毒感染有关,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在靠近近端胃或者进行过次全切手术的残胃,该类型较一般的胃腺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7%。该类型癌间质内有丰富的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缺乏腺样结构,瘤细胞呈合体细胞样或者小多角形细胞,偶见淋巴滤泡形成,少数病例可有瘤巨细胞,淋巴细胞主要为CD 8+的T淋巴细胞。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EBER阳性。

图片

伴淋巴样间质的胃癌

肝样腺癌:指的是肿瘤细胞具有肝细胞癌分化特征以及免疫表型,该类型患者预后差,肿瘤侵袭性很强,患者血清AFP多升高,免疫组化AFP/GPC3/P53/SALL4/Hepatocyte阳性,ki 67高增值指数。

图片

肝样腺癌

胃底腺型胃腺癌指具有胃底腺分化特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有观点认为比一般的胃腺癌预后好。大多位于黏膜内,深部浸润、淋巴脉管侵犯少见。老年人多见;多发生在胃体。根据细胞组成成分主要分为主细胞分化为主型(99%);壁细胞分化为主型,或者混合型。周围黏膜多无萎缩或者肠化。

图片

胃底腺型胃腺癌

嗜酸细胞癌:指具有颗粒状嗜酸性胞质特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该肿瘤表现为高到中分化的管状腺癌,其胞质嗜酸,可见细小的颗粒。免疫组化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癌:指肿瘤内可见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特征的癌,该类型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化CK、vimentin阳性,部分病例INI-1缺失。

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胃贲门,但需要排除原发性食管癌累及的可能,该类型患者诊断是常已处于晚期,预后一般比较差。

腺鳞癌:该肿瘤同时兼有腺癌和鳞癌分化的特征,要求至少有25%为鳞癌成分。该类型肿瘤常常出现深层浸润、淋巴道转移和血管侵犯,其预后较一般腺癌差,诊断时患者常处于晚期。

----lauren分型---

1965年,lauren根据胃癌的组织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将胃癌分为肠型、弥漫型和混合型临床多见肠型胃癌,其次为弥漫型、混合型。但是这种分类系统仅仅只是根据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免疫表型并不完全一致。

肠型:常发生于肠化生的基础上,有腺管形成分化型癌,基本病理过程为:慢性胃炎→胃上皮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变。

弥漫型:起源于胃固有黏膜,组织学基础类型印戒细胞癌,即未分化型癌

混合型:是指肠型和弥漫型成分比例近似。

另一种基于黏液免疫组化结果分类,将胃癌分为4种表型:

①G型,胃型:MUC5AC+和/或MUC6+,MUC2和CD10-;

②I型,肠型:MUC2+和/或CD10+,MUC5AC和MUC6-;

③GI型,胃肠型

④N型Null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